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大德桥
大德桥在涂岭镇驿坂村街南四十米处,横跨驿坂溪,为石墩石梁桥,南北走向,现残长24米,宽3.2米,高2米;现存三孔四墩,每孔跨度5.3米,长方形桥墩上端叠梁出檐,桥面各节由五条石板铺成,桥板条石最长5.9米,最宽0.7米,最厚0.4米,现在仍为乡间交通要道。
大德桥始建于宋代泉州造桥热潮期间,清雍正年间邑人中宪大夫陈元木春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县同卜年重修。明嘉靖《惠安县志》称“邑之跨溪谷山间,疏潮汐,越沟渠而为桥梁者,不可胜数”。“惟取其临要冲大道,工巨而利溥者”。大德桥横跨驿坂溪,处于原全国性交通干线的“官路”上,且西通田船,直达晋北,是交通要塞。古驿坂溪源出大雾山东麓,与源出观音山后悬钟岭的菱溪在驿坂合流,《惠安风土志》称“这条溪是本县惟一可圈可点的溪,终年四季,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下雨时候,志得意满、奔腾澎湃、沟浍皆盈”。可见其初始规模之宏大,据说,此桥南起大德山麓,北接驿坂街(据说原来街道也是桥、现已成陆地),现残桥南面十五米处的关帝庙埕周边有块长1.55米、宽0.43米、厚0.12米的石碑,中刻“大德桥”,右刻“道光己酉年四月”,左刻“知惠安县事同卜年捐修”,这块石碑原来就立在大德山下。街尾以南那大片农田就是当时的溪底沼泽地淤积日高而成田。按此推测,原来的大德桥至少长250米以上,是仅次于安平桥、 洛阳桥的天下名桥,分享“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并不为过。
这座历尽沧桑的古桥,随着上游陈田、菱溪水库的修建和地形的变化,原桥身大部分先后废圮无存。但其象征古代先民勤劳智慧和富于创造性的艰苦创业精神,以及为方便福建南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将永远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热忱。其独特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文化史上将永远闪耀光芒。1979年惠安县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区成立后即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