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武川县国家非物质文化

2014-12-18 00:00| 查看: 811|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武川县国家非物质文化
武川县国家非物质文化

一、基本特征

爬山调有山区类爬山调和平原类爬山调之分。流行于武川县境内的爬山调山区类爬山调(也称后山调)。它是在融合了河北民歌、山西大秧歌、陕北信天游语汇和形式蒙古族长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特点是: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大跳较多,拖腔悠长,听起来刚健挺拔,高亢奔放,体现出内蒙古高原的雄伟风貌和山区人民豪迈的气质以及宽广的胸怀。

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以拖腔长调为多,声音浑厚宽广;室内歌者多为女性,声音较低,旋律柔美婉转。传统的爬山调多为一人演唱,男女老少皆宜,没有伴奏乐器,解放后才加入了笛子为主的伴奏乐器和演唱动作。

爬山调的唱词中镶嵌着很多古词语,特别是元代的一些词语,这也是爬山调较有特色的一点。

二、历史渊源

据记载,明清放垦以来,大批汉、藏、回、满移民从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迁来,带来了中原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在融汇河北民歌、山西大秧歌、山东快板书、陕北信天游语汇、曲调和形式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蒙古族民歌豪放长调的某些因素,产生了具有当地独特风格的爬山调。

不同时期爬山调的唱词内容、曲调和表演形式都差别较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爬山调以它简单的艺术表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词内容,在大青山革命根据地起到过积极的宣传作用。

解放后,广大人民群众即兴编创的许多歌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张二银虎曾于1953年随绥远省文工团进京演出,一曲爬山调誉满怀仁堂,百句颂扬领袖歌,句句不离毛主席,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

三、主要价值

爬山调属于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碰撞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数百年来或山顶沟谷、或道路村舍、或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听到牧羊人、赶车人以及耕地人、收割人那高亢悠扬的歌声。既是塞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的社会历史、风土民情的真实写照。

爬山调的原生态性使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是劳动人民感情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生活的缩影,它受流传地域民俗、民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深厚的艺术底蕴、原汁原味的表演方式堪称“活的民俗文化”。

爬山调与农耕文化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其传承主要是农民来承担的,它保存了汉族民歌古老的传统价值和特征,以及重要的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杰出体现。

四、传承危机

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植根于原生态文化土壤的爬山调受到挑战;人口流动,年轻人学唱爬山调的数量越来越少,动摇了其传承基础,传承后继乏人;生产生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爬山调的生存发展影响深刻;由于资金短缺,没有专业团体的引导和支持,爬山调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致使爬山调遭遇了较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已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

五、保护工作

武川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爬山调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宣传爬山调,努力营造学唱爬山调的良好环境,并先后于1986年、2005年、2006年举办“爬山调银虎杯电视大奖赛”、“呼和浩特市弛园杯爬山调大赛”、“呼和浩特市瑞兴杯第二届爬山调大赛”,对爬山调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过武川县的积极申报,2007年6月,爬山调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爬山调即将失传的困境,我们呼吁有识之士给予这一古老学唱艺术更多的了解和支持,让爬山调艺术再创昔日的辉煌。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武川县国家非物质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41397-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