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陇西书院建筑
书院始为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创办的藏书之所,后发展成了讲习儒家经典、进行教育的机构。陇西有书院始于何时,史籍无载,但从现有史料看,元世祖中统初曾设学宫。至元元年 ( 公元 1335 年 ) 重建巩昌学宫。明太祖洪武年间,均议府儒学和县儒学。府儒学在元学宫址,县儒学初在北关,后迁建于城内府儒学西。明宪宗成化六年 ( 公元 1470 年 ), 在县城南大街设立贡院,供陕甘学政按临巩昌时举行岁考和科考。其建筑情况不详。至于书院曾经有四,现列述于下。
崇文书院
创建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最初地址在原钟灵池东北隅,即今称道背后巷之南 ( 现在拓修景家桥路,建为住宅楼 )。明英宗天顺八年 ( 公元 1468 年) , 巩昌置洮岷兵备道,书院改为道署。崇祯年间又改建为书院。200年以后,至清康熙二十八年 ( 公元 1689 年) , 陇西知县杨本植请上,移居陇右道署,将雄镇楼南新署改建为崇文书院。其具体地址似在鼓楼广场南侧处。房舍建筑情况不详。
崇羲书院
崇羲书院为明嘉靖十四年 ( 公元 1535 年)陕西巡按御史王书绅创建,在东郭( 即东关),详址无载。其建筑物为“前门三楹,翼以钜坊,中为崇羲堂五楹。后为讲堂三楹,厢房毕具,亦各五楹。最后瓷以浮桥,后为尊经阁、夹两室各三楹。左右各为号房三连,凡八楹”。 ( 明姚馍《崇羲书院记》 ) 。其建筑规模比较宏大,建筑物直至南河。据此,其具体地址似在下东关南侧。乾隆《陇西县志》说崇羲书院“白鹿、嵩阳、岳麓之可规也。乃获地于东园,环以南山清流引之,渊然可宫,卜兆维吉。”雍正年间,副将马山改建为伏羲庙,其建筑于清同治三年( 公元 1864 年 ) 五月毁于兵火。
南安书院
南安书院创建于何时,不详。据《南安书院碑》,清道光四年 (公元 1824年) , 陕甘学政张岳崧( 琼州人,进士,翰林院编修 ), 莅陇视学,士人告称“崇羲、崇文书院久圯, 南安数椽,亦鞠茂草”, 即“亟新之,吾其倡焉”,亲访“南安故址”,捐俸集资,于道光五年由巩昌知府珠满在仁寿山麓东之盘龙山重建。惜于同治三年 (公元 1864 年)兵劫被毁。同治十年 (1871年), 巩昌知府支昭辰报请批准,将游击署占领的东门大街原姓宅院,改建为南安书院。但游击署一直未迁出。光绪十六年 ( 公元 1890 年 ), 知府周景曾( 字式如 ) 请学史蔡金台与杨督宪协商另建游击署,即在原姓宅院重兴南安书院。据有关资料记载,原姓宅院门外有东西向一排大槐树 ( 现仅在两棵,屹立于拓宽后的东大街 )。据现存陇西师范碑廊之《重建南安书院碑记》载:周景曾重修的南安书院系今陇西师范学校前院,南北长三十二弓、东西宽二十六弓,共两院。临大街对门大照壁一座,八字墙头门一间,门房四间,二门一间,讲堂三大间,讲堂悬颜“立廉”,并书训词 :“尔诸生,励廉隅, 敦品节,挹清圣之高风,而不徒拘拘于文学之末”。旁祠二间,退轩四间。北学舍三面十二间,书楼三大间 ( 下为院长房三大间 ), 名为“奎文楼”,贮藏购置的经史子集书籍(共二十箱,至今存陇西师范 ),“俾士子研求根柢”。后院南学舍三面十七间,连同院夫房、马棚、厕溷共六十三间。“鳞次栉比,焕然绰然 !”为一所规模恢宏的培育人才之地。光绪二十年又在讲堂西建楼房三间.重建的南安书院房舍,甘肃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于一九一七年成立后仍大都使用,讲堂、学舍、书楼,一九四九年时仍保留,后在陇西师范学校扩建中陆续改造、拆除。今唯留一巨松挺立前院,两株 “唐槐”屹立于校门前。
襄武书院
襄武书院是清同治末年 ( 公元 1874 年 ),由知县李寿芝利用前任吴本烈判定充公的诉讼藏银一千二百五十两的发商生息,在原报国寺旧址上建立的。有《创修襄武书院碑》详记其事。报国寺旧址即今城关一小东南部位。光绪二十八年( 公元 1902 年 ), 时任陇西知县的祁永膺曾“修而葺之”。据现存陇西师范碑廊之《建修陇西师范高等两学堂碑记》载:光绪三十一年,祁永膺与官绅“筹商增修书楼斋舍,改为高等小学堂”,祁永膺“捐钱三百缗以倡”、“集赀千四五百贯”,九阅月,于三十二年九月“告竣”。门朝钟灵池,高大突兀,门内置耳房二,门西侧植槐树,院内南北修学舍两排,门正对面讲堂一座 ( 改用报国寺大殿 ),讲堂后植树木,讲堂前植牡丹。其他建筑情况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