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分水亭
南霍、北霍二渠,自唐贞元年间(785——805)实行了三七分水,争水斗殴便成了历史性的问题。到了金天会十三年(1135),北渠赵城人便“状告洪洞人盗水”,金天会十五年(1137),在霍泉往西百余米处的二渠之上,安上了木格子。天眷二年(1139)赵城人起诉木格子分水不公平,天眷三年(1140)河东南路兵马使都总管镇国将军,亲到两渠分水处查勘,定为两渠流水深的和数为一尺九寸,赵城应得水一尺一寸,洪洞应得水深八寸。清雍正二年(1724),洪洞人将限水石击碎,赵城县令江承咸连夜复立,遂又击碎,赵城人也把逼水石拔出,纠纷愈加缠绕难解,后经平阳府知府查勘,验证得南霍渠独有限水石,北霍渠无有,乃于清雍正四年(1726)铸造铁柱11根,分设有10洞,洪三赵七,各洞之间,广狭有准,十一柱横贯铁铸的地袱与额梁,联成一栅,十洞门槛一律等平,水无浅深,宽窄相同。栅上横木成墩式桥梁,取分水平均之意,桥名曰“平政”。“平政”桥上建有卷棚顶的凉亭三间,桥南北跨道处有1921年建的木牌楼一座,牌楼之北,树有《建霍渠分水铁栅辞》的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