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桐乡市茅盾故居

2014-12-18 00:00| 查看: 1177| |地址: 浙江嘉兴桐乡市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桐乡市茅盾故居
桐乡市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 位于中市观前街十七号,进新华路与观前街交叉口的东侧,坐北朝南,前临观前街,后靠雁飞阁商场,西沿新华路,东临立志书院。这是一幢面宽四间,前后两进,中隔狭长小天井的两层木构架清代普通民居,分东西两个单元,约建于十九世纪中叶,总建筑面积为444.25平方米。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与清军几次在镇上交战, 周围屋宇被毁过半,此房却得幸存。

 

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在汉口经商获利,汇款回乡,由茅盾的祖父砚耕经手,分两次从两家房主手中买进,作为全家住宅。东单元的两间两进先买,称作“老屋”;西单元的两间两进后购,称作“新屋”。“新屋”、“老屋”结构相同,风貌一致,中间仅隔一墙,楼上楼下均设门连通,浑然一体。临街四间,楼下是一式的木板排门,外罩半截的木矮门;楼上则是一排不透光的木板窗。“老屋”第一进楼下东面一间为过道, 是全家出入的大门; 西边一间是家塾,用板壁与过道相隔,临街开了三个吊窗,白天可将上半截木板吊起,用以采光。当年,茅盾的三个叔父和二叔祖家的三个男孩就在此间读书。茅盾七岁时也在其中读过将近一年时间的书。过道和家塾的后面,是一条宽约二米,贯通东、西的室内走道,亦以板壁跟过道和家塾分隔,各有门相通。再后面,过一个三米见方的天井,是为“老屋”第二进的两间。东面,对着大门的一间为客堂,是家里人会客的地方,约十多平方米。 朝南临天井装有两扇半截有玻璃的窗, 中间留出门框,却不装门, 也不挂帘子,与天井相通。 客堂内天然几、八仙桌,茶几椅子,屏条字画,一应俱全 。酷似大户人家的“厅堂”, 只是规模较小。 茅盾童年时,其祖母曾在此间饲养春蚕,一度做了临时蚕室。其时,茅盾放学回家便参加养蚕。这成为他童年最感兴趣之事,从中也获得了许多育蚕的感性知识,为他以后创作小说《春蚕》积累了最早的素材。与客堂相邻的一间是厨房。这两间后面又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客堂的后面搭出一小间柴房,而厨房却有一半伸过天井,直达后墙,因而比客堂要大。茅盾童年时一家四代聚居,二十多人吃饭,厨房中的锅灶、水缸都相当大。厨房与第一进的家塾之间有一间小厢房,楼梯就安在这厢房之中。楼上第一进跟楼下相似。也有一条东西连通的走道,但比楼下的窄一半,以此扩大房间面积。用板壁隔出的两个房间,东首是祖父母的卧室,连进走道,成一套间,照顾祖父母的女仆睡在外间,西面是父母的卧室,茅盾及其胞弟泽民都诞生于此。茅盾五岁开始,就在这房间里由母亲教他识字。楼上第二进的两间比第一进的略短,为一套间。里间是两个姑母的卧室,外间则是女仆和丫鬟的住处,门前有走道与第一进的走道相连。

 

“新屋”第一进楼下两间成一统间,为全家的饭堂, 其后面也跟“老屋”一样用板壁隔出一条室内走道,有门与“老屋”的走道连通,门边安有楼梯。楼上也是两个房间,为茅盾二叔祖与四叔祖的卧室。天井后面的第二进楼上楼下共四间,为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居所。这是茅盾曾祖父告老还乡前, 家人特意做了翻建的, 比其他的房屋略高,门窗的制作也稍讲究。楼上两间一统,为卧室,东西两侧有走道与第一进走道相通。楼下东边一间作过道,后面另有楼梯;西边一间为起居室。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茅盾父亲病中为避暑热,从楼上移居此间,不久在此病故。起居室的后面也有一个极小的石板天井。

 

