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琅琊山游记(1)
金陵四龙两人家(2)。 意在二贤寻醉翁(3), 欧文苏字沁梅香。
南天听风观碧霞, 群瓢会峰复兴岗(4)。 无梁圣殿雪鸿洞, 唐宋明清赏摩崖。
(1)“琅琊山”:指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为主要景观。山间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 (3)“意在”:指“意在亭”,位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所建。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 (4)“群瓢”:听琅琊山南天门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每年11月10日前后,在该景区会峰阁和琅琊寺等地,都有成群的瓢虫在飞翔,说是约10天后它们即集体死去。我们第一次看到如此奇观,不免为这些吃芽虫的植物小卫士而感到惋惜。
附:琅琊八绝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刹”、“让泉秋月”、“龙蟠叠翠”、“丰岭祥云”等景观,都在琅琊山区。可是,一州景观,分布广泛,不都在琅琊山。游客也许有兴趣探询,名山琅琊有没有自己的八景十景呢? 浏览现存的几部旧志,从明万历《滁阳志》到民国《琅琊山志》,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如果作一番比较细致的探索和考稽,就会发现,比明代“滁州十二景”早几百年,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琅琊八景”,而且还可以大致看出琅琊胜景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早在盛唐时期,滁州已有记载琅琊史话的《图经》问世。《图经》是早期地方志,它阐释了琅琊山的定名来历,记录了东晋元帝、琅邪王司马睿“游息是山”所留下的古迹遗址,以及山川风物。唐大历六年(771年),开发琅琊山景观的滁州刺史李幼卿和他的好友独孤及,都看到过这部《图经》。 二百多年以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诗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刚刚到任,就查阅《图经》,漫游琅琊,写了不少诗篇。在《琊邪山》诗中写道:“图经操八绝,潜霍合相饶。”所谓“八绝”,就是八处绝好的景观,按通常的说法,即“琅琊八景”。诗人认为,琅琊胜景比汉代号为南岳的潜山霍山还要美。王禹偁自称“下马先吟八绝诗”,兴致勃勃地作“古诗八章,刻石于寺”。这寺,指的是开化寺,即琅琊寺。 唐宋《图经》没有流传下来,琅琊寺里的《八绝诗》碑也早已毁废,有赖于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绝诗》,我们今天还可以知道,琅琊八绝指的是庶子泉、白龙泉、明月溪、清风亭、望日台、归云洞、阳冰篆和垂藤盖。品赏诗篇,揣摩诗意,可以进一步领略八处绝胜的当年风貌。这双泉亭台、碑篆岩洞、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胜景依旧;有的则时隔千年,早已芜没,只能供发思古之幽情了。 在王禹偁离开滁州之后半个世纪,到了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有了新的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前二景与“八绝”相同,其余都有所改易。这“六题”,大概是欧阳修最欣赏的“琅琊六景”吧。他的挚友、宣城诗人梅尧臣曾经和诗六首,题为《和永叔琅琊山六咏》,同欧阳修的组诗一起流传至今,成为琅琊山史话中的又一美谈。 欧阳修大概不会想到,继“八绝”、“六题”之后,由他命名的醉翁亭会后来居上,著称于世,成为如今琅琊山上最为有名的胜迹。琅琊山以人文荟萃为最大特色,而人们又公认,在遨游琅琊的文人韵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贤,最负盛名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