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县石冲乡越州古城遗址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城石冲乡坡子坪村仰天窝 越州古城遗址位于浦北县城石冲乡坡子坪的仰天窝。据《南齐书》记载,为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建立,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周长2028米。北城墙依山建筑,地势高耸,显得险要,南城墙比较平缓。残墙最高处达14米,其余平均高3米,城基最宽处达16米,一般宽八九米,四周每百步筑—“马面”。古城分内外城,外城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城内有城(俗称“官厅地”),城外有沟。内城亦称子城(指“官厅地”),依山坡筑于城内西北区,地势较高,可腑视全城,并有墙与外城相隔,其北面又有壕沟险阻。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控制全局的地方。 据史载,越州当时辖百梁、忧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临漳、合浦等地。南齐时,辖区增至20个郡,辖地东到茂名,南达雷州半岛,西接钦州,北至容县一带,是一个与广州并列的州一级军事行政区。自置到废,先经历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后废于隋朝中叶。有关专家认为,此为南北朝至唐代,全国保存此较完整的古城址之一。 越州古城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个相当于现在省级行政单位的越州。前一个越州,属岭南,是南北朝宋泰始七年(471 年)分广州、交州二州地设置的,隋大业元年(605 年)改为禄州。后一个越州,属江南,是在前一个越州改为禄州的同年改吴州设置的,南宋绍兴元年(1131 年)升为绍兴府。在设置的时间上,岭南越州比江南越州整整早了134 年。然而,提起岭南越州,却鲜为人知,其治所就在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的南流江畔。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烟云,走进这座神秘的故城。 越州的历史渊源 越州故城所在地浦北县,原属广东省,为合浦县的一部分。1952年改隶广西省,同时把合浦北部地区划出,置浦北县。1955年复隶广东省。1958年并入合浦县。1965年又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时恢复浦北县至今。谈到越州,不能不先谈到合浦。 合浦,江海汇集之地。桂南独流入海诸河中的最大河流——南流江,从大容山一路奔腾而来,至此汇入浩瀚的南海北部湾,形成了广西最大的三角洲——南流江三角洲,也孕育了合浦古老的文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即划出南海郡、象郡交界处设置合浦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这时起,合浦就成为我国南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又将岭南诸郡以合浦为界,以北属广州,治番禺(今广州),以南属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两次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都与合浦有关。合浦重要的地理位置,由此可见。 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拆合浦东北部设临漳郡。南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拆广州临漳郡和交州合浦郡、宋寿郡,同时增设百梁、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设置越州,治临漳。隋开皇九年(589年),合浦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称禄州。从此,越州这个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便从岭南行政区划版图上消失了。虽然后来的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曾改称为越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称廉州,但这个越州已降为地区级行政单位,与原来的越州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据史料分析,越州的设置,与合浦的战略位置有着重大的关系。合浦地处广州和交州交界处,当时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偏远闭塞,历来被统治者视为荒蛮之地。《南齐书·州郡志》记载:“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又云:“越瘴独甚。”可见,当时设置越州,是为了方便广州和交州交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越州的管辖范围,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齐建武四年(497年),越州管辖合浦(驻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临漳(驻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村)、安昌(驻今合浦县境)、百梁(驻今合浦县境)、龙苏(驻今浦北县江城镇苏村)、封山(驻今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盐田(驻今北海市郊区)、定川(驻今玉林市境)、南流(驻今玉林市境)、北流(驻今北流市境)、陆川(驻今陆川县境)、高兴(驻今化州市境)、永宁(驻今茂名市境)、齐康(驻今徐闻县境)等14个郡,辖域相当于今北海市全境、浦北县、灵山县、玉林市大部、湛江市全境、茂名市部分、海南省全境,总面积约77800平方公里。这是越州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以后辖区逐渐缩小,至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已被划分为越州、安州(钦州前身,今钦南、钦州港区、钦北区及灵山县范围)、黄州(今防城港市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及钦州市沿海乡镇)、合州(今东湛江市境)、崖州(今海南省)等州。越州管辖的剩下永宁、龙苏、富昌、思筑、盐田、陆川、齐宁7个郡,辖区范围缩为13000平方公里左右。至州废,已逐渐缩小为相当于地区级行政单位的规模。 越州是南北朝期间在今广西境内设置的唯一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的州,与广州、交州并列。自置至废,历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废于隋朝中叶,存世134年,距今1500多年。 廓可辨的越州故城 越州故城,坐落在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的一个小山上,南枕南流江,西北面有高山环抱,北面和东面为相对平坦开阔的丘陵地带。南流江水,从大容山奔来,沿途纳无数大小支流,至此已水深浪急。 据《浦北县志》记载,越州城又称青牛城,因“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而得名。州城距南流江仅700米,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周长2028米。四周由山岭构成的天然轮廓,地势北高南低。建城时凿山为门,将挖护城河之土取出依山筑城墙,整个州城气势恢宏。 在夕阳的余辉中,我们来到了这座故城。故城前立有一块碑,上面刻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南北朝越州故城遗址公元420-589年”字样。这块碑应为1981年前所立,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把它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所写的公元420年,应为建城时间,因为越州是471年才设置的。589年,是合浦郡并入越州的时间,此后,应是越州州治已迁合浦,至隋大业元年(605年)改为禄州。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原来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当地的农民早已把这里改成了耕地,在这里种上了木薯等作物,随处可见有残砖碎瓦。站在故城的高坡上,放眼望去,州城的轮廓仍清晰可辨。据广东、广西两地的考古学者勘测,现残墙最高处14米,其余均高3米。城基最宽处16米,一般宽8至9米,四周每步筑一凸出墙外的“马面”。城分北城和南城,外城和内城。外城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内城亦称子城(俗称官厅地),依山坡筑于城内西北区,地势较高。城内未发现有街市踪迹,这与史书所记“刺史常事戎马,唯以战伐为务”相吻合,可以认定越州城是屯兵之所,不是以经济而是以军事和政治为主体的省级行政单位。云“此地当有奇祥”,不过是当时统治者的借口罢了。据记载,考古部门曾于1962年和1978年对故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挖掘,发现有大量的南朝陶片和铁器,城外附近还分布有南朝的古墓群。 越州城是首任越州刺史陈伯绍的杰作。查有关陈伯绍的记载,陈伯绍初任广州刺史佐将即因讨伐刘嗣祖有功而被宋明帝封为龙骧将军,驻守东官郡时又因征讨刘思道而晋为西江督护,平乱广州后又统率八道大军沿南流江出海,下交州平乱。陈伯绍来到坡子坪,云“此地当有奇祥”,遂奏请立越州。五年后(公元471年)宋明帝才准启立越州,但又命交州刺史兼辖越州。宋明帝死后,元徽登基次年,才准予介于广、交二州之间的越州自立门户,与广州、交州并列,同时任陈伯绍为越州刺史。 山风阵阵,江声不绝,在越州故城里徘徊,我们仿佛看见大小战船在南流江上泊舟待发的壮观场面。而今,历史早已远去,作为首任刺史的陈伯绍也不知埋骨何方,曾经繁华一时的越州城,就这样走进了历史浩瀚的烟尘中,留给游人的只有不尽的沧桑和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