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黄兴故居
黄兴故居位于黄兴镇杨托村凉塘组,距长沙市中心约20公里。故居为黄兴家祖业,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1874年12月25日,伟大的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诞生于此,并在此生活22年。1903年后,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黄兴先生将故居连同田产卖掉,随后几易其主。解放后,故居房屋收归政府,分配给7户农民居住。1980年,成立黄兴故居纪念馆。1981年,迁出农户,并对故居部分房屋进行了修复。同年,故居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故居房屋全面修复。
故居原占地35亩,背靠浏阳河,面朝鹿芝岭,四望平畴,阡陌纵横。门前塘外三口水塘并列,昔日塘畔遍植垂柳,林木茂密,浓荫蔽日,凉塘因而得名。故居共有房屋53间,为硬山顶、小青瓦的土坯木结构。主体建筑座西北朝东南,为二进五开间,并配有东西厢房。故居四周有护庄河环绕,河宽5米,长1600余米,现尚存有遗迹1000余米。屋后有枫树林、紫竹园和后花园,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具有浓郁的江南农家大庄院的风格。
黄兴故居纪念馆成立以来,进行了两次大的修复。1980年至1981年,完成第一期修复工程,修复正屋12间。从黄兴先生后裔黄伟民先生处和石家河故居的刘安定处征集了黄兴故居和华兴会使用过的家俱原物及用品,共28件,在正堂屋内,布置恢复了黄兴及其父母的住房,在正屋中也摆放了部分家俱。1984年,又在故居内开辟了黄兴生平事迹陈列室。1999年12月至2001年9月,完成第二期修复工程,维修了12间正屋,修复了两厢41间房屋和门前麻石官道,并修建了消防水塔,架设了用电专线。修复完工后,经专家严密论证,从各处征集了一大批晚清家俱、农具和生活用品,在故居内进行全面的复原陈列,故居面貌焕然一新。
行人踏着麻石铺成的古官道,绕过遍植垂柳和迎春花的门前塘,呈现在眼前的是八字形风火墙槽门,门额大书一“乾”字,两侧为“惠风和畅,化日舒长”对联。步入宅院,院内坪地为三合土拌卵石整拍而成。站立前坪,只见正门上额书写一“福”字,两侧堆漆对联“蒙庆受福,长乐永康”,两边厢房堂屋门额分别书写“南轩”和“稼圃”。这些寄寓了主人吉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出“耕读传家”的家风。进入过堂屋,两边各摆放常米的条凳一张。昔日来访客人在此暂歇,等待主人正式会见。过堂屋与正堂屋中隔天井,并用中门隔断,中门平日不开,有尊贵客人来访及重大礼仪活动(如接圣旨等)方可打开。正堂屋为会见重要客人,家庭举行重要会议和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正堂屋上方安放了一个雕花大神龛,神龛内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正堂屋内的家俱十分考究,太师椅和茶几为红木雕花嵌入大理石,部分家俱系黄兴用过的原物。
正堂屋两边分别为黄兴及其父母住房,黄兴1874年即在此诞生,1892年秋在此结婚,直到1896年举家搬迁石家河。房中摆放了晚清苏式两滴水雕花床,床檐雕龙绘凤,栩栩如生。东边厢房为黄兴几个姐姐住房,大姐和四姐房中放琴桌,琴桌上有一晚清焦桐古七弦琴;二姐和三姐房中安放手工纺纱机和织布机。房中摆设能体现晚清民间大乡绅家闺秀的生活状态。东边厢房还有牛碾屋、农具房、谷库、米仓。牛碾屋中间是直径4.5米的三合土碾槽和直径0.8米的磨麻石碾子,并按当地民间习惯,摆放了水车、风车、蓑衣、斗笠等生产用具。西边厢房为厨房、酿酒作坊、佃户用房和杂屋,均按当在风俗布置,有些物件如木屐、油鞋等,在当代已不多见。黄兴故居的陈列从内容到形式都形成了统一的风格,也突破了陈列的传统,真实反映了黄兴家庭概貌和他成长的环境,也展示晚清民俗。
黄兴故居第三期修复工程已于2004年9月25日完工,恢复了故居护庄河、后花园、紫竹园等,完工后的黄兴故居成为别具一格的江南庄院,其研究保护、观光旅游的功能将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