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岣嵝峰
岣嵝峰是衡阳县的名山,古来称为衡山的主峰,故衡山又名岣嵝峰山。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岣嵝峰本南岳之别名也”。岣嵝峰是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雄峙于县境的东陲,海拔951.5米,跨神皇、岣嵝峰两个公社。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嫘祖峰稍西,一峰亚之,望若俯背,故名佝偻”。人们以为“佝偻”二字意义不佳,便把“佝偻”改称为“岣嵝”。今沿用之。岣嵝峰上有禹坛,宋代所立。到了清代重加修茸,改称禹祠。大革命时期,毛泽建、肖觉生、戴今吾等同志,曾在这里开会,研究领导农民运动。现在祠宇无存,只有屋基可寻,祠前有
一块岣嵝碑,即当今所说的禹王碑,简称禹碑。碑树在一方天然的岩石上,岩石生成两级,碑树在第一级。第二级的平面比第一级宽,约有18平方尺,上有象棋盘一个,俗称仙人棋,棋盘线路明显,尚可走棋。棋盘两侧,各有一脚印,各有一脚印,清晰可辨,人称仙人脚。祠的座势右前边,传说有一个聚宝盆,现被荆棘所没,不便寻找;右侧有一摇钱树(学名铜钱树,此山共有七棵),高有五丈,围过两抱。夏则浓阴铺地,冬则叶钱满山,现已列入保护树。祠的右上方2丈许。有一天然岩洞,俗称仙人洞。洞内宽约方丈,高有七尺,冬温夏凉,可供休息。禹祠下面60丈许,有一古井,相传与衡阳市石鼓嘴相通。水泉淙淙,四季不歇,甘美清冽。还有大陂堰的流泉,一笠庵的古墓,都是名胜古迹,皆可作为游览歇息的胜地。
岣嵝峰的云雾茶,历来享有盛名。在封建社会里,专作贡茶。它的特点是“色绿、质嫩、味甘、香清。
衡阳县岣嵝峰林场自1958年在此建立以来,造林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81.9%。山峰气候多变,终年云雾缭绕。
据《一统志载》“岣嵝峰在县(今衡阳市)北五十里。”《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九域志》载:“衡阳有岣嵝山。”“《湘中记》
又云:衡山南有峰名岣嵝,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一统志》载:“岣嵝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右。”《明史地理志》载:“县北有岣嵝,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岣嵝廻雁二峰为最著。
相传岣嵝峰,叫勾头峰。大禹治水受挫,登岣嵝峰访仙求神,遇一仙翁,得金简玉牒之书。大禹治水功成,感动了仙翁。仙翁鸣掌一击,岣嵝峰再也不上长了,自此勾了头,他们便后来称勾头峰为岣嵝峰了。
现在岣嵝峰在人民的治理下,面貌焕然。1958年在山上建设了一个国营林场,并办有学校,电影院和商店。山上树木成林,绿竹阴翳。自下而上,一条宽阔的公路盘旋其顶。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名流墨客,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流传于后世。
岣嵝峰距衡阳县一百里,高一千一百米,上有禹王殿、雷祖殿等胜迹,与此紧连的是雷祖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