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白居易 欲借大诗人此句,略改【见本文标题】。 题记二 杭州,美在西湖;西湖,则美在三潭印月。 题记三 三潭印月,你是一部小说,读第一遍,只能认识几张面孔,知道一条梗概; 三潭印月,你是一杯清茶,喝第一口,只能咂出些许茶味,品出一点浅香。 欲看此次杭州游精彩照片,请去博客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踩踩。谢光临! ---------- 退休卸磨,每次到杭,必去“三潭印月”。以岛心的“花鸟厅”茶室为“据点”,在岛上泡上半日,或一整日。 今年2月和4月两次到杭州小住,皆未去三潭印月,缘由起于一张告示。 - - 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对西湖申遗的统一部署,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管理处将于 2009年2月5日至4月25日止,对三潭印月(边施工边开放)、湖心亭(暂停对外开放)实施整治改造。施工期间,三潭印月门票原20元/人打7.5折(15元/人)……。 大概很少有游客会贪五元钱的便宜,去上一个“边施工边开放”的岛。 6月22日,又到杭州,去了趟整治完毕的三潭印月。 弃舟登其东岸,南行,湖中三塔,便映入眼帘。“我心相印亭”是观赏三塔的最佳地点。驻足亭内亭外,面对湖光山色,总能让我想起一句古文佳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西湖南面一线,青山逶迤。远处,雷峰塔的魁梧身影,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近处,三石塔,西湖的标志,不,也是杭州的标识,秀气盈盈,呼应在波光粼粼之间;扁舟三五,漂浮于波澜不惊的水面,演绎着“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意境。 “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程立甫撰,周而复书) -- “我心相印亭”左右亭柱上的楹联,成了眼前的山水的最佳旁衬。 北京,千年古都,有一条中轴线,行走在中轴线上,你能体味皇城根的皇皇气势和不尽风流;三潭印月,也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行走其上,你能领略西子的千娇百媚,万种风情。 “中轴线”,贯通南北,由七分曲桥、三分陆地构成,从南到北,串联起了“我心相印”亭、“三潭印月”碑亭、“花鸟厅”茶室、康有为题字“竹径通幽”的圆洞门(通“闲放台”和“一寄楼”)、“卍字亭”、“亭亭亭”、“开网亭”、九狮石大假山、先贤祠和毛泽东手书康有为楹联字碑,等等。 “中轴线”浓缩了三潭印月的菁华,建筑的、文化的、景观的。信步走去,不消20分钟就能走完。若是心存一份闲心,走走停停,看看想想,那么,花上一两个小时,未必能走完“中轴线”哩。 疾走“中轴线”,宛如狼吞虎咽,三扒两口,吃完一顿“满汉全席”,惜哉! 漫游“中轴线”,人在画中,能细细体味到三潭印月的一个个创意。 吴越时,这里原是一个小岛,岛有“水心保宁寺”。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钱塘县令聂心汤用疏浚西湖的湖泥,又在小岛外筑起了一条环堤,目的是围成一个“放生池”,以便善男信女们行善放生。于是,形成了“岛外有堤”的地形格局。环堤既筑,船儿就到不了不“水心保宁寺”,小岛不可能成为孤岛,在小岛与环堤之间筑起一条堤埂,供寺主和香客出入。又过了116年,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小岛与环堤之间不再以一条堤埂便道相连,其“交通”得以改善。-- 南北之间,连以曲桥,东西之间,则系以柳堤。摇身一变,小岛变大岛。以环堤计算面积,其总面积达7公顷。若从空中俯视此大岛,曲桥和柳堤构成一个“十”字,大岛则呈“田”字形状。 “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西湖的一粒璀璨明珠,从此精彩亮相! 小岛变大岛,野鸭变天鹅,折射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意! 走“中轴线”,来到“花鸟厅”(茶室),便来到了岛上最大的一块陆地,环顾四周,轻扇想象的翅膀,从“水心保宁寺”到今天的三潭印月一步步走过来的历史沿革,就会展现你的眼前。屈指算来,其间跨越了1000多年;再轻扇想象的翅膀,你便能猜度出当年“水心保宁寺”位置,以及当年由“寺”通往环堤的“出路”在何方。 到了北宋,岛南的湖面筑起三塔,锦上添花。据传,筑塔第一人正是苏东坡。而现在所见到的三个石塔并非苏东坡的作品,而是重修于清康熙年间,三塔婷婷于水面,便有了“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 月到中秋分外明。