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左权县龙窑寺

2014-12-18 00:00| 查看: 3781| |地址: 山西晋中左权县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左权县龙窑寺
左权县龙窑寺

  从县城出发,沿207国道南行11公里,按指示牌往东,钻时龙沟,不一会便到达龙泉乡境内的龙窑寺游览区。

龙窑寺游览区林海松涛,避暑胜地,药香扑鼻,鸟语花香。如此享受将您带入梦幻的世界。龙窑寺周围363.4公顷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89.3%,现已开发出自然与人文景观20多处,是龙泉国家森林公园主要风景区之一。钻进龙沟深处,一日游后大饱眼福,心满意足。

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象征和“图腾”,充满吉祥之意。千百年来,龙作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龙沟就是一个汇集和折射龙文化的地方。

龙沟蜿蜒曲伸,活象一条苍龙。更有趣的是,附近的厂矿和十多个村子的名字,也都带着这个龙字。沿着龙沟往里行不足1公里,就看到以龙泉命名的左权县冶金铸造有限公司。继续前行至一个三岔口处,眼前出现一个村庄,名叫后龙。后龙村东边还有前龙村、背上村(龙背)腰上村(龙腰),直至清漳河畔的沐池村,人称神龙沐浴的地方。从后龙村向右转过后龙桥,再行不多远,便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龙门──古牌坊大门,游客由此便进入龙窑寺游览区。这里是一个绿色的王国,似绿色的卧龙横空崛起,以其独特的景观领先太行,名震华夏。饱览景区风光,感觉不虚此行。人民日报记者段存章,曾三次到此观赏,感慨地说这里:山蕴紫气,洞隐仙气,水纳灵气,树含精气,地藏宝气,林跃生气。

下面,主要介绍龙窑寺游览区二十个景点。

一、四柱七楼古牌坊大门

这是游客看到的头一个景点。初看和外地游览区大门造型好象一样,仔细端详,明眼人就会看出其独特之处。其一,建筑气势恢宏,高遏云天。高11.5米,宽20米,在同类建筑中少见。其二,造型突出龙文化主题。古牌坊两边延伸出80米高低起伏的龙背围墙,象龙身;如果从古牌坊中间纵向切开,就象两个龙头张开大嘴相对,组成双龙对口图样,游人从龙口进入游览区内。加上古牌坊彩绘多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众多龙的图案点缀,形成构思新颖别致的龙门。

二、峭壁挂松

站在古牌坊大门下,向西南方向远眺,收入眼底的一处奇景,令人叹为观之。在万仞壁立的悬崖边,有一棵倒挂的青松,崖松面东,朝迎旭日,暮牵落霞,似黄山奇景,名曰峭壁挂松。以峭壁挂松为远背景,以古牌坊大门为近背景,游人留影甚佳。

三、三树神

沿着游览路线走不远,驻足向十龙溪对面的边缘坪地望去,有三棵并排着的树。中国是一棵古槐,苍劲茂盛,树冠笼罩尤如一把绿伞;两边各是一棵松树,劲秀挺拔,直刺云天。这三棵树的来历,很不寻常,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雍正《辽州志》载:史记周宣王二十九战于千亩林原,即此地也。”周宣王就是西周的第十一位皇帝姬静,千亩川就是千亩川。相传,周宣王御驾东征平乱,兵败千亩川,身负重伤,幸好被佛祖相救,并把他安置进十龙洞内,日夜饮用灵泉,因灵泉是从十龙洞流的圣水,水质特好,含有山涧的几十种中药材,使周宣王日渐好转,十分欢愉。一天,正直盛夏烈日当头,周宣王用槐树的枝叶编成凉帽,戴在头上,走出龙洞。两手各拿一根松树的枝杈,在对面的坪上练习武艺。练毕,两手将两根松枝同时插入地上,然后将凉帽丢在其中间,回洞休息。片刻,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突然下起了大雨。从此,丢在地上的凉帽长成一棵槐树,而插入地上的两根松枝则长成两棵松树,当地百姓感到十分神奇,就把这三棵松树叫成三树神。这个故事,在千亩川一带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三棵树,是后人在旧址栽上的。

四、龙母洞

位于十龙神祠西侧的百米绝壁上,绝壁纵向裂口形成横向延伸的溶洞,俗名龙母洞,洞内常年干燥,离地面积约20米。这个洞名的由来,引出一段美丽诱人的传说。古时候老龙王变作老者来太行山一带选美。一天,来到附近的草亭村前,见一姑娘正在河边洗衣。经打听那姑娘姓史,名叫龙凤。老龙王上前施礼,脱下龙袍让史姑娘给洗。姑娘美丽善良,乐于助人,又见站在面前是位长者,鹤发童颜,衣袂飘飘,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便欣然答应。洗着洗着,龙袍上的10个扣子掉了下来,她怕被水冲走,便含在嘴里。洗完,姑娘回头待晒时,忽见老者飘然升空,频频点头致谢。史姑娘突然受惊,将10个扣子一齐咽进肚里,数月后,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吓得她不知如何是好,急哩母亲干哭没泪,父亲觉得丢人败兴,一天夜里悄悄把她送到十龙洞里。母亲每天送饭一次。每逢母女见面,都要抱头痛哭一场。农历五月十二日中午时分,母亲又来送饭,看到黄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女儿脸上滚落下来,口里直喊疼死我啦。她娘上前看过,见被子轻轻蠕动,揭开一瞧,好不吓人,只见女儿身上盘着10条小蛇。女儿怕吓坏母亲,忙说:“孩儿千万听话,不要乱动,别吓坏姥姥。”转眼间,10条小蛇变成精明伶俐的龙娃娃。这时,忽然晴天响了一声惊雷,母子乘着一般浓浓的白气腾空而去,升天为神。龙神善解民意,照看着千亩川方园二十六个村庄的百姓,使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此,当地百姓将龙神供俸在十龙洞,即龙窑寺。把龙母生育十小龙的那个溶洞叫作龙母洞。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日定为十龙神庙会日。

