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浮山峡
说到浮山峡必须要说起浮山堰,历史还必须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南北分裂、群雄争霸的混战年代。到了梁初,南北争夺地点已经转移到淮河流域。宋末失掉淮北,南刘时魏又攻南阳,战线由淮北转向淮南。齐梁争夺天下,萧衍攻下建邺,杀了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与和帝萧宝融兄弟,建立梁朝。当时南方陷于混乱,北魏乘机向南扩张。 在淮河北岸的泗洪县境内,有一座潼河山,山的西侧,有一条高高的土岭,名曰"铁索岭",岭长218米,顶宽60米,顶端最高处为23.3米。这条土岭,像一条巨龙潜入淮河深处。在淮河南岸的安徽省五河境内,也有两座山与淮北的潼河山相对,一座名浮山,一座名围山。就在浮山的西南、围山的东南山口处,又有一条人工修筑的土体与铁索岭遥相呼应,俨然像两尊雄踞的巨兽,在默默地相视。 浮山与潼河山间距1600米,淮河深槽靠浮山一侧。此处是淮河三峡的第三道峡口--浮山峡(安徽凤台间的峡山口为第一道峡口,安徽怀远县境内的荆山峡为第二道峡口)。据《泗虹合志》记载:潼河山"西铁索岭,乃梁武帝筑浮山堰遗址。" 浮山堰,这座"以水代兵"的军事工程,它记录着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残酷与悲壮。但是,以当时的条件和技术水平而言,在淮河里筑这样的拦河大坝,其工程之巨,难度之大,不能不承认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举,在古代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深度的局限,浮山堰虽然只存在四个多月就被冲垮了,它却 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据说当时回水上涨,淹地数百里,积水覆盖了今泗洪、五河、泗县、灵壁、固镇、凤阳、蚌埠、怀远、凤台、淮南、寿县、颍上、霍丘等县的大部和局部,积水面积6700平方公里。魏军向北撤退,寿阳城被淹,居民移向高处,魏在八公山东南另筑一魏昌城。 据名史名胜资料载:山下有穴(仙人洞),淮水泛滥时其穴即高;水减时其穴即低。山形同一块碧玉漂浮在淮水中,因美丽而得名浮玉,人疑其山似浮,故名浮山。与隔岸巉石山相对峙,史学家称浮山为淮河第三峡。当时在此筑浮山堰,目的就是拦截淮河水去淹寿阳。 访当地老人,说浮山北侧峭壁下有古景仙人洞、钓鱼台、烈马缝、纤夫踩磨的羊肠小道。山顶过去建有纪念苏东坡的浮空亭(宋建)、山腰有古刹灵岩寺 、有石龟驮明代嘉靖圣旨碑(今天去看只有龟身,没有龟头及碑)、清代右仰通知碑(毁于1972年)、有纪念罗成和杨六郎二将的饮马池、老子仙牛脚印。山西侧峭壁上有摩崖石刻大字。 据说拦河大坝的成功在当时居世界历史之最。 因山清水秀、景色奇特曾吸引历代骚客名人来此游赏、吟诗赞美,其中有白居易、李坤、苏东坡、秦观等。特别是曹操登灵山顶被山水所感动,吟出半句楹联,难倒大江南北墨客及后人。 站在浮山上,望着远处的炊烟,看到的是油菜花的金黄。沧海桑田,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水流冲击,千余年的人类耕作,目前,堰顶最宽处仍有近40米, 千年古堰,已成为苏皖两省交界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也是千里淮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令人观之,感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