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匆匆携得宣纸归
张春耘
前些日子,去了趟安徽,到了宣城,在泾县做了短暂停留。 泾县——近代著名皖南事变发生地;小小的县城濒临青弋江,隔岸群山绵延,既有山城风光,又有江城景色,以山水之胜而久负盛名。在泾县,我一边走市场,在房价与租金、业态与商流中反复;一边看风景,在青水与绿水、史迹与文物中辗转;一种是信息,一种是心情;信息记在了笔记上、数码相机里形成了策划报告的依据;风景留在了感觉上、内心里,形成了或深或浅的回忆。所住泾川宾馆前有荷花池,只是没有一点荷的影子,只有一泓平平的冷水,否则我相信我一定会想起“荷尽已无擎雨盖,秋菊犹有傲霜枝”的清境:冷清也是一种美,虽然大多数人不怎么喜欢,但是应当说别有一番格调。池形正方,中有一亭,名字甚好,曰“洗心池”。泾县城内许多老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江畔有长长一段、高高直上的护城脚,巍峨陡壁,古貌依然;沿城脚是大石块累筑的一层层的石埠;人矗立其上,俯视江心洲,碧波漂舟,灌木流沙,树影婆娑,清山倒影,鱼鸭相逐,……;放眼对岸:古塔钟楼、禅寺残院、浮屠对峙,山幽境清。浏览两岸,依稀中一些颇有桃花源之影象。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到了径县,我没有能去桃花潭,让我心中留白。因为这次是为市调而来,当然主要是由于我一直没有超过2个小时单独的自由时间的原因,否则,我也一定去桃花潭了!因为我外出:在工作许可的前提与范围之内,从来总是把旅游作为我个人第一要务的事情的:因为即使一个地方近在咫尺,你也很难保障什么时间你能再去第二次。记得前年去马鞍山,我是凌晨4点火车到达的,可是我依然不到6点就爬了起来,等到10点同事醒来,我已经从横览微雨湖、纵观采石矶翠螺山上览景而归;还有一次去包头,我也是在落雪的下午突然兴致奋起,喊了辆出租就直奔百里之外那素有“草原布达拉宫”的五当召而去(在草原100里根本就不算什么),那一天白雪皑皑中的游人真的只有我一个,这让红袍的喇嘛也诧异。此外此行泾县,我没有喝到桃花潭的酒,这也让我感到不快!我是喜欢小酌的,这就象我的父亲。虽然我的酒量很有限,但是我一直认为酒在任何时候是自得而不是应酬,正如我认为吸烟不是爱好而是习惯一样,尤其是在夜里,点燃的不是烟而是心情。
然而,美景与佳酿的未能满足并没有让我感到特别的遗憾。因为我知道:虽然泾县也很多赏心悦目之自然山水、源远流长之史迹遗痕, 拥有“名山胜川,江南之甲”的美誉,但毕竟其离“归来不看山“的黄山实在太近,实在也就难以在山水中突显定位,因此也就易为人忽略:世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位置不适。我之所以感觉不虚此行,重要的是我在泾县另有收获,在街头繁华处的商店里:我买回了三本装订成古籍样式模样的宣纸(红星牌宣纸是中华驰名商标)。相对而言:我认为宣纸之于泾县比山水之于泾县要更具有象征与代表意义。泾县以文房瑰宝之乡而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应当是因为其是宣纸与宣笔的唯一正宗产地。
宣纸确是纸中的超脱品: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蠹防蛀,有“千年寿纸”之称,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力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这首宋朝诗人的诗歌,我没有仔细观察过春夏秋冬四季云彩的不同,但是其“春云”与我名字“春耘”的谐音巧合,让我心中自是有一种淡淡的快感。虽然我写不出能够让“洛阳纸贵“的文章让宣纸而辉;但是我知道不论谁的文字如果能写于宣纸之上,那一定会让人看起来更加有韵有味。 宣纸古色古香,涩涩有感,平时放在床上置于枕旁抚慰,轻揭慢翻,细心体会这特质有感的宣纸,心里真的感觉很不寻常,这尤其对于习惯了用电脑,习惯了标准而光滑、平整而亮洁的A3、A4打印纸的我来说,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有一种心境的回归与思想的久远:
