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追忆文革时期的九华山

2012-7-27 00:00| 查看: 1792|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文革时的九华僧人

(行于1974年,写于1998年)听一位游九华山归来的朋友谈起山上的佛门兴盛,令我想起文革时期九华山上香火冷落、僧去寺空的凄凉景象。十年河东复河西,世事苍桑,真恍若隔世,能不叫人感慨系之。

那是1974年,正是“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的踏青时节,我和朋友往游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彼时的旅游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公交车只到山下的二圣桥,尔后就得徒步15华里爬到九华街。那时年轻,15里山路一路台阶约半天就爬到了。途中遇见一群上山烧香磕头的村妇,在路边对着一块大石头三拜九叩,看见我们两个年轻人不由躲躲闪闪的――那时烧香拜佛可算是迷信活动啊。

九华果然名不虚传,清俊、秀逸,满山的浓绿中,时而露出一角白墙黑瓦的寺庙,绘成一幅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寂寞的山道上,鲜有人踪,“空山不见人,唯闻鸟语声”。那种“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恬淡、宁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山乡野趣,与今天人潮如涌宾馆满街犹如天壤之别,那种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不是现在的朝香客能享受到的。在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世外的佛门也是在劫难逃,当时山上的出家人大都被 “横扫”下山跌入红尘之中。这座历史上鼎盛时期曾经“佛寺三百,僧众五千”,被称作“莲花佛国”的名山,竟然十寺九空,每个寺庙也就留几个出家人看门。在九华山第一丛林的甘露寺里,幸存的老尼姑指着四壁空空如也的大殿,用不无讥讽的语调对我们两个年轻人说,佛像都被红卫兵砸了。九华街四周一些保存尚好的寺庙,需手持批条有人介绍方得入门一瞥,而山中的寺庙大都“十扣柴扉九不开”。

九华街边上的祗圆禅寺,乃山上四大寺庙之一。我们跨进洞开的寺门,若大的寺庙里却杳无人影,很难想象此地曾聚集过上千的僧人。唯有厨房的灶台上那三口巨大无比的铁锅,在默默地向世人证明它往日的繁荣。我们登上二楼,透过走廊上木格窗,只见昏暗的禅房里,两个老僧正吃力地搀扶着另一老僧从马桶上爬起来。眼前这风烛残年的一幕令人不忍卒看,心里沉甸甸的——三人都步履踉跄之时,谁来扶谁呢?

经过一座寺庙,黑沉沉的大门经我们奋力拍打多时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门缝中露出一张带着敌意的脸:“谢绝参观!”年少气盛的我们自然不甘就此吃闭门羹,绕到后面越过菜园从后门进了庙。那和尚正在灶前烧饭,在那个年代,他对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只能敢怒而不敢言,听凭我们去“随意”了。看罢大殿,我们怀着刘姥姥进大观园样的心情,溜进楼上的僧房。只见桌上放着一本毛泽东的著作“老三篇”。可当我们拿起“老三篇”时,下面却赫然现出一本翻开着的佛经!哈,这个和尚可是狡猾狡猾的。据村民说,山上不少和尚是当年犯了错误被发配来的国民党军官。

第二天早起,再爬15里山路登顶。一路爬山一路看景,倒也不觉劳累――年轻就是好啊。中午爬到山顶,总共4个游客。山顶的寺庙里只有一个老和尚看家,招待我们的是每人一碗光面――5角钱一碗。我诧异地问怎么这样贵?那时上海街头一碗阳春面(即光面)只要8分钱。老和尚诉苦道,我一个月的生活费10元钱,而这山上的一切都要从山下背上来,一百斤运费要8元,你说我不卖5角怎么活呢?一番话说得我们无言以对。

从九华街下山的归途中,我们经过一座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小庙龙池庵。看家的老和尚正挥舞着扫帚在清扫石板道,我们上前讨碗茶吃顺便小憩。老和尚腰板硬朗,谈锋甚健。攀谈之下得知其乃当年北伐战争时叱吒风云的叶挺独立团中一将士,大革命失败后,漂泊到九华山落了发。莲花佛国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呢。我们提出给老革命拍张照片,他也当仁不让,手拄扫把,昂然挺立,当年雄风,宛在眼前。

俱往矣。如今,九华山上悠扬的晨钟暮鼓又在青山绿水之间回荡,吟诵着佛界的咏叹调……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追忆文革时期的九华山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54272-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