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县高晕墓
高允在北魏任著作郎,做些整理典籍、撰写国史、起草诏书等的文字工作。他一副典型的书生模样,外表温和柔顺,说话时总是慢腾腾的,就好像不会表达一样。权倾一时的司徒崔浩曾经评价说:“高允博学多才,是一代俊杰,他所缺乏的,恐怕只是一点儿刚毅的风骨。”这差不多代表了众人的看法,大臣们在言谈举止之间,并不太把高允放在眼里。而高允从不出一言辩解,只是一如既往,我行我素,直到有一天,他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司徒崔浩因主编《国记》被告侮辱鲜卑人的祖先,脾气暴躁的太武帝拓跋焘将崔浩以及高允等一批史官们逮捕,并亲自审问。平时里侃侃而谈的崔浩此时吓得浑身发抖,语无伦次地说不出话来。其他的官员们也都吓得趴在地上,汗流浃背,个个都面无人色。高允却神态安详平和,一改往日口不能言的模样,站在那里详细陈说事件的经过,阐述是非曲直,表达清晰而有条理,声音高亢、洪亮。在一边旁听的人,无不为他捏着一把汗,什么时候了,还敢跟皇上这么说话。不料太武帝听了竟为之动容,赦免了高允。
太武帝宣布诛杀崔浩及其他的幕僚、部属、章仆等,共128人,全部夷灭五族,命高允起草诏书。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戴罪立功的好机会,可任凭太武帝怎样催促,几天过去了,高允毫无动静。太武帝急了,召见高允,问他怎么回事。高允说:“崔浩被捕入狱,他的罪状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不敢多说。如果仅仅是因为他冒犯了皇族,他的罪过还达不到被处死的程度。”太武帝大怒,命令武士逮捕高允。幸亏太子苦苦求情,太武帝的怒气才慢慢平息,随即也减轻了处罚。事后太武帝说:“如果没有这个高允,就该会有几千人被处死。”
此事让朝廷上下无不对高允刮目相看,他们想,如果这世上有风骨的话,就应该是高允这样吧。
宦官宗爱暗杀了太武帝,拥立了新皇帝,他自己则担任了大司马、大将军,实际上掌握了北魏的权力,威风凛凛,震撼四海。宗爱每次召集文武百官到朝堂论事,王公以下的官员,全都小步前行到宗爱面前,如同晋见皇帝般向宗爱行叩拜大礼。只有高允一人缓步走上台阶,像在街上遇到同事一样,长揖一下,就算见过礼了。同僚们无不侧目,既感到惭愧,又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敬服高允的胆略。
文成帝继位,高允依然喜欢直言相谏,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适当时,他就立刻请求晋见,有时说话言辞激烈,且句句切中要害,让皇上很下不来台。文成帝拿高允也没什么好办法,实在听不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他搀扶下去。一番交锋下来,看得文武大臣汗水直流,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紧张,还是为高允担心。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高允经历了五代皇帝而不倒,不是靠献媚,而是靠宁折不弯的风骨。而滋养了他的这份风骨的,恐怕就是他始终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修养。
当时,北魏文武百官都没有俸禄,对朝臣们收受礼物,捞点外快,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高允却一不贪污,二不置产业,他常让儿子们上山砍柴,以维持生计。有一次司徒陆丽对文成帝说起了高允家的生活情况,文成帝非常惊讶,亲自到高允家去看,只见几间草房,几床粗布被褥和用旧麻絮做的棉袍,厨房里也只有一些青菜和盐。文成帝忍不住叹息,赏赐给高允家五百匹绢帛,一千斛粟米,任命高允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
当初与高允同时被征召入朝的人,全都做了大官,有的被封为侯,部下们官至刺史、有二千石俸禄的人也有几十成百名了,可是,高允还仍然为著作郎,二十七年从来没有升过官。有一天,文成帝感慨地对各大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持刀剑,站在朕旁边侍候,却不过是白白地站着,没有一个人劝谏过我一句话。而只是在看到我心情高兴时,要求赏赐一官半爵,现在,你们全都没有什么功劳,却做了王公。高允仅用一支笔辅佐治理国家几十年了,他的贡献不小,可他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这些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这才提升高允为中书令。文成帝非常敬重高允,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令公。
不为贫贱困苦所忧,不为名利权位所缚,高允的直节劲气源自心境澄明,无所求,也无所惧,这就是构成一个人风骨的脊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