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马山国家级自然
马山,位于即墨城区西隅4公里处,因其东西二峰并峙,形似马鞍,明清两代称为“马鞍山”,后以“马山”简称之。
史载,自唐以来,马山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宗教场所。至清初,成为即墨境内道教之大丛林,许多生动的民间传说更增加了其神秘色彩。如今的马山是一座地质宝库,自然景观丰富而独特,主要有柱状节理石群、硅化木、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水撞崖等奇特的地质现象。许多地质专家称其为“袖珍式的自然地质博物馆”。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景观有状节理石群、硅化木(木化石)、千佛洞、即墨大夫雕像和进山门等旅游景点。
状节理石群 位于马山西南坡之团山,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据考证,此山是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现裸露部分高达28米、厚约20米、跨度达150余米。
柱状节理石群由无数根直径在一米左右、呈四棱、五棱或六棱柱状的单个柱体紧密排列组成。观之,气势雄伟,非常壮观。在安山岩中,发现此柱状节理在我国尚属首例,是世界柱状节理石群三大奇观之一,从规模和科研价值上,都可与世界闻名的英国玄武岩柱状节理“巨人堤”和美国响岩体柱状节理“魔鬼塔”相媲美。
硅化木(木化石) 硅化木广布于马山周围的沉积岩层中。据专家考证,早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其上游生长着大量的古树。地壳变动时,在高温、高压、断氧的特定条件下,形成了化石。马山硅化木分布广,数量多,现已发现20多株。其木质构造,属松柏类的南洋杉科。1992年发现的一株硅化木,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达0.85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根枝疤节保存完好,这在我国沿海地区实属罕见。化石是地层的原始记录,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恢复古生物的属种,从而进一步判断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因此极具科研价值。
马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由此而留下了许多庙宇殿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部分古迹已经得到修复,新开发了千佛洞、即墨大夫雕像和进山门等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
马山门票价格为30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