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广州近代历史旧址寻踪(1)

2015-2-1 17:48| 查看: 212|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家住东山(现在合并改叫越秀区),一直觉得附近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很多,只是以前没时间把它们汇总,在12月这个广州最好的季节里,趁着阳光明媚,冬高气爽,走了走,拍了拍。
  如果说邯郸是一个成语之都,那么广州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近代史之都,从鸦片战争起、洪秀全造反、康梁变法,孙中山推翻帝制,大革命,这个时期的广东真是人材辈出,均为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很多历史事件也发生在广东,为广东人挣足了面子,连毛主席也是被广东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唤醒的。
下面是12月10日半天行走结果,提供照片与朋友们共享:
1鲁迅纪念园与鲁迅故居
2天字码头
3八旗会馆遗址
  近期计划之中的还有:

4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廖仲凯被刺之地)
5番禺学宫(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6国民党“一大”会会址

7共产党“三大”遗址
8广州起义纪念馆(原广州公安局)


【】1927年1月18日,鲁迅由厦门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鲁迅就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并住进该校大钟楼。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发表10分钟演说,谈的是“读书与革命”。他说,革命就是革新。他要求中大学生一面读书,一面革命。3月29日,鲁迅从中山大学钟楼迁居白云路西段的白云楼西侧的26号(现7号)二楼,在这里,他写下了在广州期间的大部分著作。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写下了30多篇富于战斗性的杂文、散文。
  有关专家认为,对于整个一生来说,鲁迅只在广州作了短暂的停留,然而,他的革命思想却是在这儿形成、夯实的。
  让我奇怪是,这座占地不大的园子竟然投资了2700多万元!

【】下面有一条小消息不知确实与否,希望它最好是过时新闻或已被打消:
  政府又为了迎接亚运会这一官冕堂皇的理由决定把又一座拥有270年历史的广州天字码头搬迁。这一消息实在令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人感到痛心。广州天字码头是广州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珠江轮渡码头,位于市区北京路南端珠江堤岸。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已有270余年的历史。从清雍正年到2008中国奥运年,它伴随着广州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记载了广州一个个动人的故事。2007年,只有70年历史的香港皇后码头被拆除时香港人民倘且不舍,那么拥有270年历史的天字码头要被搬迁的事实又怎不令每一位广州人为之寸段呢?
  关于这个码头,网上是这样写的:
  越秀区北京路南端的珠江边,有个码头叫天字码头。凡是上了年纪的没有人不知这个天字码头,因它已有200多年历史。
  天字码头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已经形成。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亦有人认为:古时编排号数,一般多以《千字文》来排序。因《千字文》为童蒙之书,已是家喻户晓,且《千字文》中无一字相同,其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因此天字码头就是“第一号码头”。
  天字码头为什么富有盛名呢?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是历史悠久。广州从明代起就有码头兴建,到了今天,很多古码头已不复存在,惟独这200多年前的古码头仍屹立在珠江河畔。其次是地理位置适中。唐宋以来,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城市,特别是在宋时,常有数十个国家的船舶来这里贸易,交易特别繁盛,凡海舶初来,例有阅货之宴(即货物检查完毕,设宴招待),临行又有饯别之宴,为此特建此楼以作招待之用,外商来往均用此码头。且“海山晓霁”还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与天字码头相距很近。
  由天字码头至海山楼之间,沿途江中有五堆沙洲从明代至清代连成一片,学者陈恭尹在那里的牌坊上书了“太平烟浒”四字,就是今天的太平沙,成了江边一景,不少名人雅士在此建成一座座玲珑别致的别墅,还在这里结集东皋诗社,并有诗咏之:
  由此可见,天字码头一带当年的人文之盛。
  最后就是它身份特殊。前面已说过日近亭是官员接送之用,所以后来就叫接官亭,今天南关电影院右邻还保留着一条短短的接官亭巷。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就是在天字码头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而离开广州时,他也在此下船的。
  辛亥革命前夕,清廷派凤山为驻粤将军,当其在天字码头上岸不久,就被革命党人的炸弹炸得横尸路旁,为清政权敲响了丧钟。民国时某酒楼有一菜式名“凤山入城”就是“炸蛋(弹)”,这也可见天字码头非同一般,因此知名度很高。

