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鹤山风景区
鹤山矗立于黄海之滨,距岙山镇政府南3公里处,因山势似鹤而得名。也有传说,从前这里有群鹤栖息,因而当地土民赐名鹤山。它袒胸面对碧海,风清气爽,联袂崂山诸峰,泉甘石奇。山体不大而回环曲折,峥嵘清秀。素有“游崂山不游鹤山乃为憾”之叹。
山体有东、西、南三峰,周长约5公里,西峰最高,海拔223米,沿东峰盘旋而上,景观错落。“聚仙门”位于东山腰,北有兀立的巨岩,南有层叠的高崖,恰成天然门户,扼登山之衢。步入“聚仙门”,迎面一巨石恰似屏风。此处曾有茂林修竹,浓荫遮天,合抱大树如同华盖,虬枝斜云,伸向游人,颇有迎客之意趣。“屏风”后有一幽邃的洞窟,洞下有水质清冽的深井,相传旧时洞中曾生出罕见的野梧桐,郁郁葱葱笼罩井口,人称“梧桐金井”。由此北望,平台凌空,云霞缭绕,颇有超然出世之姿,这就是“聚仙台”,相传著名道人李灵仙、徐复阳等曾于此聚会讲道,修行成仙。沿山径东北上,有“遇真庵”遗址,该庵初建于宋代,元、明两代重修,就山势自上而下建有玉皇、老君、真武三殿,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毁。庵东南的攀崖上横镌“鹤山遇真庵”五个大字,下刻“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长春人立”。庵北有一石崮,高约10米,形栖鹤梳羽,其上另有一石形似青蛙,翘首东望,注视远方;崮下有洞,洞口西南向阳,洞外西壁镌“造化窝”三字,此洞又名“仙鹤洞”或“金蟾洞”,洞中一席之地,石壁光滑,清新幽雅,仰望洞中,静聆山籁,有心旷神怡、飘然如仙之乐,洞东有元代隐士徐复阳之墓,墓东危崖耸立,名为“舍身台”,又名“升仙台”。台东下临深壑名“摸钱涧”。相传道人徐复阳原为盲人,初入山中求道时,其师为考验他是否虔诚,将七枚铜钱掷于涧中令其寻回,徐复阳不分昼夜,不顾寒暑,不畏艰险,持之以恒,摸寻三年,终于将涧钱全部摸回,徐也因而双目复明,遂隐居山中,后于“舍身台”升仙而去。由“遇真庵”北上,西侧有“玉鼓洞”,洞系由多层石板倾斜重叠而成,外层开似蛤壳,人若在第二层外以石敲击第三层伸出的下沿,洞内即发出浑厚的嗡响,声如擂鼓,故名“玉鼓洞”。于此洞西北不远有两块巨石,一仰一俯,中间形成狭窦,人欲通过,非匍匐辗转不可,此即“滚龙洞”。洞后夹壁峭立,人在其中,仰望天空,仅见一线天光,故名“一线天”。南壁上有明代武进士周鲁的刻诗一首,诗云“数数频来似有情,青山与我久要盟。战袍脱去浑无事,一曲瑶琴乐太平。”字体为楷书,笔画遒劲刚健,镌迹完好无损。由此西上,有两块球形巨石并列东西,东面四足,西面三足,匀称分立,人称“金蟾石”或“宝鼎崮”。山西北边缘孤立的平台上有一圆形小潭,直径约一米,深约40厘米,潭中清水汪然,历久不涸,传为仙人沐浴处,故名“沐浴盆”,又名“玉女洗脸盆”。山的南峰之巅,更有一石恰似一黄冠道姑,临空仁立,向南天顶礼膜拜,因名“道姑石”。此外,鹤山尚有“朝阳洞”、“仙人路”、“石樱”等多处胜景,各具姿色。
登鹤山凭高东望,水天光际,岛礁隐现,波光帆影,相互映衬,更增添无限情趣。从古至今诸多游客涉足此山,更有名士墨客吟咏酬酢,留下了不少诗文,为秀丽的鹤山增添了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