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区文峰天后宫简介
文峰天后宫位于福建莆田市荔城区文献东路,现存清建三代祠及梳妆楼,金碧辉粕雄伟壮观。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在妈祖信仰形成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妈祖从民间称呼的"通玄神女",而获得朝廷的封爵,由"夫人"而"妃"而"天妃"以至"天后"、"天后圣母"。累封徽号长达64字,为其他诸神所未有;妈祖的香火从福建莆田遍播大江南北、以至世界各地。这一切,都与古白湖顺济庙及今文峰天后宫的作用和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宋代的兴化军城东门外5华里的白湖渡(今城厢区阔口村),是兴化军的主要通商港口,各地商船汇泊于此,称白湖水市。史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9年)当地时疫流行,有人梦妈祖告诉他海滩离潮水丈许处下有甘泉,可疗瘟疫。人们试掘饮服,病人竟然痊愈。地方官奏闻,诏封妈祖为"祟福夫人",这是妈祖的第一次朝廷封爵。里人为了感谢妈祖,公议在市中建庙奉她的香火,里中乡绅陈俊卿(绍兴八年榜眼,后任乾道朝宰相)献地,建成庙宇。
庙刚建成,绍兴三十年,白湖一带受到流寇的骚扰,"神灵现于空中,贼惧而退……,奏闻朝廷,诏加封灵惠昭应夫人",从此,白湖庙成了兴化军地方长官举行官祭的唯一场所。绍熙元年,妈祖被朝廷晋封为"灵惠妃"。白湖水市海运码头商舟云集,白湖庙香火兴旺。建庙后60年,即嘉定年间重建寝殿时,陈宓在《白湖顺济庙重建寐殿上梁文》中说:"今仰白湖香火,畿半天下",当时白湖庙香火已传播南宋半壁江山。 宋代江西新淦人赵师侠有《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词三首,有句说:"舳舻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莆田著名诗人刘克壮《白湖庙》诗,也有"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封爵遂綦贵,青圭敞朱施","始盛自全闽,俄遍于齐州"等句。
南宋时期,妈祖被普遍地称为"白湖妃"取代了北宋时期"宁海神女"的称誉。足见宋代白湖庙香火已无比的兴盛。
元代曹量由江南海运接济大都(今北京),对海上保护神妈祖极其重视。每年都要降御香专派官员到白湖庙举行御祭。而当地官员举行春秋祭典,朔望行香,都要出兴化城前往白湖行礼。直到元代末年,因亦思法抗战乱和陈姓家族抗元事件,世居白湖的陈姓家族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纷纷外逃。此地遂告衰弱。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兴化路分省官员,把白湖庙迁入路城内的善俗铺原水陆院山门地。新庙以面对文峰岭,故俗称文峰宫。元代初建庙宇,于其前跨街建拜亭行礼。
清廷诏普天下对妈祖行三跪九叩礼,举行春秋二祭,兴化府官员亦只在文峰天后宫举行行官祭,后又增加贤良港祖祠"春秋谕祭"的场所。
文峰天后宫在明万历元年(1573年)曾由莆田籍按察副使陈应魁重修一次。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兴化府宫兆麟主持扩建,于原殿后面建主殿。前此,三代祠未立,每官祭之期,只于寺禅房临时设立行礼。48年后,即嘉庆八年(1803年)。兴化府知府马痉陛又就寺的北堂原报功祠改为天后三代祠,刻有《敕封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一通。记是年朝旨天后三代春秋致辞祭,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兴化府协镇徐庆超,以兴协官兵集体捐资改建三代祠,为堂三间,并置田园为香灯业。现存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立的《文峰天后宫三代祠碑记》一通,记载了因捐俸创建三代祠的兴修过程。以上两通石刻,现仍完整地保存在宫中。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29年国民党政府内务部取缔全国所有神庙。莆田林姓族人林春声等呈请福建省民政厅上报中央政府批准改称天后宫为"林孝女祠"加以保护。文峰天后宫山门竖匾改为"林孝女祠",系清翰林张琴手书。
清建三代祠和梳妆楼等原建筑物现仍完整保存。1993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位于文献路的文峰天后宫三代祠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海内外妈祖信徒踊跃集资加以修复,并把原文峰天后宫的遗存文物都献回宫中,有古代妈祖龙袍、神兴、银饰、祭器等等,其中一册署名"三韩弟子郭文敬刊"的清代刻本《天后圣母百支签谱》尤为珍贵,是古代中、朝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
1999年初夏,林国华先生将其母亲林时妹(已故)秘藏于家里的又一尊文峰天后宫宋代木雕妈祖祖像奉还宫中。像通高72厘米,圆雕手法简古,敷彩颜色尚依稀可见。应是白湖庙1159-1190年封妃以前的夫人像,亦即妈祖刚开始得到朝廷封爵的神像,讫今已800多年了,弥足珍贵。现安座在三代祠右厢,瞻仰者络绎不绝。
文峰天后宫在妈祖信仰的发展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发现和肯定,成为研究妈祖文代,妈祖信仰传播的重要庙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