注意禁车标志下的白色石牌


【】清室建朝之初,八旗铁骑踏遍关外塞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平定关外诸藩,中原初定,分遣八旗兵马驻守全国要地,两年后,3000京旗汉军南下广州驻防。75年以后,广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乾隆帝再次派驻满族八旗来粤驻防,经过11年分批抽调北京、天津八旗,驻广州满八旗达到1500人,与汉八旗分区驻守城池。
汪宗猷老人曾经3次重返东北老家,一个半世纪流离之后,已物是人非,故土难寻,先辈村落已无稽可查,即便去到家族南下前中转的北京、天津,3次到北京市郊的满族镶红旗村走访,仍无音讯。八旗祖辈的踪迹还是他在查阅散落的家谱和各种资料后,终于梳理出了大致线条……
 ?? 如果不了解200多年前驻防广州的八旗兵,就无法理解现今生活在广东的1.8万满族人,他们多是200多年前进驻广州的八旗后裔。
  在广东历史上,大规模军事移民的先例并不鲜见,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就有数万征战的将领、士兵留驻,与当地人融合,中原文化开始浸润岭南。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军事移民相比,清朝的八旗兵丁移民规模并不算大,只是这次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占人口少数的民族主动迁向多数民族中来。
  清室建朝之初,八旗铁骑踏遍关外塞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平定关外诸藩,中原初定,分遣八旗兵马驻守全国要地,两年后,3000京旗汉军南下广州驻防。75年以后,广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乾隆帝再次派驻满族八旗来粤驻防,经过11年分批抽调北京、天津八旗,驻广州满八旗达到1500人,与汉八旗分区驻守城池。
  这1500名满八旗家庭子子孙孙均出丁世袭旗兵。经康乾盛世后转衰,到清朝覆灭。八旗解甲,直至今日,历经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广州八旗子弟见证了沧海桑田巨变,命运多舛,他们的后人占今日1.8万广东籍满族居民的绝大多数。
  84岁的汪宗猷老人也不例外,他是第八代八旗子弟完颜家族的后人,从他的家族变迁可以洞悉那段历史。
位于今天广州市海珠中路的满族家庙观音楼几经风雨,现今成为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址。
  三回家乡故土不再。
  八旗二马路、八旗会馆,这些广州地名依稀可见满族活动的蛛丝马迹,今天这样的线索已经为数不多,时光倒流到247年前(1756年),广州光塔街以南至大德街(今天光塔、纸行、诗书及解放南)一带,均是满族八旗兵驻防范围,直到92年前(1911年),这种局面仍没有大的变化。八旗铁骑和满族女人的旗袍伴随着广州走过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历史很容易被现实冲刷,今天的道路早已没有了八旗铁骑踏过的痕迹,就连那段历史很多人甚至已经忘怀。
  然而84岁的汪宗猷老人却对那段历史刻骨铭心,他是驻防广州满八旗兵的第八代,女真部落和辽金及清代赫赫有名的完颜氏后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占中国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继任者将大宋皇帝赶到杭州偏安,激发诗人林升留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千古绝骂,完颜后人在清朝多改汉姓王或者汪,自完颜家族汪全德三兄弟1756年陆续来广州驻防以来,已经经历10代,在镶红旗第8代汪宗猷之前,祖祖辈辈均是驻防八旗子弟。
  汪宗猷老人曾经3次重返东北老家,一个半世纪流离之后,已物是人非,故土难寻,先辈村落已无稽可查,即便去到家族南下前中转的北京、天津,3次到北京市郊的满族镶红旗村走访,仍无音讯。八旗祖辈的踪迹还是他在查阅散落的家谱和各种资料后,终于梳理出了大致线条……
  清军1844年入关,建立王朝平定四方后,征战四方的20万铁骑逐渐转为各地驻防,满族原来“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全民皆兵模式,后来被职业旗兵取代。康熙二十一年,在全国划出97处要地,派驻八旗兵驻防,其中京畿附近派驻25处、东北满族老家44处、新疆8处、内地驻防20处,20万大军一半分驻东北、新疆和京畿,另一半分驻江宁(今南京)、京口、杭州、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等内地20座要城。
