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麦沙过后,天气逐渐凉爽,我们即驾车去往向往以久的安徽天柱山,开始为期三天的旅程。 天柱山又称古南岳,公元106年,汉武帝登礼天柱山“号曰南岳”,然而,到了公元589年,隋文帝又诏南岳为衡山,故天柱山又称古南岳。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为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天柱位于皖西南的潜山县境内,现隶属于安庆市。 潜山,一座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老县城,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大别山区的结合部,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地理条件优越,物华天宝,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为皖西南中心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天柱山,又名皖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雄峰奇石、幽洞秀水,绰约多姿,纯朴自然,主峰海拔将近1500米。我们的车子一早从常州出发经宁沪-宁合-合界高速一路向西驶去,进入安徽境内后,不时看到路旁矗立的巨大的广告牌,上皆为宣传天柱山云雾缭绕的奇峰美景,更增加了我们希望尽快一赌这南岳雄姿的好奇心。 车行6,7个小时,终于到达了潜山县城,这里的繁华程度却超出我们的的想象,因为在不久以前,我们看到的资料山显示,潜山县还是个大别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但这里的宾馆饭店一应俱全,热闹非凡。 事先联系好的当地旅行社已派导游等在约定地点,马上带我们驶往第一处景点----白马潭。车出县城,放眼尽是苍翠欲滴的青山,皖河象一根悠长而绵软的带子,绕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路上,山坡,房前,屋后,尽是即将成熟的大得诱人的板栗,我们忍不住停车摘了几个,清甜香脆,与炒熟了的栗子相比,别具风味。唯一遗憾的是,因为此处位于大山深处的水吼镇,道路狭窄崎岖,且多为砂石路,后来才了解到此地原本并不富裕,路是村民集资修建的,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是早几年来的话,估计我们的车根本开不进来。我们开得很艰难,经常会在悬崖处与前方车量会车时进退两难,一路颠簸前行,历时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个绿水盈绕的小山村。村里的房子大多就地取材,用石头,砂土依山而建,门前的草坡上用茅草搭着牛棚,几头大水牛旁若无人自顾吃草,懒得抬眼看我们,鸡,鸭,鹅,猪,一律散养在河滩上,任其自由觅食嘻戏。 码头上早已等了大队人马等待上竹筏,有小贩兜售一次性雨衣,我们没买,后来才顿足后悔不已。因为船工将筏撑出去不远,上游漂流返回的游客个个穿着雨衣全副武装,见我们的筏驶过,便使出密秘武器----塑料盆,尽情往我们身上泼水。迅雷不及掩耳之时,大家混身湿透,索性脱了鞋,将腿伸到清澈见底的水里,掠过河里细腻的沙子和光洁的鹅卵石,浪花奔涌处,尽情感受一回清凉。 此处河段为天险滩,弯多滩险,流水湍急,滩水时而动如脱兔,时而静若处子,河边龟牛狮象等奇石历历在目。竹筏漂行于奇峰碧野之间,冲激流、过险滩、两岸秀丽的山水风光,仿佛令人置身于无尽的诗情画意之中。 上到紧迫处,无法再撑,船工请我们下来走一段山路,他们人工将筏拉上去,我们再回到筏上,继续前行。从上游返航的途中,我们充份吸取了教训,将手机与相机用塑料袋包好,并买了塑料盆和竹水枪随时应战,遇到上溯的游客,大家互相一顿猛泼,从一开始的埋怨与排斥到最后高高兴兴水淋淋地上了岸。 上到岸边,天色渐晚,河岸山坡上的土屋里,已飘出阵阵炊烟。我们到达约定的农家吃晚饭,菜肴异常丰富。煮的鸡蛋个头不大,一看就是自家的草鸡蛋,味道当然是纯正多啦。丝瓜,茄子,辣椒等蔬菜也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有一道辣椒腌酸豆角,咸,辣,鲜,爽脆,下饭,充份体现了安徽当地的口味。用瓦罐煨的排骨木耳冬瓜汤醇香鲜美,红烧肉肥而不腻,大家一致认定是这里养的猪肉质好,所以吃起来感觉味道特别好。后来我们吃饱了到灶间去烤火,才发现这里的人家用的燃料通通是满山遍野干枯的松树枝劈的柴,主人家告诉我们,所有的肥肉他们会先在灶上用作料炖一遍,等油浮出来,再下锅炒香菇或山菌,这样吃起来一个是入味,而且香而不腻,令人胃口大开。 当夜我们决定赶到天柱山景区,入住半山腰的宾馆。一路上,我们不时看到开山修路时两边山崖上露出的各色岩石,后来才了解到,天柱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正是这种独特的花岗岩地貌造就了天柱山众多的奇峰、怪石。而这些怪石也因节理的不同,形态各异,第二天我们在上山的途中就看到了象鼻石、鹦哥石、蜒蚰石等众多栩栩如生的造型。 