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县莲花镇朗山古民居
地址: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朗山村 朗山古民居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朗山村,距恭城县城约30公里, 是桂林市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平面布局规划最科学的古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朗山古民居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朗山村,距恭城县城约30公里, 是桂林市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平面布局规划最科学的古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考察组评价:“这个村寨是相当精美,极有特色的,既可感受到汉文化的明显影响,也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特殊创造。” 朗山村因背倚朗山而得名,村内有周、陈、赵、唐诸姓,以周姓为大,为瑶族世居村寨。现存古民居建于清光绪八年至九年(1882—1883年),为汉瑶特色古建筑群,原为周姓祖业。周姓祖籍河南上蔡,唐代时从湖南迁至此定居,繁衍生息,称南坪源瑶,村中至今保持瑶话、瑶俗。周氏宗祠留有“光宗要体金滕意,耀祖惟参太极图”的文字,相传其先祖为《爱莲说》作者、创造了太极图的周敦颐,这是朗山古民居虽处瑶族地区,其建筑和风俗却为汉族风格的根本原因。 朗山古民居择朗山东麓而建,依山势自东向西排列,坐北朝南,逐级上升,原有八座大院,现存六座,由此形成了一个南北长约250米,东西进深100米,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扇形建筑群,尤以木雕和壁画而出名。 在这六座古民居中,其中四座基本保存完好。宅院各户独门独院,相对独立,均为一色的清水砖墙、三进三开间带厢房或跑马楼的两层硬山式建筑。从远处看,院与院之间层层错落,进进逐高,浑然一体。 宅院现存墙面均系清水砖平整砌筑,质地坚硬,规格统一,勾缝匀滑,反映出当时较高的经济和工艺水平。山墙为台阶状马头墙,举折有致,比例恰当,构件花饰繁多,有些设计成不对称形,檐下还带有弧形翻卷的灰塑线脚。墙檐下和窗洞周围一律刷白灰色带,与青砖黑瓦搭配,简洁明快,素雅别致。墙基转角处砌有整块的花岗岩石料,上面雕刻着牡丹、菊花、蝙蝠等精美图饰。 内院墙面上部多开琉璃镂花窗,檐下并有双重多幅彩绘壁画,中间用突出线条间隔,上面一列顺着外挑的瓦檐上弯成弧形,便于人们仰目观看。每幅壁画上有福、禄、寿、喜诸多吉祥图饰、各色身着中原服饰的人物,构图精巧细腻,以及正楷、行书、篆体、隶书、魏碑等字体的题词题诗,周边还有精美花纹装饰,色泽绚丽,从而合成一组完整、美丽的檐廊壁画。 除了壁画和石雕外,朗山民居的木雕堪称一绝。穿斗式木构架外檐的木挑梁又称“挑手”,朗山民居在挑手上采用了浮雕灵兽挑手:雕刻着花鸟虫鱼纹饰的挑梁与屋檩之间的连接构件做成麒麟瑞兽,形体美观,保存完好,为广西罕见。门簪、封檐板和雀替上均制作出镂空或立体感强的丰富花饰图案,并绘有彩漆,精巧玲珑,百看不厌。 宅院门窗式样繁多,仅窗洞就有长方形、圆形、扇形、五角星形、上圆下方形、菱花形等,各具特色。有的门窗上方用砖砌成半圆,具欧式风格;有的窗洞除了设有披檐翘角外,还在檐下、窗边用灰塑、彩绘的手法制作出精美的壁画和花饰,内容为松、梅、喜鹊等,笔法细腻,美伦美奂。 宅院内的木质门窗格扇多镶通雕花屏,且雕花刀法娴熟,层次分明,或浮雕丹凤纹饰,或立雕顶狮衬鱼,或摹写田间劳作之后共享天伦之乐,或刻画百花争艳尽显丰姿。个别堂屋天花置有斗八藻井,上绘太极图,古朴大方。 朗山古民居对水源的利用堪称桂北民居中的典范。一道源自朗山半山腰的山泉水在建造宅第时被充分利用,泉水一径从厨房后檐下流过,每户西侧山墙墙根下开有豁口,让水沿山墙外流,从厨房与正堂的侧门出来的水用来洗菜、淘米,从正堂与门楼之间侧门出来的水用来洗衣。六座宅院虽然院墙相隔,通过侧门、巷道、山泉又相通连成一体,既可防火,又可联防御敌,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 朗山村寨中还有高耸的碉楼,寨头、寨尾均置有门楼,村边砌筑青石方料的寨墙,巷道多为石板路。村头有一座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惜字炉”,该炉为六角形三层塔式建筑。据说,朗山村历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将不满意的手稿焚于塔内,有着良好的惜字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