第二进楼房的后面,是一堵七米的高墙,墙外有一个半亩地大小的院子,围有砖墙,有一门过天井与“老屋”中的客堂相通,环境幽静。茅盾的曾祖回乡后,对已购买的住宅新楼不甚满意。于是,自在园中盖起三间平房,闹中取静,安度晚年。曾祖父去世以后,这里则成了堆放杂物的空屋。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茅盾为了让母亲晚年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居所,以免挤在临街的不甚敞亮的老屋楼上,同时自己也想“躲到这里来写作”。遂拿出部分稿费,亲自设计了草图,委托泰兴昌纸店经理黄妙祥请人施工将这三间平屋翻建成比较新颖的书斋。翻建后的平屋任是三间,面积也还是一百平方米左右,但顶部吊了天棚,地面铺了地板,门窗改为西式,南北全是敞亮的玻璃窗。 东边一间朝南开门, 以走廊跟“老屋”连通,前半间作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分割前后间的板墙上端有一个小小的阁楼,用木板隔成一个坐北朝南的神龛,是为供奉祖先的家堂。 这一古老的传统设施, 翻建后仍保留了下来。中央一间用一排中式的花格长窗隔成前后两间,前间是中式客厅,后间是卧室。西面一间,也分成前后两间,前间是西式会客厅,放着从上海运回的一套一大二小的沙发。后间是书房,北窗下是茅盾的写字台,西墙边是两只櫊几架成的长桌,是茅盾练习书法的。分隔前后间的是架顶的大书柜。书柜是按茅盾的设计制作的,结构别致,由三部分组合而成。左右两个大立柜, 两柜之间加一个类似古董架的顶, 下面成一拱形的门洞。同年秋后,书斋竣工,茅盾曾亲来验收,还在园中亲手栽种了一株棕榈和一丛天竺。翌年回乡,在这平屋中写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

 

民国二十九年(1940)茅盾的母亲在故居中去世,切断了茅盾与故乡联系的纽带,从此没有再回乌镇。 亲属们先后离乡外出就业定居,仅有茅盾的三叔留乡,他陆续将房屋租给当地居民,故居渐成一个聚居十来户人家的大杂院。幸喜原屋建筑结构未曾遭受严重破坏,格局面貌亦未有大的变化。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六月, 桐乡县人民政府即发文公布茅盾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翌年2月,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全国作协的报告,同意修复北京、桐乡两处茅盾故居。 8月27日,桐乡县人民政府成立“茅盾故居修复工作领导小组”,随即着手动迁居民,安置住户、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落实人员、设计图纸,于1984年1月3日开工,进行全面整修。至翌年3月15日竣工验收。

 

修复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进行了修补、复原和加固,保持了原房的结构、格局,恢复了茅盾童年时期家庭生活环境的风貌。“老屋”中的家塾、客堂、厨房、茅盾祖父母及父母的卧室,以及后园的三间平屋均按当年茅盾在这里生活时的情景,作了复原布置。“新屋”部分暂辟为六个成列室,展出茅盾生平各个时期的254帧照片和267件实物,系统的展示了茅盾一生所走过的道路。1984年12月9日,在杭州出席全国第二届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全体代表一百余人与茅盾之子韦韬专程到乌镇参观初步布置就绪的故居的预展,从专家学者的角度,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198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亲笔题写了“茅盾故居”的匾额。

 

1985年7月4日,茅盾诞辰八十九周年纪念日,故居落成揭幕典礼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沂、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分别为故居揭匾、剪彩。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植掾, 省委宣传部长罗东、省文化厅长孙家贤、副厅长兼省文物局长毛昭晰,嘉兴市、桐乡县的主要党政领导, 著名作家黄源、吴强、茹志娟,茅盾的堂妹堂弟、儿子韦韬及生前好友陆梦生、魏绍昌等三百余人出席仪式。 1988年1月13日,茅盾故居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方式】

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5:00;

一次性容纳人数:300人;

参观需要的时间:约一小时;

桐乡市茅盾纪念馆馆长:劳明权;

联系电话:0573-88711638、88711377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桐乡市茅盾故居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39916-1.html
上一篇:三原县普禅山下一篇:太白县小华山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