五、十龙神祠

十龙神祠位于龙泉月牙塘东北侧。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永平年间天竺高僧选准了十龙洞,作为道场,弘扬佛法。南北朝时,将十龙神像移到龙母洞脚下,建成规模宏大的十龙神祠。同时把十龙洞改建成龙窑寺。

重建的十龙神祠,座落在原十龙神庙的旧址,于2003年6月20日动工,到2004年8月20日竣工。规模扩大,建筑增加,更加雄伟壮观。占地总面积4042.4平方米,三进院。从南往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戏台,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龙神庙会唱大戏。面积125平方米,卷棚歇山仿明砼木结构,面阔5间。三门殿,面积126.5平方米,砖砼结构,歇山仿唐建筑,面阔3间。内塑哼哈二将,忠于职守,保护龙神。十龙神祠,面积415.5平方米,重檐歇山仿唐建筑,面阔7间,内塑十龙神像十尊。后宫,面积124.3平方米,歇山仿唐建筑,面阔5间,内设龙文化展。让游客了解和品评当地龙文化的深刻内涵,欢迎县内和外地凡属龙的有识之士,来此登龙榜、上龙册、过生日、做寿日、办婚礼,真正享受一回龙的飞跃、龙的风采和龙凤呈祥之美感。碑廊,建在十龙神祠的两侧,各7间,占地面积118,3平方米,卷棚仿唐砖砼结构,内竖古碑。十龙神祠台阶两侧,竖石碑两块,高3.5米,宽0.8米,一古一今,回味无穷。二碑前还立着两根镂空浮雕盘龙柱,高8.5米,直径90公分。上刻有吉祥如意之类的蝇头小楷,图文并茂,寓意深含。游客到此,留影最佳。此外,建有东西厢房各25间,共面积759.4平方米,硬山仿明清砖砼结构。内有导游丛书、纪念品小店和地方风味小吃

十龙神祠在历代影响很大。唐朝香火旺盛至极,龙神曾被封为“通利候”。明洪武年间,曾赐“千亩灵泉之神”。清乾隆皇帝赐匾“十龙神祠”。传说,唐朝皇帝当年给龙神册封“通处候”时,还和龙神打过赌。自从十龙神祠建成后,当地百姓常来上香,每逢天旱,祈祷必应,喜降大雨。百姓万分感激,奔走相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越传越神,官民争相而至。到了唐朝传到了当朝皇上的耳朵里,皇上半信半疑,亲自召见龙神。说“朕听说你神通广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朕想和你在御花园打个赌。如果能将满园盛开的花打掉,而将叶子全留下,朕就给你册封个候。”龙神说:“那好,当下就和皇上验证。”皇上说:“不忙,在三日内办到就行”。龙神应道“就按皇上说的办。”皇上为打赢这个赌,便命人夜里偷将御花园内花骨朵全部用绸布包扎起来。转眼两日过去,到第三日上午,仍见天空万里无云,皇上窃喜。心说你龙神非输不可,不料,午时刚到,忽然狂风大作,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倾刻,一场雹雨从天而降。不到一袋烟功夫,只听一声炸雷,雨过天睛。这时,皇上到御花园一看,不由大吃一惊,绸布飞了满园,花和花骨朵全部被打落在地上,而叶片却完好无缺,皇上这才心服口服,册封龙神为“通利候”。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

六、龙泉月牙湖

龙泉月牙湖紧靠十龙神祠。原为水库,建于1968年,水域1.3万平方米,蓄水量4万方。由于地处石灰岩地带,下渗严重,水库难以存水,颇煞风景。2000年改建为龙泉月牙湖。通过对坝体加高加固,库底进行防渗处理,上游山坳内建防洪设施,又引入泉水,便成为一方碧塘,并配以环栏绿树、龙头喷泉、曲径凉榭、舟楫画舫、莲荷游鱼等园林小品,成不一处靓景。因塘内引入龙泉水,湛蓝的水面形似月牙故名龙泉月牙湖。

