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世界文化遗产—
大地土楼群简介
大地土楼群位于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距漳州80公里、距厦门147公里,由“国保”二宜楼、南阳楼和“县保”东阳楼组成,均为蒋姓祖孙在“康乾盛世”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国夯土建筑一大奇迹。楼群受蜈蚣山、大金面山、虎形山、大龟山、狮子山环抱,其择址呈现出惊人的几何学图形。楼群的建筑平面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而且山水环境宜人、人文景观丰富,总体布局贯穿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圆土楼之王”、“民居瑰宝”华安二宜楼为主体的大地土楼群保留着三千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筑技术,它们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建筑模式”也是传统文化可见、可触、可感的呈现。
土楼之王——二宜楼
土楼之王——二宜楼座落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清乾隆五年(1740年)始建,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前后建造30年,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直径73.4米,是省内同类建筑中单体最大的双环圆形土楼,素有“神州第一楼”、“民居瑰宝”等诸多美誉。
1996年,二宜楼被国家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第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
二宜楼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是单元式与通廊式有机结合的典范,全楼分为16个单元,共有房间244间,楼内共存壁画226幅,彩绘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内容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在福建土楼是独有的,在中国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宝库。
二宜楼楼内还有西洋半裸女画像、西洋钟和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纽约时报》和《纽约晚报》,见证与世界各地交流的史迹。它融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哲学、美学和民俗学为一体,整个建筑追求天地人和谐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一大实践。
土楼研究专家称,二宜楼具有“八最”特点:环境最宜居、布局最独特、防卫最周密、外墙最厚实、设计最科学、壁画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和获得“国宝”最早。
福建土楼博物馆——南阳楼
南阳楼位于二宜楼东南侧,相距约150米。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蒋经帮所建。为双环圆形土楼,斗拱雕花刻草,装饰精细;石匾石刻雕工精致,祖堂前的抱鼓石四面雕刻数十种吉兽神禽;门堂供案灵桌等为清代遗物。该楼因背靠狮子山,按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意含“狮子踢球”。坐东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楼高13.25米,直径51.6米,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南阳楼在三层设有内外通廊沟通全楼,是福建省两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区的土楼中单元式与通廊式有机结合的经典之作。 2006年5月,南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民居——东阳楼
东阳楼位于南阳楼西侧,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太学士蒋宗杞创建。背靠狮子山,为方形土楼,按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意含“狮子踏印”。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200平方米,平面高2层、11米,面阔45.81米,进深26米,主楼有住房36间,厅4个,内通廊式。整个建筑呈前低后高,等级分明,建筑设计构思已由防御为主向追求舒适转化。2000年3月,东阳楼被公布为华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