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嘉应观
嘉应观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的嘉应观乡境内,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北依巍巍太行,与云台山遥相呼应。嘉应观建于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黄河自武陟而下、土地平旷、决溢频繁”(雍正御书大铜碑语),历称黄河中游豆腐腰之地,据清史《豫河法》和《武陟县法》等史志记载: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黄河在武陟境内詹店、马营、魏庄、秦厂四次决口。雍正皇帝在武陟筑坝堵口后,为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特命仿故宫敕建一处富丽豪华宫(行宫)、庙(龙王庙)、衙署(河道、道台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雍正五年“御祭河神碑文”称“四渎称宗”,是全国江河最大的龙王庙。目前,为黄河流域九省区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留最完整、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龙王庙。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一年六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九年六月江总书记曾视察嘉应观。
嘉应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40余亩(93000余平方米),殿、亭、楼、阁200余间,分南北两大院落和陈公祠,南院有古戏楼、花园、东西湖等。陈公祠原有古建两座,毁坏于解放初期。北院并排为三个大院,中院为皇宫式的庙宇嘉应观,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中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恭仪亭、禹王阁。东西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东西配殿(十家龙王殿)、风神、雨神殿。东道院为河道衙署。主要建筑包括山门、修防厅、议事厅;两边对称有马厩、河台房、宾客房;后院为花园,有凉亭、花廊及道士房;西侧为道台衙署。主要建筑包括山门、修防厅、议事厅;两侧对称有河兵房、道台房、执事房,后为花园、凉亭等。
嘉应观的御碑亭、中大殿为主要建筑,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巧妙地应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铁铸、铜铸等工艺,融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建筑构件完美。尤其是雍正皇帝撰文书丹的御制大铜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铁胎铜面,铸艺卓绝,碑身四周雕24条龙栩栩如生。碑座为蛟龙,龙头、牛身、狮尾、鹰爪,造型奇特。大铜碑用材豪华、雕工精细全国罕见,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大铜碑”。不仅对研究古代治黄史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也是研究古代冶金铸造工艺的珍贵实物。观内建筑彩绘属满族早期艺术风格,特别是中大殿天花板的六十五幅彩绘龙凤图,原件保留完整,面积达百余平方米,实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满族文化艺术珍品,堪称一绝。山门之首石匾上刻“敕建嘉应观”;严殿门首的“嘉应观”御匾;中大殿内“洽德敷仁”匾,均属雍正皇帝的御书原件,价值极高。钟楼内有高1.6米,口径1.06米的大铜钟,钟头铸两条龙,钟脚铸八卦图,既不是伏羲先天卦,又不是文王后天卦,十分奇特。观内供奉的大禹、四大王、十家龙王均为彪炳史册的历代治河功臣,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嘉应观古建群历数百年沧桑,人祸天灾,损坏严重。自1984年文物部门接管以来,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修缮了大部分主体建筑,使嘉应观古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1999年以来县政府先后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对嘉应观景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经过整治后的游览区环境更加优美,设施更加完善,嘉应观景区将成为国内外广大游客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及享受艺术熏陶之佳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