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野渡无人舟自横- 琅琊山游记

2004-11-14 00:00| 查看: 536|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琅琊山

我到南京出差多日了,周末也回不去,遂生出去游玩的欲望。尽管外面下着秋雨,寒气日渐增加,可一旦起了念头,就好像初春的树芽般蠢动,不多久就占据了整个内心。于是上网查南京的周边,就发现了琅琊山,和属于她的《醉翁亭记》。

琅琊山位于皖东的滁州,因古时琅琊王曾到此避难而得名,更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令若干文人骚客生出遐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好山好水何处无有,游历甚广的欧太守为何独独要寄情琅琊,发此千古流芳的慨叹呢。

于是周六早上8点多钟爬了起来,磨蹭惯了,9点半才到了下关汽车站,坐在一辆中巴的最后一排,颠簸着朝安徽方向去。小雨儿一直撒欢的下,水汽蒙蒙的盈满了车窗,让路边的景色都变得若隐若现起来,中国画一般空灵,只好断了欣赏安徽民居新貌的念头,全力抵抗崎岖不平的路面带给我的折磨。

说起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就是在滁州市的凤阳县呢。这块土地不仅仅出了《醉翁亭记》这般潇洒的文章,也曾出过一群呼啸神州、睥睨八方的江淮子弟军;不光如此,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凤阳农民们,更是冒着坐牢危险的承包制拉开了中国社会大改革的序幕,令人称奇。只是近年来安徽经济不怎么景气,远不如近邻江苏,不知道这美丽山水养育下的敢争天下先的朱姓儿女们能否再出奇招。

闲话少说,车行近2个小时,终于抵达滁州。一抬表快12点了,赶紧打的直奔琅琊山。雨儿还在零星的下着,的士是辆挺新的富康,街道在雨水洗刷下显得很干净,两边树木葱郁,古式房子上黝黑的瓦片静静的层叠着,有种江南小镇的感觉,内心终于有些安定,于是不再想今天是否能够遍历山中的景点。游玩之意不在多,在乎点到为止。呵呵。

到了山门,寂静无人,今天的游人很少,居然卖票的人都开了小差,还好检票的人忠于职守,否则就便宜我了。终于买票进了山门,路边一个的士司机热情地招呼我说把我直接送到山顶的琅琊寺、南天门,然后再下山一路慢慢玩下来,可以省很多时间和力气,何况都已经中午12点了。网上的文章也曾提过此事。不过我还是谢绝了他的好意,决定从山门一路玩上去,想想老牛反刍的餐饮方式我还是难以接受啊。大步前行间,看着远处山顶的白雾缭绕,突然有一种探寻“云深不知处”的快乐。

琅琊墨苑

路上很寂静,除了我不见第二个游人。才不多久就到了第一个景点—琅琊墨苑,于是欣欣然。白墙青砖的大门上方用浑厚稳健的隶书写着“琅琊墨苑”四个大字,走进去不禁莞尔----里面居然一个人都没有!整个园子那一时刻都是属于我的。多谢天公作美啊!
墨苑布局很紧凑,交错的小院回廊间,景色尽收在一面面墙上。那是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在此留下的墨宝,被一一刻于黑底的碑石,嵌在白墙之上,四周佐以翠竹、兰草、假山、绿池,一派书香气。
走上回廊,一路看过去,首先看到的范曾题写的“意不在酒”四字。范老笔法潇洒写意,一如其绘画,今日得见墨宝,我辈甚笃。印象最深刻的碑刻,莫过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那首恬淡忧伤的《滁州西涧》了: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出诗人借景伤情的怅然情怀,和意存高远的出世风骨,显然深得后人的青睐,在墨苑里面竟有多人用几种的笔法来反复展现它的魅力。最有趣的是有一幅文字画,以写意画手法做书法创作,天马行空,意趣盎然。不多说了,看照片即可观赏其妙处。

