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因南口名“褒谷”(位于汉中市城北),北口名“斜谷”(在眉县),沿谷成道而得名。它是我国古代横跨秦岭,连接关中、巴蜀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又叫阁道。由褒谷口经留坝县东北,越衙岭山,至眉县西南的斜谷口,全长250公里,是一条很古的通道。古书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至唐宋褒斜道是兵家行军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产,通过栈道运抵关中。唐在褒斜道上建了11个驿站。唐宋以后,由于连云栈道的畅通,褒斜道逐渐衰落。
褒斜栈道地处秦岭深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流湍急,树密草深,开凿极为困难。从现存的遗迹看来,铁器的出现方使褒道斜道的开凿成为可能。始建褒道时,火药尚未发明,“石坚不受斧凿”,人们只好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施工方法是:先用火烧石面,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激冲,热石受冷裂肃。“遇大石塞路,则所锤碎而通之;遇峭壁悬崖,则在崖壁上凿孔,架横木,上复木板,钳钉以通之;遇沟险涧,则石栏以通之。”楼阁的建造,大多是在崖壁上凿成30公分见方、50公分深的孔洞,洞中插木柱、石柱,分上、中、下三排,上排铺板成路、下排支木为梁。榫卯结合,远望如空中悬阁。有的仅安横梁,没有立柱,即《水经注》中所说的“干梁无柱式”,多用于危险难以施工的地方。
另有“逢水架桥”的桥道。为水中埋没木柱,木柱底端牢牢插入预先凿成的石基孔洞中,上设梁木,再铺木板,即“梁柱桥”。这种建筑形式迄今为沿褒斜道而居的群众架桥时所采用。修筑褒斜道的木材是沿途就地取材,这为建道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古褒斜道的走向为由今汉中褒城北入秦岭,溯褒河而上,经马道、武关,抵留坝县江口镇,再沿红崖河入太白县王家塄、白云,横穿太白县而东,达五里坡源头。东下五里坡入斜谷。经桃川、莺鸽嘴到眉县斜峪关。褒斜栈道的开凿建成,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它的开凿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与才能,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