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那林镇大村围城民居
地址: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那林村委会旁 大村围城民居,位于博白县那林镇那林村委会旁。这是一座典型的祠堡合一的大型民居。其主要特点为: 青砖砌筑围城。博白乡村在清代或国民年间所建筑的围城,其主要材料皆采用石灰、黄泥和河砂来夯筑,或以花岗岩、鹅卵石来叠砌。而那林大村此座围城,其城墙全部采用青砖砌建。围墙高度8米,厚度0.65米,东西向长度为160米,南北宽度112米,围墙总长度约544米。 此座青砖围城,开有三个别具一格的城门。其中北门是一座炮楼式的砖砌拱门,城楼宽4.8米,高度8米。城楼开有小门,门口宽度1.35米,高度2.6米。从小门入内则是一个上圆下方拱形砖砌隧道,酷似桂林皇城正阳门圆洞形城门,洞门内宽4米,高度3.2米,长度12.3米。这样隧道式的拱门,在清代除了博白县城的东门窿和南门之外,在乡间极为罕见。东门则是一个牌坊式的门楼,这是该座民居的正门,门楼宽5.5米,深度4.4米,高度6.2米。其门口宽度2.1米,高度2.9米。门口牌坊墙壁上书“蔡氏宗祠”四字。南门门楼宽4米,高度8米,深度3.5米;门口宽1.5米,高3米。其门楼顶上飞檐翘角,风格独特。围城之内有九张池塘,200余间房间。 最为突出的,是祠堡合一。围城筑有六座炮楼,四座祠堂。其中祠堂有七进厅堂式,五进厅堂式。 七进祠堂之后有屋背山。后两进祠堂为“太公老祠堂”,另外开辟有祠堂入口门楼。门楼上书“蔡氏宗祠”,门联为:“绍西山世济,振东阁家声”。门楼入内有照壁。六进厅堂墙壁为中空圆拱形,中厅设有屏封门。屏封上面挂有两块牌匾,其中一块为“进士”匾,匾的左下端刻有“(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蔡桐昌立。”另外一块为“解元”牌匾,匾的左下端刻有“光清戊戌年钦点刑部主政,光绪丁酉(1897年)科解元,第一名蔡桐昌,第47名蔡光昌立”字样。 蔡桐昌,号菶生,清光绪丁酉(1897年)科在桂林参加“乡试”获第一名,中解元。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年)科上京参加会试与殿试,连捷中进士,被光绪皇帝钦点为刑部主事。此年(1898年)6月,三点会首领李立亭在陆川发动起义。博白刘龙骨木(原名刘运卿)与秦永年(清光绪三年22名武进士)组编义军响应。7月3日攻打博白县城。豪绅李熙年(大平坡人)、秦学官等与县官调集茶根陈姓团练200余人守城。茶根团练又奉谕集族勇与刘姓、苏姓族勇共1200名,赴县城解围。族勇从东墟攻入,直至大街,斩获贼首18颗,伤贼数十人。一直打到五里庙,贼乃大溃,从南路败走。蔡桐昌奉皇帝召谕回乡安顿乡邦。他亲自到茶根团练所在地陈氏宗祠,盛赞茶根团练,并横书“白州一家”四字,以见赠。族人摹拟一对联:“同一千子弟而来,五里桥过,小子欲誇独力任;系千万生灵之重,全城解围,菶生拟作一家人。”书法与对联张桂于宗祠内。蔡桐昌因呈所禀州县禀稿,博白知县吴国梁因“虑事多疏,于在籍侍卫秦永沟通匪党扑城毫无觉察”,被清政府革昭,交刑部议处。据蔡氏族人说。蔡桐昌后来母丧,他请假回乡守孝三年。假期满后赴京上任32天后身亡,享年32岁,其本人在兄弟中排行32人,故被称做“三十二大人”。 每进厅堂宽度12米,其中六厅堂深度9.2米,七进厅堂深度7.2米,两进之间天井深5米,宽4米。七进为香火堂,神台高度1米,上面安放着其族人的先祖牌位。神台两旁楹联为:“祖宗英耀传千古,裔孙衍庆迢万年。” 在七进府第式的宗祠中,除第六、第七两进为一个单元,祭祀老太公外,第五进则又单独隔开做一单元,另设一个祠堂,祭祀四太公。前四进又另作一个单元,于第四进设香火堂,祭祀九太公。在七进厅堂的北边,又另外建有五进厅堂式宗祠,祭祀比九太公更后的祖宗。这样,在一座城堡之内便设置有四座祠堂,这在博白乡村之中极为少见。 考其族谱,村民姓蔡。其入博始祖蔡善歌,字少林,于明朝万历年间因公务从广东南雄到博白绿珠邑来,随即带眷到此安居,生有四子。始祖少林与国祯、国麟两儿子在绿珠定居下来,祖妣不愿留居,领国祥、国钦返回老家。蔡少林的第三代孙于清朝顺治年间迁入那林大村开基创业,至今已有360余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