醉翁亭

出得墨苑,一个人继续前行,这回不觉寂寞,因为听到些许鸟儿的欢鸣,又看到几只雀儿在路边很大的一块草坪上自由的啄食,羽毛灰白色,像是鸽子,但身材却比鸽子小巧,不知叫什么。雨儿稍歇,它们就出来觅食,三三两两,或低飞,或雀跃。Yeah,生活不易。
草坪后藏着一条山涧,初时未发现,发现了便舍大道就涧边的小径而行。适逢阴雨天,涧水很是活跃,兀自谱着琵琶小曲。沿涧而上遇到一汪湖水,名曰“醉翁潭”,想必醉翁亭离此不远了。雨丝在空中飘飞,落在水面是极细极细的波纹,更显潭水寂静。
果然,一座古拙的石桥后,道路豁然开朗,到了醉翁亭了,也终于能看到些人影了。先不说亭子,且看脚下,已是大不一样。前面走过来是柏油路,这里已变成斑驳黝光的青石板了,这便是传说的“琅琊古道”吧。
想必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醉翁亭被三面青砖墙围了起来,在外面看不出端倪,以为有层层进深,进去却突有狭窄的感觉,突然撞在亭前了,心生郁闷。心想这要是欧公亲临,更要觉得自己遭谪滁州不算,还要受这份囚苦,前首不见山,左顾不见林,还不要吐血呀。呵呵,不想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何必呢。
现存的醉翁亭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滁州文人薛雨时重建的,四个檐角高高翘起,有如燕尾,深得飞檐走壁之妙。亭前有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说的应是欧公酒不醉人人自醉,洞悉人世间朝暮四时的旷达情怀吧。楹联上方乃是苏轼题写的“醉翁亭”三字。苏轼比欧阳修年轻了30岁,两人都是才比天高之辈,难得彼此欣赏,欧阳修更无倚老卖老,对苏轼深为提携。这醉翁亭旁作为宝物珍藏的醉翁亭记碑刻,正是源自苏轼的手书。欧文苏字,伴随着琅琊胜境的美妙,传为佳话。就冲这,就该让天下的古文追捧者来拜谒一番。

琅琊古道

离了醉翁亭,我没有更多的在意在亭等处停留,皆因院墙重叠有损与山水交融之故。
沿着古道继续深入,路边有一亭,名曰“洗心亭”,四四方方的,据说是香客们进山前稍事停留之处,还可洗去内心的尘埃,有点心灵驿站的味道。不过,尚未走近,便看到亭边的墙上尽是黄泥沾污,里面的黑墙上“xx到此一游”横七竖八。也罢,如果这样也能洗心,出家人又何必寻清静方外之地。遂过而不入。

人说亭以文名,文以亭传,二者相辅相成,我更觉得这深幽的琅琊山是这亭和文的真正依靠。在这弥漫着暮秋雨丝的山谷中,笔直参天的杉树林密密的排在路旁,各色斑驳的灌木簇拥着占据了其中每一寸空间,一齐在风过时缓缓摇曳。褐色的杉树叶交织着明黄的银杏叶,以及微黄的野草枯枝,在古道青石上随意的散落,因为雨水的缘故,落下便稳稳的粘在地面,像游子归家一般沉醉。不由想起一句诗:“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不知走了多久,天色昏暗下来,抬表已是下午1:30了,却仿佛黄昏将至,山中四时与外界果真不同啊。不由心焦起来,还有多远才到琅琊寺呢。

深秀湖、琅琊寺

山道渐渐向上,我有些气喘了。没有碰上一个游人,不由担心自己是否走错了路,这时有点后悔了。前面的路突然做了九十度的大转折,走上前去,竟在坡顶路的尽头看到一处山门巍然屹立,上书“蔚然深秀”。再看旅游地图上,原来就是标明的“峰回路转”之所在。果不其然。

过了山门,走上一段路程,突然前面撞出一面湖水来。细看之,原来叫深秀湖。的确够深的,枉我前行甚久。也很秀丽,湖面上静静的飘荡着淡白的水雾,随风聚散,氤氲缥缈,有如仙境。我于是在此停留歇息。湖边新盖的一座仿古建筑倒也与四周挺贴切,几条小艇懒懒的靠在岸边,野渡无人舟自横阿。站在湖心亭上,一个人面对着寂静的四周,突然觉得都市的生活好辛苦。欧前辈啊欧前辈,真会寻好去处。