泛舟西湖,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美境。船工在三个石塔里点上灯烛,在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纸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互为映衬,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图画,令游人顿生几分醉意。 “三潭映月”,一个新名词,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在民间叫响。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到处吟诗题字。他自然不会放过“三潭映月”。乾隆在此饮酒作乐,赏月看灯,静度良宵,甚至在岛上过夜。他一时兴起,挥笔题写了“三潭印月”四个大字。于是,渐渐地,“三潭印月”取代了“三潭映月”。 在碑亭,笔者听一位导游说:“乾隆皇帝因晚上饮酒过度,提笔想写‘三潭映月’,结果,写错了一个字,把‘映’字成了‘印’字。” 真乃以讹传讹!一个“印”字,清新脱俗,创意闪烁! 乾隆大笔一挥,岛上便忙于建亭树碑。“三潭印月”的碑亭的树立,名正言顺地确立了此岛在“西湖十景”中的位置,杭城百姓,各地游客,也无不喜闻乐“游”。 “三潭印月”,丰姿绰约,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 -- 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海中“瀛洲”。于是,创意沛然的文人雅士,又给了这个岛屿起了个雅致别名 – 小瀛洲。 历史,走过了1000多年,多少志士能人的创意、多少能工巧匠的辛劳,造就了今天的“三潭印月”。 在碑亭里,我曾经听到过一位导游和一群游客之间的对话: -- 如果称这岛是“三潭印月”,并把它比作一条龙,那么,龙眼就在这个碑亭里;如果称这岛是“小瀛洲”,并把它比作一条龙,那么,龙眼在哪儿?(导游问) -- 也是这块石碑吧?(几位游客异口同声) -- 不是!再想一想呀。(导游含笑) -- 龙眼,就在湖中三塔吧?(一位十来岁的男孩答) -- 对!真聪明! -- 一阵掌声! 旁观的我,向导游投去一瞥。精彩!创意! 漫游“中轴线”,神思遄飞,能细细回忆三潭印月的悠悠往事。 戊戍变法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国外,晚年曾卜居杭州,1920年4月游西湖时,兴之所至,写下一副楹联: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人折画桥,览沿湖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烟销,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阳,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也许,毛泽东有一个爱好,闲时,爱手书古人的写景佳句。现在毛泽东手书的佳句被镌刻在石碑上,成了各地景点的一大亮点。 扬州二十四桥畔,站着汉白玉碑,碑上题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南昌黄鹤楼的楼柱上,挂着毛泽东手书的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三潭印月“先贤祠”的东侧,站着“毛泽东手书康有为旧联”的石碑。 行云流水般的草书,与周围美景相融,为三潭印月增姿添色不少。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止水,历尽千年陈迹,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欲何之。 仔细比读,发现毛泽东对康有为的这副楹联略有改动。 “阅”改“历”,“更”改成“欲”,且删除了“览沿堤老树、十顷荷花”和“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两句。对比读来,对毛泽东油然而生敬意。你看,改过的楹联,不仅仍为一副完整的佳联,而且,文字更精当,音律更铿锵! 毛泽东爱称杭州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自1949年建国以来,他曾来过杭州40多次。每次到杭,毛主席总是说:“到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北京,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杭州,让毛主席去那么多次,住那么长久。 岁月悠悠。 不知道毛泽东来杭州那么多次,是否登上过三潭印月?是否走过绝美的“中轴线”?手书康有为的楹联,有没有激起他游览三潭印月的欲望?老人家是否为“三潭印月”留下传世的诗作?-- 好像没有。此乃西湖一憾! 从毛泽东居住的刘庄东眺,苏堤苍茫如线,目光越过苏堤,影影绰绰,一个大岛,那就是三潭印月呀。