山上的宾馆条件谈不上奢华,但各种必要的设施俱全,洗澡入睡,一夜无梦到天亮。早上被林间早起的鸟儿清脆的啼声唤醒,推窗望去,一轮红日已蒸腾待发。 吃完早饭,即开始上到距下塌处只有十分钟路程的入口处买票进山。 远望天柱山,只见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听导游介绍,天柱山海拔千米以上的雄峰就有几十座,根据不同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柱状、锥状、穹状和脊状等不同形态的山峰,如天柱峰、飞来峰、迎真峰、青龙背等。而这些景点,我们将在几个小时内,一一征服。天空已彻底放晴,阳光透过满山的绿树直射下来,好在这里植被覆盖非常茂密,行在山间石阶,并不觉得特别热,刚出一点汗,一阵山风吹来,便又恢复了凉爽。放眼望去,满目清凉。天柱山又被誉为 绿色的宝库,这里盛产品质优良的各色土产,野生瓜篓子、石耳、菊花、茶叶,板栗、竹笋、高山蔬菜等等,均是无公害的有机食品。 天柱山主景区面积达八十多平方公里,我们一路前行,只见处处有山峰通天拔地,气势磅礴,大家忍不住争先恐后拍照留念。一路前行,到达了让人回味无穷的神秘谷景区。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长长的石阶上,居然挤满了游客在排着长队,原来前方山路险峻,很多地段只容许一人通过,且险要无比,因此影响了前行的速度。此处堪称天柱山奇胜之一,整个石谷全长400余米。落差100余米,满目是巨石错落有致,危洞幽深,忽明忽暗,神奇莫测。在一些经过的石窟中,径径相连,宛若回廊九曲。更有些路段,只能手脚并用匍伏前行才能通过,而另有一些洞窟进出无比狭窄,估计体重九十公斤以上人士通过是将非常困难,有人形象地称此处为“胖子愁”。。常常有些洞里暗得只见得到一缕微光叫人摸索前行,出了洞口却又见太阳明晃晃在头顶高挂,遂豁然开朗,长驱直入。两旁各色峭岩古松,犹如精心栽培的盆景,挂在悬崖上,姿态各异,别有情趣。无数的巨石,看似毫无章法,却又象精心布置一般,叠置于峡谷之中,便形成了一个个神秘的石洞,狭窄陡峭,左右环绕,上下迂回。就在我们发现几乎无路可走的时候,定睛一看脚下,通往山顶的台阶终于又出现了。 当我们终于到达山顶,近观对面的天柱峰,如刀劈斧劈,峭拔高耸,四周则是层层的山峦起伏,望不到尽头,远处皖河飘荡依旧,直伸展到目光无法企及处。山中巧石遍布,或大或小、或散或合、或立或卧,姿态万千,与自然的山势形成和谐的统一。看不尽的群峰叠翠,真正是刚与柔的统一,雄奇与灵秀的并存。真不知造物主怎能将这万千景象融于一山,更不知这山怎能守着这天生丽质而从不张扬。 回程的路上,依旧有好景不断,万景台及拜月台上,风光奇巧壮丽,可四面观遍美景;山腰即是中国第三大高山平湖炼丹湖,水质清纯,波平如镜。我们在下山途中,海拔一千米左右的一个餐厅用了午餐,居然吃到了传说中的豪猪肉等野味,可谓是真正的美味。 回望西关,一路上还看到许多战争年代留下的先人避居此地生活的遗迹,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令人叹服…… 回到宾馆,累得倒头就睡,隐约听到半夜山里刮起了大风,第二天一早醒里,下起了沥沥的雨,越发闻得见空气中的清甜。远望群山,大半都已笼罩在如梦如幻的薄雾中。 当我们到达天柱峡谷时,雨下得更大了。大家打了伞,向空无一人的峡谷进发。周边只见丘陵起伏,遍地修篁,抬眼望去,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峡谷入口处走进去不远即是一个小山村,村里不见人影,只有几只肥壮的大母鸡悠闲地四下刨食,小路边是一垄垄的稻田,即将成熟的穗上缀满晶莹的水滴,坡上还种着蓖麻,青菜,穿过一片竹林时,冷不丁看到一只大南瓜枝缠藤绕从头上垂了下来。在这静静的山谷里,山下山上雨雾蒙蒙,远处的险峰在浮云里忽隐忽现,隐约听到偶尔有公鸡打鸣,一派与世无争的田园风光。 这里的瀑布共分五条,落差不是很大,但水势颇急,一路激荡奔涌,沿途每条瀑布景致各异,另有一番气势。踏着陡峭婉转的台阶,沿着淙淙流荡谷间深水,来到最壮观的一条大瀑布前,大家不顾脚下湿滑,纷纷穿过岩石激流,站到瀑布前感受扑面而来如雨似雾纷飞的水花。倒泻下来巨大的瀑布轰然作响,凌空飞舞,撞到山间突起的岩壁上,跌碎为片片飞花,四下直溅开来,珠垂玉坠,银光闪闪,混和着霏霏细雨,弥漫山间,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就象一条白龙直冲下来,在这空寂的山谷里荡气回肠地自由弛骋,一路壮烈到达谷底的水潭中,恰似万马奔腾冲锋陷阵,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周围是山峦起伏,林海茫茫,秀木参天,晨雾滤净尘世的喧嚣,飞流的瀑布冲走心底的浮躁,衬得青山更显奇秀,山谷更加幽静。 顺着山坡上修砌的石阶,我们一路到达了峡谷的出口,这里同样可以远远地看到一个清秀的小山村,伴着门前的层层绿油油的梯田,和流水潺潺,安静地卧在这群山环抱中,疑似世外桃园般如幻如真。 我们在即累又兴奋的状态中结束了这次让人回味无穷的旅行,山川风物,无不透露出不加掩饰的纯朴和秀丽多姿的风情,永远地定格在我们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