问了问深秀湖边的售货亭,说是还要十几分钟的路程才能到琅琊寺,于是赶紧上路。还好脚力不错,又看到几个游客(真难得)在往回走,估计不远了。果然远远的就看到琅琊古寺的寺门高高耸立在山腰上,山门洞开,气势威严。

拾级而上,看到地面是雕刻着各种莲花的形象,有种入了佛境的妙趣,心神也稳了稳。售票处特意立块牌子,大致说因为要修缮、维持,因此要在联票外再收门票。哎,柴米油盐酱醋茶,出家人也要面对啊。

入了寺门,首先被寺庙的布局所感染。琅琊寺完全是依山而建,山势向上,佛门众殿也依次攀爬,靠层层阶梯连接,在蒙蒙细雨暗暗阴翳中仰望之,真有一种脱离尘俗之感。先后经过琅琊墨苑、醉翁潭、醉翁亭、深秀湖,到这里依然有令我倾倒的美景,深山之中有如此胜境,却又被历代的高僧们经营得如此不凡,真是人生之福阿。

走上近百级石阶,右侧是著名的无梁殿,明代重建,是琅琊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了。走进院墙去再上了两层台阶,终于站在了他的面前。无梁殿的沧桑感是无法比拟的。红色的砖墙,斑斑驳驳,许多地方的砖缝露出剥落的痕迹,惨白的石灰在尽力填补着。无梁殿没有飞檐、也无斗拱,里面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门,真是风格独特,堪称一绝。在见惯了金光宝气朱门琉瓦的华丽庙宇后,再看看这座悄然遁世,笑看风雨的古老建筑,这种感觉真是奇妙啊。

从无梁殿出来,肚子这个小俗物开始抗议了,一路上还未进食呢。时间已经指向下午两点多了。一抬眼,恰好是“积馨斋”,吃素菜的去处。欣然抬脚进门,问问招牌菜,竟是干烧素鱼和红烧梅花肉。于是决定品尝一把,点了红烧梅花肉和另外一个小菜。平时在城里大鱼大肉,素菜无非青菜豆腐,难以成气候;这边仙风道骨的山里头,素菜又如何呢?早闻听佛门素斋的名头了,终于可以如愿以尝。

由于没有其他客人,菜很快便上来了。五花肉一块块切成方形,还带着肉皮呢,咬一口,真的是口感温润,香气绕舌,嚼起来饱满充实,富有弹性,足可以假乱真阿,却又没有肥肉的腻味,瘦的部分更显得比真肉更细腻爽口。欣喜之下,连忙请教如何制作的?服务员卖了几个关子,就是不肯说。好歹磨蹭出来了,不由得自己也不想告诉别人了。让大家多一个猜的乐趣岂不是更佳?

饭后继续沿山而上,探访天王殿、大雄宝殿,还有祗园、雪鸿洞、千佛殿等。在雪鸿洞和千佛殿,买了些香给观音和如来上了一柱,不是因为信佛,是觉得来到这里的快乐,让我想留下些什么,也是为了方便和大师们套近乎。在千佛殿,和守殿的大师聊了聊,问问大师平日几点念经,几点休息。大师说是早上三点起来念经,下午5点就各自回禅房打坐休息了,说是全国的寺院都这样。早上三点的时候天光尚未亮,看来修行也不易啊。后来又问起和尚可否娶妻的问题,他很不以为然,说释迦牟尼当初正是抛弃了妻子儿女而成佛的,佛家讲究的是看破红尘放弃一切,如不能放弃又如何事佛;但是佛法为了弘扬和传播,又必须能够容忍一些有家室的人,让他们先进入到佛门中来,欲取先予。况且世上之所以有法,是有人犯法,否则也无所谓法。总之,出世、在世非彼此隔绝,总有相互依赖之特点。我突然对辩证法又感兴趣了。

