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中国古长城之父
2000年以来,在南召县11个乡镇发现有长城遗址,经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考查后,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楚长城,2005年南召县人民政府将其中重要的19处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寨遗址是楚长城的代表,位于县城西北板山坪镇华山村,面积近40平方公里,由周家寨、卢家寨、王家寨三座山峰构成核心区域,遗址保存较为完好,为楚长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
周家寨的石城墙包括外廓墙、内城墙(俗称二道圈)和4个瓮城的城垣三大部分,三大部分加起来总长度30余公里。外廓墙是这座石城的主体建筑,像一条巨蟒一样环绕着周围的6座山峰,逶迤连绵,颇为壮观。墙体一般底宽3米,高度4米,顶宽2.2米。
当代著名学者罗哲文在其所著《长城》一书中把楚长城西段分布线圈定在南召县西南部、西部、西北部、北部一带,周家寨正处在楚长城的分布线上。长城学家称,楚长城最初是由关城发展而成的,因而周家寨是楚长城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关城,是楚国抵御秦晋军事威胁的防御性小城,屯兵警哨之所。周家寨既有外廓墙,又有内城墙,还有互为犄角的瓮城和烽燧台,人们从中看出这是一座位置理想、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楚长城关城,她的单调、粗糙、坚实、古朴风貌为研究楚长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标本。
研究人员认为,这座长城之所以能完好保留至今,有其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从自然条件上看,它位居崇山,人迹罕至,加之石料为磨石,十分坚硬,不易风化;在社会条件方面,它位在军事要塞,在以后的战争年代为不同的军事集团后续利用,谁利用谁复修,因而能长期保留下来。 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此前论者将其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从现存遗址的实际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山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楚长城西线,大致自湖北竹山县起,向西北交于淅川县、邓州市相毗邻的杏山,入邓州市东北的穰县故城,再转向西北,逾湍河,经内乡县郦县故城,连西峡、内乡两县间的翼望山,复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入南召县;西内线循镇平、内乡两县交界北行到南召县板山坪镇周家寨(金斗关),再向北抵达南召县乔端镇野牛岭关。其北线,自南召县乔端镇沿崇峻的伏牛山脉迤逦向东,经马市坪、崔庄、留山、小店、云阳几个乡镇,入东北皇后乡之鲁阳关,东进鲁山县、叶县。其东线,东内线由鲁阳关南下,沿三鸦路经楚王行宫处和云阳关,至第一鸦所在的白花寨;东外线,自南召县东北部入鲁山县,转向东南,经叶县与方城二县交界的方城山(又称黄城山或黄石山),再向东南入泌阳县中部,又折西入唐河县境。楚长城的相对长度约为八百余公里。
通过二年多的调查,楚长城在南召县的分布情况已初步查清,大体上自东向西沿线的皇后、小店、云阳、留山、崔庄、马市坪、乔端、板山坪、白土岗、四棵树10个乡镇,在县境内绵延250多公里共有城寨148座,古道11条,连结城寨的重要关隘8处,一般口子门41处,著名山岭29座。共有云阳关、鲁阳关、分水岭关、野牛岭关和金斗关(即周家寨)五大关隘。云阳镇内的楚王行宫和野牛岭上的楚界碑,也是与楚长城密切相关的重要遗迹。
南召楚长城遗址极大部分为石城墙(干垒石),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也有少数土城墙,如乔端镇野牛岭上的土城墙,目前已成了一道痕迹。楚长城遗址以关城数量居多,但野牛岭、分水岭等处则是典型的边墙,这些边墙是关城的连结体,还发现不少类似连结关城和隘口的石墙体。县政府于2000年11月把以周家寨为代表的古城寨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认为,一、南召县以周家寨为主的石城山寨是楚长城肯定无疑,没有什么可再争论了。他们学院是专门搞军队防护工程建筑学研究的,几个老院长是搞地域工程研究的国家院士,是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专家。他们对南阳的楚长城早有论证。二、唐以前的地面建筑现存不多了,春秋时期的地面建筑只剩楚长城和齐长城,齐长城比楚长城晚,楚长城就是最早的长城。三、周家寨长城规模这么大,城墙这么规整,防御体系这么规范,是楚长城的标本,的确具有保护、研究和开发的价值。如果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应该是有把握的。四、周家寨长城不仅规模大,自然景观也很漂亮。如果开发,感兴趣的人会很多,它会成为世界性的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