七、龙珠石

龙泉飞瀑下游约百米河床上,有一块巨石,状如半球,突出地面。石体上植被遍生,斑剥不平,人称龙珠石。游客从东边的路上望去,龙珠石与它靠近的北面绝壁基部的天然骨图案和龙溪河互衬,颇似龙骨。关于这块石头,民间也有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千亩川龙沟一带,夜间常有妖魔鬼怪出入,兴风作浪,残害生灵。龙母降生了十个龙子后,升天为神。龙神爱民如子,不仅降雨保苗,而且还降妖捉怪,保一方平安。为此,长途跋涉、水陆兼程、费尽口舌,才从东海老龙王那儿借来这块龙珠石,安放于此,为民镇邪。故龙珠石又名镇妖石。据说,龙珠石神威很大,能随时觉察到有没有妖魔作怪。一旦发觉,毫不手软,能像磁铁一般,紧紧吸住,让妖魔才步难行。如此厉害,吓昨妖魔闻风丧胆,再不敢来这一带欺负百姓。

八、龙泉飞瀑

龙泉飞瀑,古辽阳八景之一。据《永乐大曲·辽州志》载,因瀑布“如龙之吐,故曰龙泉。”“上中有二穴,泉自石出,清流不息,故名千亩原。遇有水旱,祈祷辄应,自唐加号曰:通利候,元赐号灵泉,称龙泉洞为灵泉洞。据说,千亩灵泉之神十分灵验,每逢天旱,常有七寡妇前来乞雨,烧香祈祷后,每人端一盆灵泉水,不回头,一直往前走,将其端回,供俸到当地龙王庙中,三日之内必降大雨。后来,方圆二十六个村的百姓,有时州官带队,到此气雨,心诚则灵。

龙泉飞瀑洞口直径约4米,瀑高约20米。瀑分两叠,上叠水流较急而细,下叠较缓而散,如百练垂空,晶莹夺目,夏为琼浆,冬为玉柱。若遇洪水,更见龙口喷潮,吞云吐雾,飞流似决堤之水,从半天直泻而下,水落地摇,声震十里,长年不息。其最大量为0.7m3/秒,平常为0.3m3/秒左右,最旱时也不少于0.1m3/秒。真乃一大奇观,实属罕见。

龙泉飞瀑有自己独到的魅力之处。与众不同的地方,显而易见,既不是崖巅作浪,也不是平地涌流,而从半崖巨大的天然溶洞中飞流倾泻,如龙口吐水,翻波滚浪,粗若玉柱,细似珠帘,络绎飘溅,如蒙蒙细雨,凉爽宜人。形成别具一格的“洞天河”景观,世上罕见,倾倒八方游客。

龙泉飞瀑,也是探险家探奇历险的地方。清代曾有记载:“有人进泉洞探险,初极狭,数十步,逐渐开阔,水势嗡嗡,水声潺潺,河流颠荡于沟壑之间,洞壁上下石笋钟乳诡谲琳琅,再深入更觉宽敞,畅行半里许,但见昏雾迷漫,凝霾蒸腾,顿感空气窒息,阴森恐怖,莫敢究其底。”堪为充满神秘的泉洞。

龙泉水,清澈碧透,民间有沥百草花木之雨水汇成泉水一说,喝一口,润肺清胆,让人情悦神爽.品啧之余,一股药香悠悠泛在心底。1927年至1942年,美国友人切斯·费洛里先生在此消夏避署15年,因长饮此水,从未生病,故尊其为圣水。而今飞瀑前筑起一方龙池,碧水盈盈,波光倒映。凉亭翼然水上,步桩伸入水中。在这里止步小憩,观飞瀑,赏碧水,听泉鸣,别有一番趣味。尤其是盛夏,即使是伏天,坐在凉亭,虽与飞瀑有很大一段距离,也能感觉到直挂而下的悬瀑,冷森森,凉飕飕,寒气逼人。或许刚才带是大汗淋淋,只用片刻,便浑身凉爽,好不痛快。

龙泉飞瀑为历代文人骚吟咏。清代徐三俊写诗称道:

瀑布悬崖白练飞,泉声谷谷影晖晖。

诚求可作苍生雨,涤尽年来旱魃威。

九、龙潭

紧依龙泉飞瀑东南侧,有个叫龙潭的景点。潭的周围峭壁环锁,且近地岩基向内凹陷,涧穷路尽。翘首仰视,环锁的峭壁嵯峨,高耸万仞。峭壁顶周围灌木丛生,劲发怒长,从三面拱围面,势欲曛绝天空,使人顿生人在井底之感,幽深且静。

由于受季节性瀑布和山洪的长期冲击,下方自然形成一个水潭。再下一个台阶,又有一深潭。此处有个青石岩,皮呈龙鳞状,全蜿蜒水中,酷似卧龙,龙尾外露,龙腹潜入水中,龙背半裸贴崖而过,一直伸向龙泉飞潭半崖的灵泉洞,洞口似龙嘴,吐珠泻玉。虽属天然石,却形象逼真,游人可一睹卧龙的风采。

十、玉皇立顶

站在密林峡谷的附近,举目向西南侧远眺,便会看到灵泉洞顶上部壁立奇峻,酷似头顶皇冠的玉帝肖像,神采飘逸,超凡脱俗,名玉皇峰。关于玉皇峰,也有一则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灵泉洞顶上部没有现在这么高。那时灵泉洞的瀑布不是长流水,而是时断时流,当地百姓经常闹水荒。十龙神深解民情,便到天宫请示玉皇大帝解困。玉帝怜苍生之苦,于是特命天工巧匠雕刻了一尊自己的巨型石像,派出天神协助龙神将其安置在灵泉洞顶。此后,受玉皇大帝石像的灵光保佑,灵泉洞瀑布才得以长流不息,养育着一方百姓。且每逢天旱,人们便在灵泉洞前祈祷,可降甘霖。后来,天长日久,玉皇大帝的石像便和灵泉洞周围的其它部分的岩壁凝固为一体,山体随之增高一截,化作现在这座山峰。于是,人们称这一石峰为玉皇峰,称其形成的景观,叫玉皇立顶。

