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天后宫
天后宫原是旧道观名,后改为祭祀中国航海女神天后即妈祖的庙宇。关于天后的俗身有着各种传说。一般认为其俗身是福建莆田沿海林姓者的第六个女儿。自幼随师学道,后来在家乡附近的眉洲岛羽化成仙。当地的渔民或航运的船只在海上作业时,她手持红灯给迷航的船只导航。人们尊称其为“惠灵夫人”。据《元史》记载,曾有漕运的船队迷航,危难之际,洋面上出现红灯显灵,引导船队顺利进入港口。皇帝得知,就加封其为“天妃”。随着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这位保佑航海的女神又多次被加封,由“天妃”直至“天后”。在一些海港附近也建造起了一座座祭祀的庙宇,供奉这位“护国庇民、宏人普济、福佑众生、安澜利运”的天后。
在上海苏州河的北岸,河南路旧称铁马路桥下就有着一座天后宫。
上海开埠后,不仅航运事业得到发展,涉外事务也日益增加。当时中国政府对外派出使节官员都从上海出发。人们希望在海上得到天后的保佑,于是,1879年清光绪五年,出使俄国大使崇厚奏请在上海重建天后宫和大使公所。经总理衙门批准,将三年前购买的淞沪铁路官地中划拨出12亩地分别兴建天后宫和出使行辕,并于1884年正式建成。出使行辕专门接待政府外派官员,天后宫成为外派官员祭祀天后的场所。天后宫大殿由金丝楠木建造,大殿外有石碑,上刻天后宫三个大字。大殿庭院内还有戏台。据说,赛金花第一次出洋也曾在这居住过。
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天后宫一带被划为租界。但协定规定它依然是中国官产,不受租界管辖。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建立的殖民地,而天后宫则是租界里唯一属于中国人的土地。这里成了华界的巡捕和租界的巡捕都难以管辖的地方,犯罪分子喜欢光顾这里,革命人士也借此地活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大游行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辛亥革命后,天后宫作为官产对外开放,河南路桥也被称为“天后宫桥”。
1980年,上海兴建松江方塔公园,遂把天后宫的楠木殿搬迁到松江。河南路上的天后宫终于画上了历史的句号。现如今,这幢与附近河滨大楼、邮政大楼等西式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建筑还保存着照墙和戏台被多户人家分割为住宅。它静静地见证着上海以铁路和海运走向世界的过程,见证着中国最早的外交活动与租界扩张的历史,更见证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