透过宣纸,我想起了远在在故乡的父亲;父亲的毛笔字写的很好!在老家十里八乡有些知名度,父亲也深深地以此为豪,每当春节,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家都会贴上家父写的春联。我的字是很差的,我只有过年才回家,有时为父亲打打下手,紧紧纸,忙时也帮帮忙,但是我只有写写横批。记得小时我虽然明知我的字不好看,但一次我竟然自我狡辩为“字歪势不凡,无型有神韵”,可笑的是还拿出了王羲之等草书的字帖为论据,说他们的字和我的字一样的难认,我的字和他们的字一样的好而有水平,这一直让父亲当笑话提及;自小长大我在父亲那里没有留下几个成长的笑话:这是其中之一。其他多是粗心或读白字所造: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读白字:我将鼎鼎大名的“霍元甲”大言不惭的叫成了“崔元甲”,这件事让我在很长的一段识字阶段中不敢妄自揣测而主观臆断。
透过宣纸,我也感到了自己命运中灵系魂牵的文气并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因此而成就了多少的读书的文曲星!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书生,尤其认为在封建的古代前朝的我一定是一个有点灵气但肯定也非常木讷迂腐的秀才,虽屡过奈何桥而不能洗净,所以至今虽然社会潮流所弃但仍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之所以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这倒不是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用过宣纸练笔或读过宣纸装订的诗书,只是因为大学教授在讲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时候,讲的一个例子就是宣纸。据说:宣纸的制造工艺极为考究,技术要求严格,要经过上百道操作工艺,从前要历时三百多天方能制成符合标准质量洁白如霜的宣纸。过去在我们国家总是欢迎参观指导而来者不拒,给外宾细细讲评而毫不保留,还自豪大度的让他们摄影录像,结果后来宣纸的制作工艺就流传于国外,甚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我们的特色工艺与外贸出口受到致命打击,作这事情的据说是日本人。不加区分的善意待人有时候可能并不一定得到善意的回报,就象东郭先生,通过这件事我牢牢地记住了一句诗 “但绣鸳鸯任君看,莫把金针渡与人”,虽然现代社会更多的可能是“可把金针卖与人,不绣鸳鸯给人看”,随着历史的发展,工具与技术的作用与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透过宣纸,我还莫名的记起一个古代的诗人——薛涛:“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她发明创制了我国造纸工艺中之精品的小幅彩色诗笺“浣花笺”(即薛涛笺),成为传情达意的借代载体。我记得去年仲秋到成都,我一共拜访了四个人: “杜甫草堂”里的杜子美、“武侯祠”里的诸葛亮、因虚拟网络社会而走向现实的网友,还有一个就是素被人们遗忘的薛涛,这从望江楼公园只有2元的门票可以体会:杜甫草堂、武侯祠的门票都是不菲的30元。将一卷宣纸送给了一个心仪的朋友,不想她说:字不好,真的不晓得在上面写些什么合适。我顿时默然,不知如何作答。自不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不愿回忆过去,毕业后我也已经多年不写日记。“无字无词非无心,人生能得几知音?天边雨落一朵云,入海方知唯情深!”这是因此我后来一次午后写的一首诗。唉,宣纸无字,有些事情其实还是不下笔记录的好。
“宣城泾县走一回,匆匆携得宣纸归。桃花潭水心有悔,此城千年记得谁?”。 至今,从泾县归来已经也有些日子,每当抚慰那涩涩有感的宣纸,我就觉得自己颇有些思念那个小城;那个淡淡的弥漫着山水与文化气息的小城。如有机会再去:我一定当赏桃花潭的景,当喝桃花潭的酒,当吟桃花潭的诗,但更当多带几卷宣纸给自己,也给自己喜欢的人! ( 张春耘陆陆续续写于2003年4月--7月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