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西索村,是嘉绒十八土司之一--卓克基土司的母官寨。
卓克基官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东方建筑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的盛誉,有诗赞曰:“重岩叠嶂真无数,千崖万壑疆无度,故垒威峨扼重关,卓采官寨寇诸夷。”始建于1918年,为四层碉房,后于1938年由土司索观赢组织重建。其建筑特色是将藏、汉两种民族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造型优美,结构精巧,风格独特,技术高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鲜明风格。汉式四合院布局,正面为一楼一底,是土司接待贵宾的汉式客厅和经堂,东西侧分别为三楼一底和四楼一底作为土司家眷及僧人的住房、书房,整个官寨以片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汁勾缝,极为坚固,回廊边柱及每层房屋楼板,粱、枋互暗子母,套会牵挂,不用一钉一铆,建筑艺术高超绝伦,高山坚固的门,窗、梁、柱上布落了精美的传统民间雕刻和彩绣,屋内陈设精美、考究。官寨右外侧有一乱石砌成的碉楼,呈小方锥体,顶高与官寨相等,系土司在紧急时储藏珍贵物品及藏身防御之用,也是土司至高无上统治权利的象征,石碉静静倚天矗立,犹如武士手中直刺苍穹的长剑,守望着官寨,如今岁月的风霜,历史的重压已在土司官寨刻下了道道裂痕,土司官寨显得凝重而苍凉,但它把嘉绒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延伸至未来。
很早的时候,由十八位土司分别掌握部分疆域,统一管理嘉绒地区,称为“嘉绒甲卡却吉”,卓克基、梭磨、松岗、党坝土司合称“四土”,掌管马尔康地区,当地嘉绒藏族也称“四土”藏族,所说的语言也称“四土”话。卓克基土司是始于元朝正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由梭磨土司日迦查完磐的三儿子斯达崩到卓就职,“卓克基斯达崩”就此成为了卓克基的第一任土司,自斯达崩执政到1951年马尔康县全境解放,卓克基土司家庭繁衍了17代,前后延续时间长达665年,卓克基土司历史上最高职位为清朝授封安抚司,其官为从四品。
土司是于当地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土司所住的官寨,也可称为土司的政府,其行政组织有大官寨、轮值管家和文书(即称宗泽)。对当时的王朝须承担朝贡与纳赋的义务,他有自己的地方武装组织,既为地方治安使用,也为中央王朝所调用。他对他管辖地区的百姓有生杀大权,土司还有他独特的司法制度。在历史上土司实行专制,土司便是法,但各土有类似“乡规民约”的成文法规,早在唐贞观8年前(643年),吐蕃王松赞干布派盘热将军到嘉绒地区当噶伦(即为国王代理人)变有了第一部《刑法》(藏语称“尼诚”)。在土司的官寨里设有行政厅、审判厅、牢房和刑场,由土司指定[审关长、检查官对土司的觉希康(即时土司政权内调查和判决土官世家和寺庙等上层人物诉讼的司法机关),觉希巴(即检察官)由土司和总检察官任命,宗科巴移送的大要案进行审理、核实、调查,并对被告、原告进行分别询问,审定后交土司审核后生效,在嘉绒地区太多也推行“政教合一”制度。土司为世袭制,在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后,第16代土司索观瀛,在1913年和1938年两次维修和重修了官寨,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融藏汉建筑风格为一体,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世宫殿,东方建筑历史上的颗璀灿明珠--卓克基官寨.
1935年7月初,毛泽东主席及中央红军机关长征进入卓克基在官寨中曾停留一周。红军驻留卓克基期间,在官寨附近的墙壁、岩石、树木上凿刻和书写了大量标语。与官寨隔梭磨河相望的红军树。传说长征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境内,由于沿途土匪骚扰袭击,敌人的围追堵截,加之长途跋涉,许多红军战士精疲力尽,一些战士来到此地后,拄着跋山涉水用的白杨树枝席地而坐,有的就这样牺牲了,但他们手中的白杨树却奇迹般地活下来了,也有的说长征期间这里只有一些拴马树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领导人曾在这些树桩上拴过战马,红军走后,这些拴马树桩奇迹般地成活了,如今这些白杨树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不管孰真孰假,它是红军长征经过这里的见证,故名为红军树。
红军在马尔康境内期间,藏族百姓在生活困难、粮食紧缺的 情况下,节衣缩食,支援红军粮食100万斤及各类物资,保证了境内数以万计红军的食粮,许多藏族群众和苏维埃成员为给红军筹粮,当向导。作翻译。掩护伤病员、摆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离开四土地区北上后。国民党川军二十四军及土司头人趁机向根据地反扑,屠杀了大批苏维埃和其他各种红色组织成员,各苏维埃组织遂亡,四土仍由各土司统领。可以说,马尔康人民为红军顺利翻过雪山草地、实现战略大转移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随着电视剧《尘埃落定》的拍摄上映,作为原型和拍摄地的卓克基官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这里,通过这座古老的官寨去了解和认识它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