十一、密林峡谷

密林峡谷是突出体现自然山林主题的一道翠色掩映的风景线,是蜿蜒龙沟深处的一条绿龙,得造化独厚。进入密林峡谷,便如同进入天然“氧吧”,据测谷中氧负离子极高,对人身体极益。这里不仅两山夹峙,壁立参天,中通一线,磨肩擦腹;且林举荫棚,杂木缤纷,遮天蔽日,沿曲径穿行峡谷,见两侧岩壁峥嵘,中间巨石琳琅,或嶙峋,或平辅,或凹陷,突绵跌岩,如繁星点点,如蝗蚁密布,皆属造型石。以石赋形,依形生景,形神毕现,维妙维肖。更见林跃生气,五角枫、黄栌、白桦、油松、栎类等等,观赏树种相间分布,奇特的造型树木不时扑入眼帘。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和国家一级保护珍禽褐马鸡、二类贵鸟、角雉以及野猪、野鸡、艾叶豹、草兔等飞禽走兽,时隐时现。这里,含日月光华,蕴山川精气,吐玉露银霜,溢翠流碧,清静幽雅,清纯凉爽。春游,如入仙境,飘飘然,心醉神迷。密林峡谷,不仅是赏景览奇的妙境,也是避署消夏的胜地。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友人切斯特·费洛里先生的父亲在辽州传教,白天到龙窑寺朝拜佛祖,晚间在密林峡谷中的棋盘石处,搭起牛皮帐蓬睡觉。日日享受沟中乐,天天饮用灵泉水。如此消夏避署长达15年之久,深得其妙。切斯特·费洛里先生就诞生在这里,他热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曾留下不少珍贵的照片,故三次重游,称这里是消夏避署的人间天堂,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密林峡谷的主要景点有18个,分别介绍如下:

象山 站在密林峡谷自然门前,向对面远眺,天下溶洞第一寺的龙窑寺一带山脉,山头犹如象头象鼻延伸到龙泉飞瀑,洞口犹如象眼,深藏洞内的寺庙犹如象脑,一派佛国景角,所以称为象山。东汉永平年间,天竺高僧来到此地,只见山状如象,云锁龙洞,雾绕幽谷,松林茂密,泉水奏鸣,一派梵天佛地的气象,便选定这里为道场,弘扬佛法。南北朝时,十龙洞改建成龙窑寺,规模宏大,十龙神庙也在山谷间建起。从此,这里的佛事活动日渐兴盛。

密林峡谷自然门 该门按山字造型,突出了自然山林的风格,山字中间的“1”纵画,经刀削,顶尖锐,两侧壁立,中间垂凹成一条纵线,寓意峡谷狭窄至极;而山字中的各纵画,两端平,随势就坡,中间突起,寓意山林,生机盎然。大门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因此门壁与龙沟的岩壁色调一致,形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龟石 步入自然门,沿曲径爬上一开阔缓坡处,侧目俯视脚下的沟谷,只见一块巨石突兀沟底,形似乌龟,背盘椭圆,表面鼓凸,龟头朝东,前足伸前,好像正从谷口往里爬行。龟石的由来,有一段美好的传说。3000年前,西周宣王御驾东征,一日兵败千亩川,身负重伤,被一只千年鳄鱼精追赶。鳄鱼精施妖术,聚来洪水恶浪,要将周宣王活活淹死。这时,巡天值日神正好途经发觉,立即禀报玉帝。玉帝掐指一算,西周江山气数未到尽头,于是急忙派万年龟下凡救驾。随后又命已封神的赵公明三姐妹,即碧、云霄、琼霄,前去相助。龟神来到峡谷,速将周宣王驮进十龙洞内。由玉帝派出的青蛙神站岗放哨,负责安全报案。龟神在赵家三姐妹密切配合下,使出浑身解数,经过几十个回合搏斗,鳄鱼精遍体伤痕,终于败下阵来,垂头丧气地向峡谷深处逃窜,不一会便气绝身亡,化作一块鳄全石,留在峡谷。赵家三姐妹完成使命,腾空而去。青蛙神和龟神的真身上天向玉帝汇报,两具躯壳化为青蛙石和龟石,一个留在龙泉山,一个留在峡谷。

青蛙石 站在棋盘附近,远眺对面的龙泉山,便会看到在三仙洞上方几十米陡坡处,有一突出巨石,石顶直指山洞,酷似卧蛙,有眼有嘴有舌,活灵活现。这个青蛙石,传说是3000年前为周宣王报警的那只青蛙神的躯壳化的。观此景,选在盛夏烈日下为妙。那时,青蛙石四周晴岚缭绕,浑身冒汗,热气腾腾,干渴难忍,架势就要跳下山洞找水解渴,所以俗称跳涧蛙。