往事悠悠。 1972年2月26日。-- 对于三潭印月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江南的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万木萧疏。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一行游览三潭印月,他们漫步在九曲桥上的一张照片,曾经刊发于次日全国报刊头版,上了年纪人,至今看了觉得眼熟。 37年后的今天,再览历史旧照,会造成怎样一种视觉冲击,不,或者说,心理冲击哦! 同样的御碑亭,同样的树木,同样的湖面,同样的曲桥,甚至,同样的曲桥栏杆。 且不说,周恩来的面庞何等清癯削瘦; 且不说,大树留下瑟瑟的稀疏的树干, 且不说,堤外堤内的湖面上寒波粼粼; 且不说,碑亭内不见碑立也不见楹联; 1972年! -- 只消提一提那个年代,便足以令今人神情肃然,内心瑟索! 1972年,举国上下,万物萧杀,国哀民怨。 凝视这幅照片,谁曾预想到,当时成为世界焦点的两位巨人,在离开三潭印月之后的命运变化。 其一,1976年1月8日,在久病且坚持工作之后,人民的总理,溘然长逝于解放军305医院,举国哀之,且在当年的清明节,天安门涌动了悼念总理的人潮……; 其二,1972年6月17日,“水门事件”发生,当时此时并未引起人们太多注意。但两年之后,“水门事件”掀起的政治风浪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的总统辞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首》【头四句】 人事之“代谢”,快于人们的预料,而江山之“胜迹”,却是永留人间! 在这个世界上,大人物的往事,属于历史层面的往事,人们不会忘怀,然而,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往事,属于老百姓个人的私事,深藏心底,更不会忘怀。 1972年元旦,也就是在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来三潭印月之前的第57天。-- 同样的严寒,同样的萧杀。 我和热恋中的Y(如今“白头到老”的夫人)来到三潭印月,走进“花鸟厅”(当时就叫“茶室”,无名。)避寒。那时还没有“空调”,也没有生火炉,但是,室内毕竟是室内,略有暖意。搓搓手,跺跺脚,我们围桌而坐。 服务员朝我们看了看,此眼神告诉我 -- 这里不能白坐。 -- 来一碗桂花藕粉。 -- 两毛钱一碗,一人来一碗呀。(服务员噘了噘嘴) -- ……。【无语。服务员哪里知道,当时的大学毕业生,无求职之痛,无购房之累,无看病之窘,但是,囊中之羞涩,非他人所能知也。49.5元/月的见习工资,每月还得往家中汇款,以表孝心。】 婚后五年,两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 1978年夏日,趁赴省城赶考(报考杭州大学的“回炉班”)的机会,我们三口之家又来到三潭印月。“花鸟厅”三个大字,已悬挂于茶室门廊。 同样的茶室,同样的藕粉,同样的价格(0.20元/碗),同样的服务员。 -- 来一碗藕粉。 -- 一人来一碗呀。(服务员噘了噘嘴) -- ……。【又无语。服务员哪里知道,工作六年,工资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我们已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不言而喻。月底,向校方借互助金度日,已成规律。】 -- 真甜,真好吃。(5岁的女儿边吃边咂小嘴) 看女儿吃得有滋有味,我和夫人心里只觉得甜丝丝的。 离开“花鸟厅”,放步三潭印月,尽管江山多娇,内心还是隐隐有点儿酸楚。-- 历史车轮,前进不止,但国仍贫,民不富!不知怎的,竟联想起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的一段话: 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他们【笔者注:指“我”和闰土的后代水生与宏儿】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后女儿大了,恋爱了,结婚了,再到“花鸟厅”,希望她不会再从省吃一碗藕粉中节省一点钱! 似乎已成惯例,每上此岛,每入花鸟厅,我总要叫一碗藕粉。慢慢地吃,静静地思 ,感觉甜甜的,又酸酸的。一碗藕粉,却能品出人生滋味儿。 三潭印月,在我脑际留下的印记,又何止一碗藕粉! 1978年的三潭印月,游人如织。国门刚刚开启,西方游客蜂拥而至,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游客是金发碧眼的老外!