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子长烈士纪念馆
子长烈士纪念馆是为纪念陕北早期革命领导人谢子长同志而建立的,在子长县城西1公里左右的地方。谢子长是西北人民革命和西北工农红军最早的创始人之一。谢子长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被群众称为“谢青天”,并编民歌来歌颂他。1935年2月21日因伤势恶化在安定县逝世。
1938年,为了纪念谢子长同志,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陕甘宁边区政府将谢子长的故乡安定改名为子长县。为了纪念他对党、对人民的伟大功勋和卓越贡献,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3年拨小米500石兴建了子长陵。1945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那里兴建了子长陵园。以后,子长县址迁至瓦窑堡;又于1946年2月中旬,将谢子长同志灵枢移至今址。当时,迎灵的人群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群情悲痛至极。1947年,蒋胡匪军疯狂侵犯边区时,烧杀抢劫,将陵园毁为废墟,广大人民对这一血腥罪行,莫不切齿痛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革命烈士之英灵,极为重视,对陵园进行了保护,周恩来总理指示重新修建。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2年拨款重修,1954年11月竣工,陵园总面积1.2万平方米。同年,将子长烈士陵园改为子长烈士纪念馆。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民政部、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日瞻仰和参观游人不断。
子长烈士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子长县城瓦窑堡北面齐家湾坪上,是我国兴建较早的纪念馆之一。子长陵园按地方特色修建,园内矗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通高11米、塔身三面刻有子长县为革命捐躯的300位烈士英名。塔后东西两侧分列两座展室。纪念馆分墓区和纪念区两部分。墓区建有吊唁厅,东西两侧有四柱走廊,厅内墓室安放着谢子长烈士的柏木棺材,正厅摆放着各级党政军领导人和社会各团体敬献的花圈和纪念物。
纪念馆面向南,布局为四方形,铁栏杆大门上镶有“子长烈士纪念馆”七字。进门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耸着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后东西两侧分列两间展室。向前稍走几步,正中一块子长烈士纪念馆重修碑记立即映入眼帘,其后东西两边又各有一座碑亭。两亭的碑上镌刻着许多名人的题词。
正中为谢子长将军大理石雕像,总高6米,烈士肩披大氅,身着戎装,发式中分,右腿前迈,呈动态,表现了烈士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中央大碑亭内立有三通毛泽东题词石碑,分别书写:“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和毛泽东1939年撰写的《谢子长烈士事略》石刻碑。
东边碑亭里分别有中共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军区、子长县人民政府、中共延安地区委员会及绥德军区司令部的题刻。西边碑亭里分别有汪锋、赵寿山、阎红彦、陕西省人民政府、子长县第四区全体人民、中共绥德地区委员会、中共子长县委员会、绥德专署、马明方、马锡五、李景鹰的题刻。这些题刻都高度评价了谢子长的功绩。东西墓堂位于后院,南壁正中横书“谢子长同志之墓”和谢子长同志生平事迹简介;正壁悬挂英雄遗像,门厅左右碑廊内矗立着邓小平、江泽民、李鹏、陈云、杨尚昆等20多位领导人题写的花岗岩石刻碑。
再向前走,便来到一座大碑亭前。亭内立有刻着毛泽东手迹的两块石碑,上边分别有“民族英雄”和“虽死犹生”几个大字。大碑亭的后面,便是谢子长同志之墓。纪念馆内还种满了各种各样的长青树和芳花秀草,使这里的气氛庄严肃穆。
纪念馆主轴线上矗立着谢子长烈士的花岗岩雕像,总高6米。雕像前是革命烈士纪念塔,总高9米。塔身携刻着民族革命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两侧辅轴线上各建八角厅一座。亭内竖着党政军领导人和党政机关题写的石刻碑十六通。八角亭前是陈列室,陈列以谢子长革命活动为主线,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
纪念馆自兴建以来,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重视。纪念馆以庄严肃穆的建筑,松柏葱郁的园林艺术和林立的碑刻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谒陵群众和国际友人。已成为“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