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峰区榕湖
地址:桂林市秀峰区 简介 榕湖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中心,秀峰区、象山区接合处,阳桥的西侧,向西通桃花江,东接杉湖,因湖岩生长古榕树得名。榕湖常与杉湖一起合称榕杉湖。 榕湖东西向长860米,平均宽度110米,水面面积约9.46公顷。榕湖与杉湖相接的前段,波涛徐徐,与周围的绿色相映成趣,晚上灯光漫射在波涛上,随着波涛徐徐地游走,别有一番趣味。 榕湖音乐喷泉位于榕湖的中央,与周围的经管交相辉映。喷泉由主喷和四组水型构成: 主喷居中,沸腾时水柱凌空百米,堪称广西之最、桂林水景的标志与象征。四组水型有微机芯片控制随着音乐从水面跃出设定的高度。 周围景致 榕湖的湖心岛上有湖心亭;榕湖北岸有古南门和榕荫亭,古南门前即是大榕树和黄庭坚系舟处;榕湖北路西段有湖西庄;榕湖西南岸边有芙蓉亭;接合处有阳桥;榕湖东侧的小岛上有朝霞亭。 榕荫亭、“黄庭坚系舟处”记录了黄庭坚这位著名诗人800多年前南谪的行踪。 历史 榕湖,原名鉴湖。它是市区中心一个景色清新的公园。 榕湖,在明代以前,是古南城的扩城河。明洪武八年(公元一三七五年)南城向外扩展,于是原来通漓江的扩城河就逐渐变成了风光绮丽的城内湖。明代诗人邝露在他的《赤雅》里对两湖有这样的描写:“演漾各(一作若)数百亩,临水人家,粉墙朱榭,相错如乡,茂林缺处,隐见旌旗。” 但是解放前,榕湖已被糟蹋得不象样子,湖岩崩塌,道路失修,树木稀疏,建筑破败,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塘。解放后不断进行整修,扩建湖心洲,修砌堤岩,增置亭阁,铺设道路,栽植树木,湖周围新建了一些高大的建筑,使两湖面貌一新。 榕湖湖岩树木茂密,林荫夹道,桂树樟树,一派葱翠,掩映入湖,格外清幽。杉湖则较开敞,东濒漓江,南邻象山,湖光山色,分外妖娆。每当节日之夜,两湖的湖心洲、曲桥、亭阁和周围的高大建筑都装上了彩灯,万紫千红,交相辉映,游人群集,真是一派灯影花船的热闹景象。[1] 护城河变成了风景区,城墙也就没有了。但在榕湖的北岸还留有一座古城门,据说是宋代古城南门的遗迹。郭沫若同志为它题写了“古南门”的匾额。过去城门上长着一株榕树,树根沿城墙盘错而下,人们就把这古南门叫做榕树门,把城门上的楼叫做榕树楼。年代久了,城门上的榕树没有了。湖畔留下的一株大榕树,树身数围,树叶婆娑。炎暑秀节,树下沲人群集,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陶然欲醉。这颗古榕,年龄可能在千年以上。宋代诗人黄庭坚(字山谷,号涪翁),为当朝的章惇(dun敦)、蔡京所排斥,被贬宜州(今宜山),于崇宁二年(公元一一零三年)路经桂林,相传曾在这榕树下的湖边系缆停盘,后人建榕溪阁纪念他。宋代诗人刘克庄《榕溪阁》诗云: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蓬。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 榕溪阁早已湮没了,遗址当是现在的榕荫亭处。现丰的那析大榕树,就是当时的两榕之一。 与古南门并排不远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图书馆,一九五五年由王城迁来这里。该馆藏书丰富,环境清静,是个便于学习和研究的好地方。 图书馆西侧即榕湖饭店,它在林木掩映之中,安谧雅致。清代诗人李秉礼的湖西庄旧址就在这里。李秉礼对桂林山水多所题咏。他的弟弟李秉绶,善画兰竹,在叠彩山等处尚刻有他的作品。 经榕湖饭店,绕向南岸,至芙蓉亭。亭附近一带为清代中叶诗画家罗辰“芙蓉池馆”旧址,他许多桂林山水的诗、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离芙蓉亭沿湖岸东行,过市革委会门前,转弯不远,是清代词家半塘老人王鹏运旧居遗址。王鹏运是清末四大词人之一,著有《半墉定稿》等。 经王鹏运旧居遗址,沿湖东行,即至阳桥。阳桥,原系木桥,建于宋代,原名青带桥,又名通济桥。明代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知府焦仲才改以石砌,更名阳桥。阳桥是市区南北的交通要道,过去桥面狭窄,近年扩建加宽,增置汉白玉石的雕花栏杆和高耸的华灯,面貌为之一新。在桥上观看榕杉两湖,平静如镜;蓝天白云,红亭绿树,倒映入湖,分处好看。 杉湖北岸,原有近代学者马君武的故居。他很喜爱杉湖,作为了副对联塑在大门上:“种树如培佳北子,卜居恰好对湖山。”现在,这儿已是十二层高楼的漓江饭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