一对美国夫妇,用当时流行的“一次成相”的相机为我们全家留影。当他们发现我会说英语时,一对老夫妻竟然兴奋不已。交谈之时,身边的人越聚越多。几分钟后,6岁的女儿拿着那张刚刚显影成功的彩色照片,惊喜不已,睁大了眼睛问:“他们的相机为啥能马上看到照片呢?而且还是彩色的!” 美国游客让我把女儿的问题翻译给他们听。【一生做过许多次译员,但是,首次译员是为我女儿做的。】 听了我的翻译,美国人越发兴奋,一把抱起我的女儿,高高举起,一边亲她的小脸,一边说: We don’t know it ourselves why the picture can come out instantly, but we are sure when you are grown up; you can understand it and you’ll have this magic camera,or even more magic! (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照片怎么一下子就出来了,但是,当你长大以后,你就会明白,而且你也会有这种神奇相机,或者,更加神奇的相机哩!) 我把美国游客的话翻译给我女儿听,没有想到的是,围观者们听明白之后,竟也一起鼓掌!“杭城赴考”没有考好,想不到其“高潮”竟然出现于湖中之岛 – 三潭印月! 12年之后,女儿在浙江参加高考,金榜题名。在上海读完英语系的本科学业,供职于上海浦东新区外办,任译员。1994年秋,当她第一次出色完成了译员任务,回到家中,一脸喜气。她和我有以下对话。 -- 老爸,你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立志当一个译员的? -- 不知道。 -- (她取出一张照片,不紧不慢地说)从这一天开始。 -- ……!(我取过相片,才发现这就是1978年8月全家在杭州三潭印月的合影,是美国游客为我们全家拍摄的彩色“快照”)。 呜呼!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如此这般,润物细无声也。 呜呼!1978之夏的三潭印月之行,不经意间,影响了我女儿一生! 漫游“中轴线”,置身仙境,能细细观赏三潭印月的迷人风景。 明万历年间的放生池,演绎成了今日的湖中湖!-- 曲桥、亭子、垂柳、楹联、环堤、湖外湖、湖中湖、游船、游客 ……,环顾皆美,人有十眼,不能顾其一端! 三潭印月的湖中之湖,最可欣赏的,是如镜湖面上的倒影。 - 赏湖中倒影,此地最佳。 无论行走于南北的“中轴线”,还是行走于东西的堤坝,都能发现陆上的树、亭、桥、人,乃至天上的云朵,皆形成湖中倒影,上下对称,宁静而致远,秀美而旷渺。偶尔,一条游鱼跃出水面,涟漪顿起,打破平静,打破对称,倒影开始晃动,荡出一块块碎影,接着,碎影得以拼接,最终又恢复原样,恢复水上和水下的一致。 三潭印月的四季,风光不同,自有其特色。 春天岸柳泛绿,柔软的柳枝在春风中舞动,倒映湖中,染绿了“中轴线”; 夏日睡莲盛开,九曲长桥便成了赏莲花、观游鱼,看倒影的最佳处; 秋日天高云淡,傍晚时分,“我心相印亭”外,秋水共长天一色,红霞与白帆齐飞! 冬日天寒地冻,环堤仍绿,桨声欸乃,不经意间,一阵冷香袭来!哦,一树腊梅! 有人认为,三潭印月最能体味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诗意; 一日之内,傍晚的三潭印月最美。夕阳西下,余晖尽洒,山水着色,游船东归。此时此景,会让你有一股冲动,想改一改一句古文名句:长烟一空,余晖千里,浮光跃金……此乐何极! 此刻,乘坐最后一班游船回湖滨的码头,回眸之间,看夕阳在西边天际留下最后一抹红云越来越淡,看湖滨一带的万家灯火越来越亮!-- 此时此刻,带着在三潭印月饱览的一切,真有“坐忘人世”的感觉。 假如你把目光老是放在湖、亭、碑、花、鱼、桥、树、夕阳、倒影……上,那么,你就有点儿愧对三潭印月了! 三潭印月的楹联总计有30多对,驻足细览,能发现不少楹联可读性强。诵之读之,助推游兴。 岛上有一个别致的三角亭,名曰“开网亭”,两侧亭柱上书: 一檐虚待山光补 片席平分潭影清 -- “一檐虚待山光补”写得多好啊! -- 好在哪儿? -- 你看,从上面的亭檐到下边的靠椅,中间无墙无壁,全是空的,这不就是“一檐虚待”吗?在待啥呀?待湖光山色来填补呀。 -- 对,对!“一檐虚待山光补”借了一个汉语成语中的两个字哩。 -- 那个成语呀? -- “虚席以待”嘛! -- 对,对! -- 你看,亭柱和亭檐不正框着一幅山水画吗? -- 真好,你们的分析!(听见一对年轻夫妇在开网亭前有如此交谈,我忍不住和他们俩搭讪) -- 谢谢!(夫妇俩朝我嫣然一笑)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老人,湖南衡阳人。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官至水师提督,兵部尚书。行伍出身的彭玉麟也为三潭印月留下了一幅楹联,质朴而又耐人寻味。 来往游人,须知爱惜花柳 春秋佳日,切莫辜负湖山 这副楹联所在的廊亭的匾额上写着“青山如髻”四字。