棋盘石 离开龟石,沿曲径继续往前行,眼前出现一开阔处,纵横排列成行,石缝间杂草滋生,所拼成的图案极像棋盘,故名棋盘石。说到棋盘石的由来,民间传说如此:3000年前,周宣王与敌方首领千年鳄鱼精曾在此较量过。开战前,鳄鱼精想试一下周宣王的胆量,战前单身到密林峡谷中和它赛棋。连下三局,若能赢了它,它甘愿不战而退。大兵压境,周宣王独闯到此,毫不示弱。双方一口气连下三局,下一局换一个地方,都在平整的大石上,由他们用长剑在大石上划出棋盘开杀。结果,三局完了不分胜负,于是才有了双方后来的恶战。不知过了多少年,双方赛棋的三处巨石,形成了三个棋盘石,最大的一块有720多平方米。

千层岩 离棋盘石不远,峡谷两侧地基岩石有一截陡然收缩,变成一石林槽状,槽深1.5米左右。岩壁横生,无数层等距离分隔后,又依次垛叠在一起,每层极薄,色泽绀青,俗称千层岩。传说十龙神曾在此处歇过,龙神每脱一层皮,就化作一层岩板,脱的皮多了,化作的岩板也就多了,这样层层叠叠,天长日久,汇集成千层岩。因此,也叫龙鳞千层岩。

二龙探水 是两棵土檀树形成的景观。在距谷底丈把高的右侧岩壁上,并立长着两棵檀树。树根裸露,弯躯曲冠,欲向左侧的谷底匍匐,其架势酷似两条绿龙探水,故名二龙探水。传说,当年十龙神庙中的老九和老十,顽皮好耍,一天,又相跟着偷偷到此处向下戏水,正在忘情玩耍,忽听母亲召唤,二位急忙腾空而去。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就在二位小龙神卧着向向下探水的地方,慢慢地长出并立的两棵檀树。神话传说如此生动,真让游客回味无穷。

五龙腾游 五棵土檀树造型而成的景观。相传3000年前,十龙神刚出生不久,前五位龙子常相跟着到此玩耍,十分留恋这儿。后来升天成神,仍念念不忘这个地方。大概是龙神显灵,在山谷右侧的岩壁高处,长生五棵檀树,挺干扬冠,相亲相近。貌似龙型,势欲凌空,故名五龙腾游。

月牙桥 曲径在此迂回,峡谷变的豁然开阔。一座单孔桥横跨南北,青石砌成,少有凿琢,小巧玲珑,形似月牙桥,循峡谷蛇形而上,忽见山根的右侧,伸出一块一人高的石壁,紧临其后有一石柱,呈东西方向卧,朝东的一端横截面被山体掩埋,朝西的一端露外一截,直径3米左右,拿石块击其园心,咚咚有声,好像中间是空的,真乃一面天鼓。传说3000年前,周宣王兵败千亩川,十龙庙护驾回洞,休养生息。一夜,他梦见龙神于他指点,说别发愁,我已禀报玉皇大帝,玉帝胸有成竹,妥善安排。梦到此处,天色已亮,周宣王急忙动身来到密林峡谷。一看,和从前截然两样。此地已布成一个大军营,有点将台、天书、石鼓、石盆、石井等等。周宣王好不高兴。对天高呼:“天助我也!”

点将台 在距天鼓十几米处,右侧有一被山杨树拥簇的倒称砣形磐石,高余丈,顶部平阔,下部入地,看去平稳厚重,宠刚坚劲有力,能托万斤之势。当年周宣王兵败千亩川,玉帝派特使与天兵,在此为他布兵陈列。其中就有这个点将台,俗称点将石。

一线天 穿过点将台旁侧一段尺余宽狭缝间石阶,继续盘旋而上,沟谷愈见狭窄,岩壁愈显险峻。抬头仰望,绝壁高举葱笼树木,从南北两面一齐挤压过来,并立欲合,形成狭缝,通称一线天。这里的一线天,和黄崖洞瓮圪廊的一线天相比,虽没有其峭壁森严,却多了碧树的缀合,故显得别具一格。

天书 一线天地段的岩脚,年久形成一起伏的石槽,槽底经风吹雨淋,冲刷的格外洁净。在它的上面可见特殊图案:勾勾划划,圈圈点点,密密麻麻,雨后看的更清楚,如同用毛笔蘸着淡黄乳白颜料书写而成。传说,这是玉帝当年派天兵写给周宣王的天书,内容全是兵法介绍,所以又叫兵书。周宣王正在危难之中,喜得此书,用兵如神,打起仗来,节节胜利。

摩腹擦脊处 此处被两山夹峙成“V”型。曲径贴着西北侧悬崖延伸。忽然,岩崖突地向南凸伸 。忽然,岩崖突地向南凸伸出一截。且形成向内凹陷的岩檐,如半张开的鸭嘴,曲径从鸭嘴角急折而过。游客想过此处 ,需拱身曲肢,近于葡萄爬行,随着身体挪动,腹背同时被崖岩抚摩。故名摩腹擦脊处。此处危险,设有铁索。传说这里是当年玉帝派天兵专为周宣王修筑的唯一一条通途。您说周宣王命大呀不大?

