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区甑皮岩遗址
地址:桂林市象山区凯丰路与万福路交汇处,甑皮岩路西侧 甑皮岩遗址属于中国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年代约距今9000多年~7500年。1973年起发掘。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发现多处烧坑和垃圾坑,有不少吃剩的螺蚌壳、兽骨和家猪残骨。洞内后部堆放着石料和石器半成品。出土工具有打制和磨制的石器,还有鱼镖、镞、锥等骨器及少量蚌刀。陶器以罐类最多,主要施绳纹。经鉴定,文化层中有食用、油料、饲料和药用四大类植物的孢粉,内有禾本科植物,表明可能已出现原始农业。 一甑皮岩遗址位于独山西南山脚,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 196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3年首次发掘,2001年再次发掘。在历次调查和发掘中共发现29座人类墓葬、1处石器加工点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数百件,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人类食后遗弃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骨骼113种。这些遗迹、遗物依出土地层和文化特征可划分为五期,由此可勾勒出公元前10000—5000年间桂林原始文化的发展轨迹。在第一期发现一件破碎的捏制夹粗砂陶容器,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原始的陶容器实物之一,年代在公元前10000-9000年。 在第二、三、四期出土的陶器大部分用泥片贴筑法制坯,露天堆烧法烧造,显示出公元前9000-6000年间桂林陶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第五期进一步出现用慢轮技术修坯的泥质陶器,纹饰除传统的绳纹、篮纹等编织纹外新出现式样繁多的刻划纹、戳印纹、捺压纹,如干栏纹、水波纹、曲折纹、网格文、弦纹、乳钉纹、篦点纹、附加堆纹等,器型富于变化,有罐、釜、盆、钵、圈足盘、豆、支脚等器类。第五期的磨光石斧、石锛、石矛、石刀、骨镖、骨镞、骨锥、骨针制作精良,蚌匙全国仅见。第五期文化代表了公元前6000-5000年间桂林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墓葬发现于第四、五期,墓坑形状均为不太规则的圆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其它地方少见的屈肢蹲葬(蹲踞葬),人骨架多数保存较好,一些头骨上有人工穿孔。研究表明,“甑皮岩人”属于南亚蒙古人种,并且具有非洲赤道人种的一些特征,是现代部分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祖先。 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陈列: 1978年建馆开放时,设有“甑皮岩遗址出土文物陈列”。1986年邓小平、王震参观该陈列。 2003年,为迎接“华南与东南亚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重新设计、制作“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陈列。 “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陈列展览面积约250平方米,分为序厅、神秘的甑皮岩、奇异的穴居氏族、蛮荒的精灵、崭新的天地等5个展区,展品均为甑皮岩遗址出土文物及相关图片。新的文物陈列集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以独特的手段、从独特的角度展示甑皮岩遗址发现和发掘过程、地层和文化分期,甑皮岩人的体质面貌、种属渊源、葬俗、服饰、生产方式、制陶技术、生活习俗、宗教意识、去向等内容。参观文物陈列,犹如穿越时空,返回到万年前的桂林,与“万年前的桂林人”亲密接触,欣赏他们的珍贵文物,理解他们的独特文化,体会他们的万年情怀。 图片:展览实景、主要展品。 景点位置:桂林市区 开放时间: 8:00~17:30(游程需1小时) 景点交通:乘12路公交车到甑皮岩路口站下车,再往里走5分钟即到 景点等级:尚未评定等级 参观票价:15元/人次。团体预定优惠。本市在校学生、老寿星、残疾人、军人凭证免票。节假日桂林市民凭证免票。 开放时间:上午9时至12时,下午2时半至5时。常年开放。(中午12时至2时半团体参观请预约)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位于桂林市象山区凯丰路与万福路交汇处,甑皮岩路西侧,交通便利。凯丰路为桂林黄金旅游通道“桂林—阳朔”二级公路之起点,“漓江一日游”往返车程必经之地。 乘公交车参观: 从桂林火车站(南站)乘12路公交车,在甑皮岩站下车,沿甑皮岩路西行150米左转,即达馆区大门。 自驾车参观: 线路1:自市区方向南行至凯丰路,在甑皮岩路口右转150米,或至万福路交汇处,右转(西转)150米; 线路2:自阳朔方向北行至凯丰路与万福路交汇处,左转(西转)150米,或过交汇处后至甑皮岩路路口左转150米。 线路3:自临桂方向沿万福路东行,至万福路与凯丰路交汇处左转后如线路2行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