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芜湖没有任何缘由,就是觉得闷在上海太久了,想走动走动。翻翻地图册,恰巧看到长江边的这个圆点,便去了。 到那儿是周六中午。进了市内,发觉路边摊儿不少,不过这正合我意:找一家解决午饭,顺道打听一下有哪些去处。饭毕,得食摊老板指点,遂去了镜湖与赭山。 镜湖分大、小镜湖,象相连的两块翠,嵌在市中心。可能被城市包围着,且一旁就是步行街,比起西湖的山水空蒙,这里似乎多了些烟火气。不过,在喧闹的城市当中,有这样一片水面,全天候开放,实在是一件幸福不过的事。环湖一圈,是有些路的,不过因为这一池春水,还有吐绿的柳枝,走走倒不怎么觉得时间。 让我驻足最久的是个小岛——“烟雨墩”,在镜湖南端,碧水环抱的一座红顶小楼,很醒目。走近了看,原来这里乃芜湖市图书馆“阿英藏书陈列室”。阿英,当年 “太阳社” 的主将、左联的重要领导人,跟芜湖有何渊源?回上海做功课,得其解。阿英乃芜湖人,一生著述之外,酷爱藏书,文革后在北京弥留之际,嘱子女将劫后所存的珍贵书籍捐给家乡,成其故土之情。 赭山我是一路步行过去的。穿过陌生城市的街道,可以让麻木的神经重新变得敏锐,这正是我需要的。山不甚高,不到百米,道中一座“江城入画”的石牌楼,颇有恢宏之气,想必此地曾是绝佳的城市望点;可惜同质化的建筑如今比比皆是,站在山顶,长江尚可远眺,然而总觉得有东西硌眼。赭山和我都已经长不高,于是只有遗憾。 下山往九华中路方向,经过广济寺。据说新罗王子金乔觉——地藏菩萨之化身——去九华山修行之前,曾驻锡赭山,因此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广济寺是朝拜地藏菩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时间的关系,寺院山门已闭,没法随喜了;不过在山腰可以看到寺里的宋塔,立在黄昏的林间,寂静得很有味道。 走了整一下午,投店住下,无话。 次日天气很好,有了阳光,吹来的风都是轻盈的。享用了一碗红汤面加豆腐干,第一站去九莲塘。小马路上有剃头匠在给人剃头,客人放松地躺在榻上,半眯着眼,看得我也觉得惬意起来,心情舒畅。 九莲塘是我在芜湖地图上的收获,它的名字吸引了我。和镜湖相比,它的水面小不少,而且也没经过什么整饬——对于小孩子,这该更有点野趣。周围看来要拆迁,已经有比较大片的断瓦残墙,不过这尚未影响居民与水的亲近,钓鱼的还在钓鱼,洗衣裳的还在洗衣裳。与我老家不同,芜湖的妇人们洗衣不是用手搓,而是用木槌拍打,捣衣声隔岸可闻,听来很亲切,简直有做诗的冲动。 离开九莲塘,去寻访天主教堂。关于芜湖,我对它为数不多的了解就包括这个教堂。清末“芜湖教案”,其中一节就是芜湖民众焚毁了该教堂——后来清政府掏腰包,法国人又重建起来的。一路问过来,到了吉和路,找到了。或许是天气的缘故,蓝天下的这座建筑很漂亮,尤其是两座高耸的钟楼之间,白色的耶稣塑像,面向长江方向,看流水如斯,有种道不明的感染力。 说到芜湖教案,它的大前提是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面对西方势力的入侵,芜湖民众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反抗。这个基调是确然的。然而,我更想了解,一些个体的人物在这个事件中的遭遇:那些不以掠夺为目的的传教士,带着他们西方的价值观,渴望在东方拯救灵魂的这些人,望着把教堂付之一炬的大火,不知会是怎样的状态?发现自己的世界是汪洋中的孤岛,这是怎样的痛苦。 到最后,该去看看长江了。去了青弋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那边有个中江塔,也是可玩味的一景。中江塔往北一线,是很长的江堤,堤墙几乎与堤内的房顶平齐。江堤上没多少人,不过沿江码头多,泊的船也多,这便显出了几分热闹。兴之所至,去买了两瓶地产啤酒,回到堤岸上挨着墙根坐下,喝酒望江。差不多近中午,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一动都不想动,只觉得溜出上海来这里,值!长江,在我面前平静徐缓地流淌着,一如我墙根下的心情。现在我几乎可以确认,之所以来这个城市,长江是很重要的原因——厌倦了寂寞的上海,稍许的解脱就是去亲近这条从小流淌在生命里的河。 好在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旅行,在路上也会想起往日同行的伴儿们,我们何尝不是一条条江河,当从高原上蜿蜒而下,隔不多远互相张望着、招呼着,热热闹闹,然而大家终会走进各自的河道,过去的奔腾激越渐渐平静下来,于是从容地,流向属于自己的那片海。 两瓶啤酒喝完,闲人准备起身离去。他是芜湖的过客,如风吹过水面般,带起了涟漪,却无痕迹。 2005年4月3日夜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