石旋天井 经摩肩擦脊处拾级而上,很快看到峡谷中的季节性河床面突地抬高,形成落差两丈许的崖台,崖台上部的岩石与曲径连通。崖台下是插入山体中的。岩石上有一巨大的瓮状深坑。周壁平滑,象钻机磨旋而成。传说这是当年玉帝命天兵为周宣王凿打的石井,故名石旋天井。

天砌石廊口离石旋天井十几米处,两山夹峙而成的岩脚。形成一个巨大的疆沟。疆沟深丈许,长约4丈。两侧岩脚与地面垂直。看上去宛若无数块凿琢过的条石砌成,条石间泥浆与现在的水泥砂相似,引为一奇。条石间规则砌合,壁垒森严,浑然一体,十分坚固,传说是当年天兵为周宣王修筑的防御工事,故名天砌长廊。

五天盆 攀上峡谷正中一截陡峭的铁索道,随之会看到:沟谷地岩层地表有一向下凹陷的深坑,坑如盆状。四周光滑,如打磨一般,俗称石盆。如此景观紧接着共五处,故通称五石盆。传说五石盆是当年玉帝命天兵为周宣王修筑的灶盆,为军队做饭所用,故又叫五天盆。

鳄鱼石 快步入峡谷尽头处,有一形状极像鳄鱼巨石,石体长着暗绿色苔藓,俗称鳄鱼石。体长约5米,厚度近2米,头朝西,尾朝东,嘴唇微张,双眼闭身体倾斜,看似奄奄一息,作垂死挣扎状。相传,这块鳄鱼石,就是当年万年龟杀死的那只千年鳄鱼精化成的。

十二、寒背松涛

离开鳄鱼石,蛇形而上,步出峡谷,沿曲径迂回而行,身旁出现崖峰。崖峰顶端面倾斜而狭小,形似长茅,巨岩竖裂,四周悬挂山榆、栎树、疆子木等树林,下临万丈峭壑,险象环生,令人目眩。游客到此,站在崖头凭栏远眺,顿觉紫气东来,飘飘然,如入天界。四周环顾,寒背松涛尽收眼底。春夏之季,寒背层峦叠翠,棵棵苍松若登梯列队而上。深秋时节,放眼望去,层林尽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冬雪之日,雪压青松,坚劲挺拔。游客触景,如逢高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十三、黄山景点

赏罢寒背松涛,下沟爬坡,拐弯来到龙窑寺南侧的两根水泥电杆并立附近,人站在这里,可观赏到崖峰突错、苍松工挺的黄山景观。尤其是早晨浓雾欲散或雨停雾开之时,站在此处,向东南俯瞰,连接龙泉洞的卧龙潭崖顶周围,山峰如在脚下匐伏,浓雾时聚时散,松崖忽隐忽现,时出为碧屿,时没为云海,飘飘缈缈不定形踪。在区区二、三百米范围内出现这一奇观,犹如造化神工从黄山移来的微缩仙景。

十四、龙柱擎天

这个景点位于龙沟西坡通向龙窑寺的小路旁,有一数十米高的石柱陡壁而立,俗称石龙柱。在石龙柱的路侧,一棵油松挺拔雄伟,从石龙柱半腰伸出,树冠越过石龙柱顶,显得龙柱突耸,摩天插云,势欲飞动,故称龙柱擎天。谁想看到这一奇观,请站在接近龙窑寺曲经上方的一陡崖前,从这里向南侧眺望,保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选错位置,等于白来,后悔晨及。

十五、悬崖盆景

龙窑寺旁紧依龙柱擎天的悬崖上,悬崖底部向内凹,崖头外探,石壁倒悬而松散干裂,多株油松依壁空挂。虽身姿眇眇,但树令大都在数十年以至百年。看上去酷似人工盆景,苍翠典雅,生机盎然,故称悬崖盆景。观此景,使人自然联想到绝处逢生,惊赞油松不畏恶劣环境的品格,惊赞油松为净化一方空气,吞岩尘、吸瘴气、饮雾埃,表现出大义凛然、宠辱不惊、笑对危崖的乐观旷达情怀。

十六、金砖出土

1999年7月12日上午,在紧挨地君庙下方,出土金砖一块,是由民工修通往龙窑寺山路时意外发现的。那天下午,耿绪明从家中来到工地,民工们正在清理渣水和浆砌君庙下的护墙。临近中午,民工桂治晋、桂治伟二人清渣时,在碎石尘土中突然发现一块灰色四方异物,随手捡起,手感沉重,便悄悄装进兜里。回家后,用纸擦去灰尘,此物金黄灼目,怀疑非铜及金。仔细一看,正面铸有戴礼帽一外国人头像,背面铸有“大清金库,光绪五年”字样,四侧对称铸有两龙两凤,栩栩如生。用尺量距,各为一寸;用称称重,恰好一斤。意外获宝,欣喜若狂,藏了起来,待机出售。然而,时过半月,三人同感心烦意乱,头晕目弦。于是,同年8月23日上午,三人经与包工头苗维明商议,决定上交。当天下午,便将出土的金砖,专车送到县府。马彦平县长对他们的义举大加赞赏,并给予物质奖励,公园勒石留名。

