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响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现存大小石窟三十余座。佛教造像4300余尊。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著名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同为一批。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北朝晚期也就是东魏北齐一代的佛教雕刻艺术;佛教和佛教雕刻艺术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早期的佛教雕刻大多呈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从响堂山开始,佛教雕刻艺术开始步入了中国化的进程。到了唐代已经形成成熟的汉式的佛教雕刻,响堂山的重要作用便是承上启下,开启了唐代造像的先河。响堂山既保留了早期佛教的造像特征,同时也创造出著名的三大石窟中没有的新式样,这就是响堂山石窟独有的魅力。
北响堂石窟共有大小石窟20余座,分布在寺院里的有9座。此外在山腰还有一些小一点的窟龛。石窟的分布为四个区域:其中寺院里共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南区、中区和北区。位于山腰的为九条洞区。寺院内的每一个区域均有一个北齐时期的大窟及隋唐之后开凿的小窟组成。
北响堂山石窟中雕刻最精美的便是大佛洞。大佛洞高12米,它的进深和宽大约也在12米左右,是响堂山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可以说是最为壮观的一个洞窟。也是响堂山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一个洞窟,它的开凿年代大约在东魏晚期(也就是公元6世纪)。主体工程的完成在北齐初年,距今已经有1450多年的历史,大佛洞的洞窟的结构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在方柱的正面雕刻出了一个大的佛龛,在它的两侧还有类似的两个大佛龛,每一个龛内的中央均雕刻着一个大的坐佛像,佛的两侧站立着菩萨,专家们把这样的佛像组合叫做"三世佛",也就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在佛教中有横三世和竖三世之说,这里的组合便是竖三世佛。
洞窟内精美的雕刻,除表现在佛像、菩萨像等人物的雕刻外,还有那些分布在墙壁上的装饰图案,这种形式很类似于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叫覆钵塔。专家们把这种佛龛的形式也叫作塔形龛,塔形龛是响堂山独有的。塔形龛内现存佛像为民国年间补刻,虽然年代较晚,但这些雕刻也异常的精美,可以说,它也代表了当地民国雕刻的最高水平。塔形龛最下面雕刻有供养天人,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雕刻技法非常的奇特。类似现在的剪影效果,只雕刻出了人物的外轮廓部分。专家们把它叫做物象外减地平浮雕。这种雕刻技法在全国的石窟中,也只有在响堂这里才能看到。
早期中国的佛教雕刻艺术在人体结构的表现上,在雕刻技法的处理上表现尚不太成熟,比如云冈石窟等地的佛像和菩萨像就显的很是呆板和僵直,在身体比例上也是上长下短。那么到了响堂山则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在北洞左侧大龛内的菩萨,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左腿微微踮起,腰部轻轻扭动,身体的重心则落在右腿上。她站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放松而舒适的感觉,上身裸露肌肤的部分也给人一种强烈的质感。这身菩萨的出现可以说在中国佛教雕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完全打破了在此之前北魏云冈、龙门等石窟中那种传统的僵硬的造像风格,仿佛在一夜间唤醒了沉睡多年的艺术匠人们的雕刻灵感。而使佛教中的人物更加走上生活、走向写实,拉近了佛国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也使菩萨更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和亲和力,国内和国外的专家学者们把这尊菩萨像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这尊菩萨像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中国隋唐以后的造像风格,以至到唐代这种细腰斜躯三道弯的风格成为佛教造像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