  在驻防京畿的八旗中,紫禁城内各门各宫各殿由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守卫,皇帝亲自担当统帅,维护王朝凤銮,称上三旗,而正蓝、镶蓝、正红、镶红、镶白五旗由亲王等要臣号令,称下五旗。但在京畿之外的驻防军中,各地的八旗并没有上下之分。各地八旗军由钦命将军统领,将军一般为一品要员,相当于现在的各军区司令员,但管辖范围小得多。由于广州由满八旗和汉八旗分别驻守,将军之下设立二品大员左都统和右都统,分别管理满汉八旗。各旗再由协领和佐领管理。
  汪宗猷家族称为落广祖一世祖(家族中第一个到广州的开拓者)的汪全德1756年先期随部队移驻广州,属于镶红旗,按照满族八旗规矩,三年驻守期满,八旗兵可以回到皇城根下或者东北老家,驻扎在广州的八旗兵已经做好服役期满回老家的准备,人死了也只是暂时安葬在塔形的草坟里,没有墓碑,打算部队调防时将先人尸骨带回去,但是乾隆后期要求永久驻防的一纸命令,改变了这批分守全国各地八旗子弟的命运,使他们的根漂散在97个驻防地,成为今天分散全国各地的满族先辈。
  自汪全德之后,汪家永久驻扎广州,直到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寿终正寝,他们家族七代八旗子弟,都没能带着先人尸骸返回东北老家,就连他们自己,也都被后人葬在了新的故土广州。
  盛世转衰生活窘迫
  汪全德等首批满八旗来广州前75年,这里就由外地调入的汉八旗驻防,随着广州府地位日益重要,1756年起11年内,分6次抽调京旗和天津满兵1500人驻扎广州。这批八旗兵源自东北,再次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来到南疆。而八旗军官则舒服一些,多从水陆乘船南下,从海路进入珠江到达天字码头,接受广州府地方官员的迎接。暂住江边的八旗会馆,或者直接进入军营。
  当时满汉八旗分防广州,但两军驻守界限严格,不但八旗子弟不得与城市居民混杂居住,满汉八旗之间不能混居,而且满八旗之间也都有各自管辖地界,保持相对独立。汪全德所属的镶红旗驻防由云台里起,沿学宫街、米市街北段、光塔街以南一带到仙羊街(今天的海珠中路)街口止;再由甜水巷北段起,沿仙邻巷北段、进士里(今进步里)北段至杏花街止一带。
  汪全德做将军秘书之类的差事,教授清军文化知识。那时普通八旗兵“马甲兵”一年可以领饷银43两,米23升,还有住房和马匹这样的福利,以乾隆年间生活水平算,一个马甲兵可以养活一家8口,一品将军的收入是旗兵的50倍。
  八旗兵在享受国家工资福利的同时,牺牲了很多人生选择,军队要求他们不能种地、不能去做买卖,而且不能离开广州城5公里,如果实在有事情,必须向八旗衙门领票请假,还规定八旗兵不能同汉族通婚,禁止通婚的禁令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才被取消,不过那时距离清朝覆灭也为时不远了,设立种种限制保证八旗兵成为永久战士制造机器。八旗子弟牺牲很多自由来换取旗兵薪水。一旦出逃被追回则要被杖打一百大板。
  到了清朝中后期物价上涨,但是八旗薪水从来没有变动,“乾隆年间一担米几角银子,到了咸丰年间,每担米已经要一两多银子。”八旗兵生活水平每况愈下,辛亥革命之后,八旗兵解甲,满八旗制度在广州经历150年后走向灭亡,八旗子弟一下子也失去薪水,自谋生路,一些人走上市场,做起水果、蔬菜小贩。据说那时满族小贩占了广州街头“走鬼”的不小比例。
  今天的天字码头到中山六路(将军府地)一带是清末年间最多事的地方。辛亥年间,八旗将军孚琦被刺杀,清庭为了遏止广州愈演愈烈的革命,特派“铁碗”人物凤山将军前来接替孚琦,力图挽回颓局,在辛亥年(1911年)九月初四上任当天,凤山从水陆来到广州,由天字码头上岸后,经过北京南路附近的接官亭去将军府上任,不料经过仓前街时,又遭革命党人暗杀,当场被炸死,清庭只好让两广总督张鸣琦兼任“两广军区司令员”,过去这一职位几乎都由满族贵族担任,可见当时清廷窘迫。
  那时广州城内外有6000多部队,与革命党人剑拔弩张,城内旗兵区居民纷纷搬迁走避,商铺挂锁停业,乘船到香港和澳门躲避的也不在少数,后来广州和平易帜,成立国民政府,八旗兵被改为粤城军,后来被缴械,每人发十毫洋作安家费,清朝以来的发放的八旗钱粮统统取消,八旗子弟生活急剧下降。(以上文章为网上查找的资料)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广州近代历史旧址寻踪(1)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51289-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