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别来无恙 1 走过车来车往、人流密集的五一广场,又见到了熟悉的“于山风景区”字样,不同的是,这烫金的字体有点晃眼的新,再次站在这里有点迟疑。秋日几丝柔和的阳光从郁郁葱葱的古榕上射下来,盘根错节的枝干添了多少年轮长须?我们又添加了多少皱纹了?母亲老了,我也沧桑了。于山,你还好么?你别来无恙? 曾经无数次的来到这山脚,总不想上山游览。去年从南门兜一路避雨躲进小亭,匆匆来匆匆去,懒得思懒得忆。携手母亲同来,却是第二次。而刻满黑色记忆的首次却是因为一次手术,那年,我十五岁。手术前医生严重的告知最坏的结果是手术失败,会导致瘫痪。于是手术前父母带我游了于山,并在横曳的榕枝壮美的白塔前留影,父母希望他们的女儿能平安坚强如塔如树。这张照片已经泛黄,却依然压在母亲的梳妆台镜子下,照片中的我穿着红底金色格子衣服,现在看来土里土气,我依偎在母亲的肩膀笑得很甜。好在我幸运的闯过手术,不过,心灵或多或少蒙上了阴影,那种痛苦挣扎呻吟煎熬的经历使我的豆蔻年华过早的猝然凋零。
若干年后,我已经从少年到中年,少年时的梦魇再度勾起,有点沉默。母亲则显得兴奋,长期蜗居在家的母亲是好多年,不,应该是二十多年未踏上这片土地了。母亲喃喃说着“没变没变,风景依旧。”看着母亲一脸的笑容,我憋在心里“物是人非”的想法强制压下。 2 于山是福州“三山二塔”之一。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于此,取名“九仙山”。闽越王无诸九日宴饮此山,又名“九日山”。还有古代有一支“于越氏”居此,俗称“于山”。 于山海拔不高,不到六 翠亭边,有老年人在兴趣盎然的拉琴吹箫。悠悠扬扬、轻轻飘飘地道出了一种怡然自得的超脱。半山腰的空地上,男女老少的舞蹈爱好者在翩然起舞,我对跳舞没什么兴趣,可母亲这地道的舞蹈迷却停住了脚步,马上就有人过来邀请我,问我是否是学校的大学生,假期来游玩。学生?都多久遥远的称谓了。我回答年近不惑,跳舞一窍不通。那中年人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连说不象。那天一身随意的休闲装打扮看起来自然年轻,我知道自己的外表不老,其实心境很蒙尘了。母亲欣赏了一会,说单人舞节拍还不如家里跳的好看,我鼓动她去邀请个舞伴跳双人舞,我知道在家父亲会醋意大发,母亲向来是独舞,母亲摆手腼腆直说算了。其实,母亲很渴望学学双人舞蹈,唉,我要怪自己怎么就不会,要不可以带带母亲。这也算母亲老年唯一的爱好了。
山路弯曲,树影婆娑。三三两两的游人走着,随处可见的榕树磅礴大气,虯枝缠结。抬头秋日正当头。 3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南宋词人辛弃疾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于山,写下《西江月》一词。一样的心境,不由得默念起这首词。遥望白塔历经岁月风霜,依旧峭拔。白塔,是闽王王审知为父母祈福于唐天佑元年即904年修建而成。有塔就有寺院,可惜白塔寺院门深掩,终究还是无缘入内一观。只好对着白塔发愣,经年的旧事浮起少年时代的悲哀。不过,一切都过去了。 朱红的古朴,迂回的长廊,疑是走进了古代的官家后花园。粗粗看了一下长廊上简介于山的人文地理,便走进南塘戚公祠,戚公祠是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戚公祠厅正中有戚继光威武的塑像,还挂着四幅历史画卷: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这些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戚继光抗击倭寇侵略的功绩。这里还展出了戚继光的钢盔铠甲,他的军事著等,戚公祠数十步有个平远台,始建于宋朝,上面镌刻“醉石”两字。相传戚继光抗倭胜利之后,在平远台庆功,酒后散步行至此,卧寝石上,故此号。对爱国英雄我自然是恭敬的拜了拜,淡淡的忧伤转为了浓浓豪情。 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由于时间关系,大都走马观花,匆匆浏览而过。 于山还是于山,游人不多。大多来这里消遣的福州人喜欢逛逛,听悠扬的曲子在山中盘旋,看一些石刻,懂一些历史。于山,别来应无恙!走过经年的我风尘仆仆,却在你清幽的环境中涤荡去了一身烦躁。于山,我来了,无恙的来,挺直着来。生活是曲折的,走过了,便该释然,对么? 于山无语,白塔无语,古榕无语。天蓝蓝,依旧有鸟儿啾鸣着掠过
2009-10-20 15:58:16 投稿 来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36169-do-blog-id-2059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