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龙茗镇白云洞
地址: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政府东北1公里处 白云洞位于龙茗镇政府东北二里许。沿民生街经古棣屯,穿过一片小树林,再跨过一座小石桥,前面是一座大山。白云洞就镶嵌在半山腰里。 沿山根而上,在满眼绿色中穿行,莫约前进四五分钟,光线陡亮。抬头一看,已身处一个三四米宽的山峡之中。左边一座小山奇峰突起,右边是直耸云天的一片白崖,把中午的阳光明晃晃地反射到峡谷里,把片片绿叶映照得红黄蓝紫色彩斑斓。再前行七八米远,就看见山腰上吊着一个大溶洞。向左,是一堵高高的石崖。虽是险峻,却有密布石头的藤蔓可以抓攀登上崖顶。这堵石崖,倒不如说是一面精美的石帘。它长约三四丈,宽不足三尺,像一道屏风严严实实地挡住了右边的溶洞;左边,是直达山根的悬崖峭壁。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石帘可是个天设地造的观景台。密密层层的爬山虎织成了一匹厚厚的地毯,一坐上去格外地舒坦。站在上面放眼洞外,前面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远方,从磅礴绵延的大山深处,丛丛翠竹拱卫着一条小河蜿蜒而来,轻轻地穿过青悠悠油茵茵的龙茗盆地,搂一搂村落,吻一吻青山,然后扭动着迷人的腰肢,一步三回头地向东而去;红枫黄叶这里一撒,那里一抹,把以绿为主色调的大地点缀得生气盎然而又充满艺术色彩;平畴之中拔地而起两根“石柱”:西边是因徐弘祖而扬名的飘岩,东边是更得当地人青睐的“仙人怀胎”——比飘岩多了几分婀娜和妩媚——似乎都在暗暗较劲,看谁更具有龙茗山水的灵气和神韵;掩映在翠竹茂榕中的村子依山傍水,都好像经过画家的刻意摆布,在整个画面中显得那么协调,那么恰到好处,玲珑而又大气,迷蒙而又清朗。清代一位诗人到这里后留下一首诗: 岩前溪水古朝东,一篇文章画鹿龙。 今日问仙何处去,云洞深幽古今同。 石帘内侧是一块巨大而光滑的岩石,上面是人工凿成的浅浅石级。1939年,国民党龙茗县政府为避日寇飞机侵袭,曾搬到此洞办公。这里的石级,就是当年留下的。 洞虽不深,却颇宽阔,可容得下百二十人。洞上方有两个大窟窿,泻下两注白光,使整个洞显得空旷而敞亮。环顾四周,挺像一个会议室:靠着面向洞口的那片石崖,一方大石活像“主席台”;旁边顽强地生长起来的两株蕨草,正是时下在台前摆的“发财树”;洞中零散的石头,是一只只“小方凳”;而洞顶悬挂下来的钟乳石,就像会议室里的大吊灯。当年在此避乱的县太爷,说不准也就是这样开会议事的。 靠右石壁有一两尺见方的椭圆形小洞,仅容得一人半蹲而入。进得里面,又是一洞,洞顶高约丈余。虽光线昏暗,却也尚能看出那人工用石头垒成的两间“厢房”。这是当年县政府机关搬到这里后关押犯人的地方。县长本人吃饭住宿办公都和下属们一起在外面的“大厅”里了。 “牢房”的光线来自另一边——又一个椭圆小洞。弯腰而过,只见前面光亮灿然。一个小厅,莫约是外厅的三分之一,阳光透过外面的树叶,从那敞开的洞口斜照而入。爬上洞口,只见头顶石崖凿有5个圆孔,看得出当年曾经在此安了栅门,旁边也是垒了围墙的。此洞当是看管监牢的狱警们的住所。往洞外一看,山下是龙茗镇东南村逐仗屯的田垌,阡陌交通,往来种作,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 一位名叫菩毅的外籍人士,抗战结束后到龙茗任职,暇日请当地长者带路游此洞,留下一段感慨: 世人遥望空云山,避世桃源在此间。 喜与祖贤同探访,居然又得暂偷闲。 民国年间,白州著名诗人刘徽章先生,不辞远劳,慕名来白云洞一游,有感咏诗赞云: 洞号白云别嚎天,千年风景尚依然。 彩暇徐步观名胜,俯仰徘徊庆有缘。 当地人说,此洞上面常有白云缭绕,因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