闽南随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 惊闻建于南宋嘉庆年间的泉州顺济桥再次坍塌了(这座长500米,宽46.5米的桥梁,因继浮桥之后,在晋江水域上构筑的第二座桥,所以泉州人俗称为:新桥。今年的7月23日就有四个桥墩发生断裂,经媒体报道后,政府部门竟然无动于衷(可能是没有哪位“首长”的指示吧)。8月10日晚屹立在晋江两岸近千年的古桥终于“寿终正寝”了。)这座曾经是泉州国道324线上的重要桥梁,也是泉州市当时南下的一座大桥,继有着千年历史的浮桥的垮塌后,又一座千年古桥这样地离我们而去。不知拿着国家俸禄的文物保护部门作何感想?虽然近年来泉州市的江面上,海岸上,耸立起了多条新的大桥,可是这些结束历史使命的古桥,都是我们人类的宝贵遗产啊,也是研究古代造桥智慧的活化石呀。我们怎么能不好好想想,这些动辄上千年上百年的老桥,为什么能历尽沧桑,还在慧及子子孙孙,再瞧瞧我们如今的一些所谓新桥,花费了上百亿元的桥梁却说倒就倒,说垮就垮了呢。难道不该反思反思吗?还有那些眼看着古桥消失的官员们,不该扪心自问吗? 怀着一种无奈的心情,我关注起了泉州市区同样命运多舛的古桥。据《泉州晚报》的报道:位于市区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又称:万安桥,由宋朝的泉州知府蔡襄督建,解放初期还是泉州北上的唯一大桥,承载过汽车、坦克的辗压,还完好无损地守护着两岸人们的生活。)如今摩托车、自行车依然在这苍老的石桥上奔驰,最后连大排档也开在了桥上。 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觉得光一座石桥不过气派,“有关部门”不但对这些侵害大桥寿命的事情不闻不问,居然还在桥头树立了一尊蔡襄石像,蔡襄公不知作何感想?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寒心。 同样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另一座石桥,位于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之间的安平桥,这座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桥梁,遭受了当地道路施工的严重影响,保护范围的引桥已无法修复。经披露后,那些当地的镇长们依然不管不顾文物部门的阻拦,还好有“上级领导”的“重要批示”才得以停止侵害。 安平桥在我儿时的记忆是何等的亲切,当年随父亲来水头念书时,时常和同学们到桥头的海滩去捉海蟹,夕阳下时远远望去,安平桥犹如一条七彩长虹飘浮在海面上,那些菱角形、四方形、双头尖尖的桥墩,好像一条条满载而归的渔船。 那年的水头镇比起安海镇,可谓物质匮乏。晋江安海的小商品就已经琳琅满目了(那时上学时要学算盘,父亲跑了水头街也买不到,经人提醒才赶到安海买。还有一次为了买本《杨家将》我自己一人偷偷跑过桥去,让家人好一阵子担心,那可是没有栏杆的桥),而且名声在外,还有那寺庙的香火也很旺盛(可能当年的晋江人就有了庙街经济的意识)。对我们最具吸引力的是镇上好吃的牛肉羹和土笋冻,不过为了能跟大人去安海,不但要平时表现好,而且要步行2500米走过五里桥。走得次数多了,安平桥在我的眼里就不仅仅是座能通行的桥了。常常让我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又长又宽的笨重石板条是如何架上去的?为什么中亭的那副对联会说:天下无桥长此桥?还有建造这座桥的人是谁呢? 有多年航海经验、而且走南闯北的伯父,常常给我们讲那外面的精彩世界和神奇的童话故事。关于安平桥的由来始于一个民间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变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 这事让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在的“龙湖”和“虺湖”。“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这两堆土就成了现在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道长看没收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山继续修炼。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个不停,九溪十八涧的大水翻过了石壁峡,直冲安海港而来。得道成仙的道长在灵源山顶望见那两条孽龙又在作怪,便运功吐出一条七彩锁链,从安海镇跨过海湾,直到南安的水头镇,孽龙见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潜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们见到长虹惊退了孽龙,怕以后它们又卷土重来。有人就提议用长条大石,一段一段地铺砌起来,建造一条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一来镇锁孽龙作怪,二来便于两县百姓往来。这意见马上得到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这条长达五里的跨海大石桥终于建造起来了。 从此,孽龙再也不敢来兴风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来。于是商业日益发达,庄稼则年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座桥就被称作“安平桥”,因为桥长五里,又俗称为“五里桥”。 神话终归是神话,其实据《泉州府志》记载:安平桥是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筑品桥,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赵令衿成之。此桥前后历时一十三年,是座花岗岩构筑的梁式长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十六有二,桥上建有五座憩亭(每里一亭),其中水心亭俗称中亭(这是郡守赵令衿的记载)。 孩提时的记忆总是美好的,今天我带了TT和阿丰重走“五里桥”时,面对的却是残酷的现实。昔日的跨海大桥,现在只能算是一座陆路桥了(实质上)。往日的水头码头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是(填海后)繁忙的开发区。安海方向也建起别墅区,人工游泳池。也多夸了这个工程,安平桥下才又有了水,可是水下除了游泳池外,也成了村民们圈围的养鱼场和收费的垂钓处。垂垂老矣的桥板上,载客的摩托车、自行车摩肩接踵地从行人身边穿梭而过,两处被撞断的桥栏跌落桥下,安平桥默默地在哭泣着。尽头的安海桥关上,模糊的牌匾上写着:金汤永固。 2006年8月13日重走安平桥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