从出土金砖位置看,这块金砖是在清未修缮龙窑寺出渣时,一同将其颁倒于此的。此说对否?有待考证。在3000年来供俸佛祖的龙窑寺,在太平盛世的年代,居然有块埋藏很久的金砖出土,真乃佛门喜事,可贺可庆。

十七、地君庙

地君庙建在通往龙窑寺石径护坡上方。坐西朝东,通体砖砌,高2米余。背贴一棵百余年的五角枫。该庙建于周翰。曾多次重修,今天看到的小庵为清代重建。地君庙内供奉的土地神,传说是掌管山川郊社的神灵。这里的土地恪守天职,捍护佛祖,善待苍生,协助龙神降妖除害,深孚众望,故当地百姓特建地君庙,以谢恩功。

十八、龙窑寺

离开悬崖盆景,沿山路攀登,便来到由70套草白玉栏杆护围的5米宽108级石级前。这108级石阶是通往龙窑寺的必经之路。站在石阶前向上仰望,一座上书“云洞胜景”的古牌楼,从头到顶前方伸入云天。古牌楼显得格外醒目,气势宏大。高度为9米,表示已上升到九天。九天之上的古牌楼,把通往龙窑寺的108级石阶,分为上下两段。游客先登下段,共65级石阶,意寓佛界“六根清净,五内空明”。通过古牌楼,再登上段,共43级石阶,4、3表示“施、善”,意寓佛界好施乐善。上下两段合成108级石阶,表示佛家信奉的108层天。而70套草白玉栏中的“7”表示“起”之意,意寓儒家追求仕途,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高升而“起”。至于石阶宽5米中的“5”则象征“无”,意寓道家信奉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当游客登完108级石阶,龙窑寺便很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山门前为阳台,阳台南北两侧分别竖立着森林公园初创纪念牌和改建龙窑寺记事牌。山门壁是城堡似的高大红墙,红墙之上是外露的蟒龙头似的洞──眼。红墙壁上镶嵌四个左右对称的两真两假的圆形窗口,由窗棂并成的四个篆体字“梵天佛地”告诉您,一踏入红墙上的拱形山门,便到了另一个境地国华第一溶洞古刹龙窑寺。

龙窑寺,原名十龙洞,又名雷音寺。洞高45米,宽52米,深38米。为天然大溶洞,原是供俸十龙神一家的龙屋。始建于周朝,距今3000多年。该寺与洞下的龙泉飞瀑、十龙神祠合称千亩灵泉,为辽阳八景之一。相传,武成王黄飞虎被封神后在此养尊。东汉永平年间,天竺高僧从洛阳白马寺动身,云游太行,选此地弘扬佛法。到南北朝时,将十龙洞改建为龙窑寺,把十龙神移入十龙神祠。唐代,这里佛事活动极盛,方园二十六个村庄的百姓,逢年过节都要来此拜佛,香火十分旺盛。后于清代乾隆十六年五月和清代道光九年七月,该寺曾两次重修,土改前又进行过修缮。文革时该寺院建筑被毁。直到1999年4月,改建后的龙窑寺,才又展现在人们的面前。1927年至1942年,美国友人切斯特·费洛里先生的父亲,在龙沟消夏避署15年,经常到龙窑寺朝拜佛祖。80年代,友人曾先后三次回访故地,留下大量珍贵的龙窑寺照片。照片真实反映了当年龙窑寺的风貌。洞前是一片松石掩映的陡坡,曲径幽通,崎岖盘旋,石门常闭,类似城堡。进入洞内,高大旷阔。洞内为5进院,有正殿3间、东西禅房、厨库房各3间,常住僧人,主持管理。土改前寺毁僧去,但香火不断,不少人慕名前来拜佛赏景。为保护文物,弘扬佛法,开发旅游,富民一方,投资135万元,对龙窑寺进行改建。从1994年5月动工,到1999年4月峻工,历时5年,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2600平方米。建筑物除保留中院毗连的窑洞外,其余均为新增。整体建筑设计与施工,都严格按清代分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标准进行。从阳台起,依次为上山门、木照壁、大雄宝殿、子孙殿、菩萨殿、天王殿、药师殿、地藏殿、南北垂花门、元宗殿、僧窑、接水台、佛塔、钟鼓楼、圣仙桥、龙照壁、三官殿、廊房、三清殿、文圣,形成自然溶洞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改建后的龙窑寺为6进院、12座殿堂、72尊泥塑像、3座僧窑、1座9层白塔、1座钟鼓楼。这些宏伟建筑,展示了溶洞古刹奇特新姿、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纵观此寺,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溶洞古刹,填补了我国没有溶洞寺院建筑的空白。二是建筑精美绝伦。洞内有院院,院内有院,院中有殿,殿旁有窑,窑上有房。局严谨,结构巧妙,勾心斗角,幽雅清静。雕梁画栋,青砖黑瓦,别具一格。三是洞顶天生摩崖石刻,上书中“楚天佛地”。春日清晨,曙光初照,选对角度,瞬息可见,实为天下奇观,可与泰山观日出比美。四是钟鼓楼合二而一,一楼多用,从这里可观赏到寒背松涛和日出。因此,被誉为中华溶洞第一寺。

