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县地下长城
古战道是宋辽交战时期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分布在永清、霸州、文安、固安、雄县等五个县市,东西延伸65余公里,南北宽约10-20公里,总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而永清县是宋辽交战的主战场,因此,今天永清境内的古战道无论是从洞体结构还是从分布面积及功用上看,都极具代表性,可以说具备了宋辽时期古战道的所有的特征。
首先,从规模上看永清宋辽古战道规模大,分布面积300平方公里,其建筑材料是规格与质量基本统一的青砖。其次,从造型上看,古战道洞体高矮各异,宽窄不一,既有较为宽大的藏兵洞,又有窄小的迷魂洞,还有翻眼、掩体、闸门等军事设施。在埋藏深度上呈立体式分布,同一地道群内,甚至同一洞体内,也分深、中、浅三层,最浅处距地表1米左右,深处则达4—5米,而且洞与井、古庙、神龛、石塔及临街的商店相通,洞内有通气孔、放灯台、蓄水缸、土炕等生活设施。
再次,从地下古战道的功能来看,古战道可划分为运兵为目的的“引马洞”,以长期隐蔽为目的的“藏兵洞”和能深入敌阵的“瞭望洞”等三个部分,而从永清已发掘的古战道结构类型看,也基本上包含了这些功用。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永清古战道为古代的军用地道,其功能重点是用于“藏兵瞭敌”。古战道工程量大,分布面广,它的建筑必然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必然是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军事设施,绝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这样的设施,只有敌对双方长时间对峙的边境地带才有可能建造。而在三关之北的永清县正是宋辽两国边界的前沿阵地。而宋辽河北边境,地处华北大平原,地面无险可守。除了筑城防御外,只能秘密地挖地道以备战。由此可以推断出,永清古战道建约公元1000年前后,并为宋方所筑,这和这一带地方志记载相符。同时,据当地老年人说,永清县城关地道的布局,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其头在南关阁,其尾在县城北方,东面的塔儿营和西面的蔡家营是它的双翼,若真是这样的布局,从军事角度来看,倒是体现了首尾相连,左右互援的布阵意图。
永清古战道的发现并发掘,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古代的军用地道都是用来攻城的,而这次发掘的古战道主要是用来防御的,是我国军事史上重大的发现,作为古代防御工程的地下古战道,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实际作用不比地上的防御工事差多少,就说和长城比吧,所起的作用是相差无几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教授观看之后,情不自禁的作诗赞道:“万里长城与战道,地平上下两奇观”。这十分准确的概括和评价了永清古战道的规模宏大,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从现代资料来看,国内外绝无仅有,可称得上是一大历史奇观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体现了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