髻者,女子梳在头顶上的发结也。这个比喻倒也心裁别出,不少第一次见到“青山如髻”的游客常常一愣。据说,把青山比作女子头上的发髻,并非首创,而是借了宋朝魏了翁的诗歌《和李校书沐川三绝》的首句“静看青山簇髻鬟”。 三潭印月的曲桥上有一座亭子,命名为“亭亭亭”。亭名别致,引得众多游客歇脚注目。有人解释说,取自明代诗人聂大年“塔影亭亭引碧流”的诗句,此解释有点牵强; 另一说,第一个“亭”即“亭子”的意思;中间的“亭”取其谐音,意思是“停一停”吧;最后一个“亭”字,取义“亭亭玉立”。好像也有点儿勉强; 我的驴友曾经给出了他们的理解。 -- “亭亭亭”- 一路走来,到处都见到亭子呀。亭、亭、亭,真多; -- 又到一亭,我们停停吧; -- 停停停,这儿风景好,在这儿坐坐,看看; ……。 楹联是文化,是旅游的调味剂;在三潭印月,假如你的目光老是停留在湖光山色及楹联上,那么,你就又有点儿愧对三潭印月了! 为啥?还漏掉了啥? 人呀,游客呀! 一句著名的诗歌有这样两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在某大学的讲坛上,一位名人侃起他的艺术人生时说:我哪有那么高的智慧想出那样的句子 -- 在男人眼里最美丽的风景是女人! 可以想象,哪一天三潭印月只剩下了风景和建筑,没了一位游客,独步“中轴线”的你,胸中会涌起一股啥滋味儿? 山水是景,楹联是景,游客亦景。 “我心相印亭”和碑亭,是游客在三潭印月停留时间最长的两个地方,也是旁观游客的最佳地。 我心相印亭。 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身边还站着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这位女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一元纸币。 -- 你看,这是啥?(女子问) -- 一元钱呀。 -- 仔细看看,这图画。 -- 三个小塔。(男孩不经意地答) -- 是,是小宝塔,你再看看前面……。(女子指了指眼前湖面上的三塔) -- 哦!对,就是这三个塔呀! -- 正是!三潭印月的三潭,就是指这三个石塔。 -- 名气真大,三个石塔还上了人民币呢! 男孩拿过1999年版的一元纸币,目光移动在纸币和湖中三塔之间,面呈喜色。 -- 姑姑,你真伟大,今天出来游玩,你就说要让我有一个发现,就是这个发现吧?! -- 哈-哈-哈!姑姑一辈子也没被人说过伟大哟!我,初中还没读完,咋能伟大哩!我让你来看这个,就是要你以后学习要注意观察,要留心身边的事。 -- 嗯! 感人一幕!打听之下,方知该女子在杭州打工,侄儿所在地的学校因甲流感而提前放暑假,就来到了父母和姑姑打工的杭州来。今天休息,就带领侄儿来三潭印月游玩。 -- 教育有方哦。 -- 没法子。你看,我们没文化,干力气活,累得要死要活,还是过穷日子。下一代要翻身,一定要有文化。 碑亭。 6月25日中午,一群游客来到亭内。 -- 各位,你们看,这里是石碑南面,“三潭印月”四个字,涂上了红色。请问,它的背面同样有“三潭印月”四个字,那涂了什么颜色呀? 游客面面相觑,旁观的我,一时答不上来;歇坐在亭凳上的我,甚至有点自惭形秽了,我来过这里多少次了呀! -- 也是红色的吧?(一位成年游客答) -- 不,反面涂的是白色!(一个小女孩答) -- 对,正是白色。(一位游客跑到反面,证实。) -- 对,就是白色的!我要表扬这个小女孩……! -- 真机灵,记性真好!(众游客一番感叹,议论不息) -- 出门旅游,用心,用脑,用眼,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导游又说) The panorama of color and action which fills the world is taken for granted. It is human, perhaps, to appreciate little that which we have and to long for that which we have not, but it is a great pity that in the world of light the gift of sight is used only as a mere convenience rather than as a means of adding fullness to life. 【大千世界,色彩斑斓、千姿百态,视力正常者却认为世界本该如此。这也许就是人之常情 -- 已得手的,不知珍惜;未得手的,一味渴求。但是,在这个光明世界里,天赋的视力,仅仅被用来行生活之便,而非用来为生活锦上添花,多大的遗憾啊!】 游客随导游去“我心相印亭”了。独坐亭内,心想导游说得多好啊!自然而然,再次想起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这句名言。
-- 2009年7月16日上午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