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浮山堰遗迹
浮山堰是南北朝时期在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明光市西北部的柳巷镇境内,在千里淮河下游南岸。距明光市城区55公里、江苏泗洪县城40公里、五河县城20公里。据资料记载:山下有穴(仙人洞),淮水泛滥时其穴即高;水减时其穴即低。山形同一块碧玉漂浮在淮水中,因美丽而得名浮玉,人疑其山似浮,故名浮山。史学家称浮山为淮河第三峡:一峡为凤台县峡石山与八公山;二峡为怀远荆山与涂山。浮山是淮河中古渡口之一,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梁天监十三年(即公元514年),南北朝梁、魏两国争夺寿阳(今寿县) ,魏军先占寿阳,梁国派兵屡攻不克,梁武帝萧衍采纳了魏国降人陈吴的建议,拦河筑堰,、"以水代兵"堵截淮河以灌寿阳城。征集军民20万人,修筑浮山堰。浮山堰筑成以后,淹没了浮山以上淮河沿岸的大片土地。"四个月后,淮河泛滥,堰被冲垮,下游受灾居民数以10万计。 一千四百八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在柳巷镇境内的淮河岸边,仍然残留着三百多米的古堰遗址,千余年的风雨剥蚀、水流冲击,目前,现存堰高4米,堰顶最宽处仍有近40米。千年古堰,已成为柳巷镇境内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成为淮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令人观之,感叹不已。浮山堰,这座"以水代兵"的军事工程,它记录着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残酷与悲壮。但是,拦河大坝的成功在当时居世界历史之最。以当时的条件和技术水平而言,在淮河里筑这样的拦河大坝,其工程之巨,难度之大,不能不承认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举,在古代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深度的局限,浮山堰虽然只存在四个多月就被冲垮了,它却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浮山堰与之国外的水利工程相比,也占据领先的地位,其河内主坝高达40米左右,而国外的土石坝,迟到十二世纪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要晚六百多年。在淮河深槽里,木笼装石打基础,上面筑土坝,沉铁护脚,类似后代抛石。截流从两岸进占,在中间合龙,技术相当复杂,这些技术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也为后代河工所常用。 浮山堰上如今尚略存遗迹。石龟驮明代嘉靖圣旨碑、清代右仰通知碑部分残片,东一块西一块趟卧在草丛中,近一砘重的石龟遭受人为毁坏,头被斩断,身首异处,与残砖断瓦作伴。山西侧峭壁上摩崖石刻大字,仍依稀辨出字迹,浮山北侧峭壁下古景仙人洞、现有一半浸在水中。钓鱼台、烈马缝、纤夫踩磨的羊肠小道等景点遗址,因时间关系沒有细致去探寻。站在浮山堰上远望,湖光山色、绿草如茵、景色奇特曾吸引历代骚客名人来此游赏、吟诗赞美,其中有白居易、李坤、苏东坡、秦观等。特别是苏东坡登浮山游览。描述到:"洞在淮山,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 并作一首《浮山洞》,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哪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浮山堰虽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变迁,残存堰坝已成为后人追溯历史的古迹。当年堵堰的铁锅,仍有一口在扬州博物馆陈列。 浮山堰于2004年12月被明光市政府公布为一级保护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