离开琅琊寺,我迈上前往南天门的石梯。回首望去,远远看见无梁殿又笼罩在迷蒙雨雾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那“四百八十寺”,可否包括了这深山古寺的寂寞楼台呢。

南天门

越往山上走,雾气越重。最后,二十米外便看不见了,琅琊寺也在回首间不经意失去了踪影。觉得到了仙境了,于是顶住疲劳,坚持往上爬。在云雾弥漫之际,看到隐约的一座宫庙,走近一看,不禁哑然一笑。原来这就是到了南天门了,不是宫庙,而是道观—碧霞宫。古来佛道和平共处早有耳闻,今日又在这仙山得见,显然是这灵山秀水不仅让和尚们沉迷,也令道士们痴狂。好在深山幽幽,佛道都是喜清静的,一个要出世,一个要无为,也相安无事。

碧霞宫显然感觉是重建不久的,少了一份古朴厚重。毕竟是本土的宗教,宫内的壁画雕塑多带有世俗色彩,如碧霞仙子长得就很美,穿着大红的衣裳,像出嫁的新娘,不由多看了几眼。呵呵,罪过。

碧霞宫边上是会峰阁,该是全山最高点了。此楼三层,登上去可极目远眺,据说可以看到长江、南京等等。不过,今天什么也看不见,除了那弥漫天地间的大雾。走到栏杆边上,耳边是檐角的铃铛在风中叮叮作响,脸上是迎面而来的汹涌的山风和它驱赶着的浓重的雨露,虽看不到高低,却可感觉出险奇。四处望下,我好像置身于天庭之中,只待从云雾中倏忽飞出一个仙女来,长袖飘飘,巧笑倩兮,用纤纤玉手挽了我,带我去赴那瑶池之会。

归程

歇息了片刻,已是下午4点多了,我决定下山。就在浓雾中,高一脚低一脚的小跑着杀下去,因为雨天路滑,而路途也有缓缓的坡度,亦步亦趋反而太辛苦。

迷雾中听到远远的钟声破空而至,那是琅琊寺的钟声吧,和尚们估计午休过了开始念经了。不过直到我下到了寺前,钟声长长短短的也未见停止,原来是几个游人在饶有兴致的撞钟,一次不过瘾,再来第二次,你方敲罢我登场。于是我和僧房里面的众僧们就都得一下一下的听着。

据网上的资料说,佛家的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
我不知道敲钟是否对佛家是很有讲究的事情,但是这么个胡乱敲法,至少我听着很烦,更别谈超度了。不过没办法,旅游重在参与,参禅重在身体力行,连钟也不让香客们敲,佛法怎么弘扬,寺庙怎么维持呢。不由又想起和千佛殿大师的谈话了。

到了琅琊寺再往下,云雾不再是身边的事了。我迈着大步,循着来路一路返回。之间偶见三两辆车载着人往山上来,想想此山的幽深,应是需要用双脚去丈量,用轮子恐怕难以体验得到吧。

快到醉翁亭的时候,前面出现一个女孩子的清秀身影,打着伞儿慢慢悠悠的走在古道上,也是下山的方向。估计她应该是本地人,否则该像我一样急忙的赶5点的班车去,或者至少也该有同伴陪伴才好。在这个清冷的周末,不去陪伴家人或者男友,抑或在温暖的卧室内读读小书,却要在这深山古道里徘徊,想必是既有情调又有心事吧。于是不敢打扰她的这份清静,在她身边匆匆走过。一瞥之下,那是个带着眼镜的女孩儿,面容皎洁而平静。

一路上的美景都浸透在这潮湿迷蒙的雨雾中,迷离而肃穆。

天色益发的阴沉了。出了山门正好有个的士下客,于是毫不耽搁的坐上去,直奔汽车站,赶上了最后一趟5点12分发车的中巴,朝着南京去。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野渡无人舟自横- 琅琊山游记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53699-1.html
上一篇:安徽滁州行下一篇:琅 琊 山 之 旅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