古《辽州志》载:清乾隆皇赐匾“十龙神祠”以后,历代皇上登基,都要以各种方式朝拜龙窑寺和祭祀十龙神,或御驾亲至,或派要员参拜,每次到来都要留下大量金银财宝,资以寺院修缮,表皇家功德,保江山永固。史料记载:清代知州陈九升,上任第二天便到龙窑寺朝拜,巨额资助,陈知州在辽三年,为官清谦,勤于理政,经济得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不久升任武昌知府。在修建龙窑寺的头几年,民工们曾一度时期夜宿寺内。他们发现,近日内如有大官来寺视察或做功德,前一天晚上已时到次日五更,寺内即有人群走动和议论之声,同时伴有击鼓敲钟之音。据说呀,游客到此,只要心诚,想治病病就除,想发财就发财,想升学就升学,想当官就当官。

下面,向游客详细介绍6进院、12座殿堂和72尊塑像

这儿是下院,下院是全寺主院。有座殿堂,即大雄宝殿、天王殿、子孙殿和菩萨殿。4座殿堂金碧辉煌,交相辉映。其中菩萨殿和子孙殿呈对称的建筑格局。菩萨殿为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面积34平方米。殿内供俸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善才龙女。塑像面目慈祥,神态端庄,体现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济世造福的意念。三位菩萨分别坐骑青狮、白象、朝天吼,形象逼真,大小适中。

子孙殿,坐北朝南,为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面积34平方米。殿内供奉着被民间尊为菩萨的送子观音、眼光菩萨、痘疹菩萨及侍男侍女。塑像面目温和,端庄慈祥,淳朴善良,亲切可敬,体态丰满,洒脱自如。体现了除祛疾、挥撒幸福、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意念。

天王殿座落的地方,原为此寺门前的松坡。为配合大雄宝殿形成完整的四合院,故按佛教规制和布局要求,新增建此殿。该殿为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8.5平方米。殿内供奉弥勒佛,笑口常开,满腹经伦,乐意扬善,惹人喜欢。两侧站着四大天王,好不威风。南方增长天王,手执青风剑,雄姿英发;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瑟琶,眉清目秀,慈善温和;西方广目天王,手执雨伞,泰然自若;北方多闻天王,手缠蟒龙,气贯长虹。四大天王职责明确,各护一方,俗称四大金刚。

出天王殿,步入对面的殿堂,即是大雄宝殿。为仿清代重檐歇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五间,通高10.67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雄伟壮观,为该寺主殿。上层为藏经阁,内存改建音寺有关资料,供后人考证。下层供俸佛祖法身(昆卢遮那佛)、极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三化身佛及十八罗汉塑像。塑像以山西平遥双林寺为版本,重新雕塑而成。慈眉善眼,端庄凝重,形态自如,自身生辉,法力无边。十八罗汉是释迦牟尼的护法弟子,属于修行得道的僧侣。个姓显明,形态各异,体现了佛法无边、普度众生、降福人间的意念。

南院是座袖珍小院,院内仅有一座宗殿。为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建筑面积9平方米。殿内供俸唐代本寺主持无宗大和尚塑像。无宗为得道圣僧,功得园满,成佛后的舍利子,安放于本寺此侧山凹处的舍利塔内,为世人敬仰。步无宗殿前的石阶北上,仅走几步便到药师佛殿、为敞棚式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殿内供俸药师佛塑像。具名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名大医王佛。《约师经》说:此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病苦,消灾延寿。

与药师店对称的是地藏菩萨殿。坐西朝东,殿内供奉地藏菩萨,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中院呈西宽东锐的三角形状。院内仅有一座僧窑,坐西朝东,砖石砌成。窑前的院中,有一汉白玉莲花接水台,用来接收伏天从洞顶滴落的悬泉。泉水一分钟滴一滴,时间不长不短,落位不偏不倚,正好滴在莲花台园面中心。滴如珍珠,晶莹剔透,纯净甘绵,称其为圣滴泉。传说,喝一滴可医百病。游客不仿一试。

廊房为单檐回转顶建筑,四柱本结构。游客站北此向东北仰望了,溶洞半腰平台处有一白色佛塔,共九层,玲珑恬雅,层次分明,将该寺映衬的不同凡响。

廊房西紧挨洞壁处是新建的三官殿。为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建筑面积9平方米,殿内供俸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因其有造世之功,故为万世群师,被封为三官大帝。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与人祸福荣辱密切相关。因此,来者必拜。

上院以道教为主,儒教为辅。泥塑像以芮城县永乐宫为标准塑造。院内有三清殿、老君殿、文圣殿。

三清殿为上院主殿,原为龙王殿。重建后,为单檐歇山顶建筑,砖林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建筑面积33.5平方米。殿内供俸道教所尊崇的神之鼻祖玉清无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与侍臣塑像。塑工艺精致,有形有神,栩栩如生。再配以神龛,更显庄重神圣,至高无上。道书上说此神居天外仙境,称三清境、庇佑苍生、富足太平的意念。

老君殿又称八仙阁。为硬三顶建筑,面阔三间,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9.7平方米,与文殊殿对称。殿内供俸道家的太上老君与八仙塑像。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尊奉春时代的老子为开山祖师称为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经》成了道家的经典。传说煤是老君种的,因此,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五和腊月十八,煤矿都要请音乐团吹打唱戏,将披红的全猪供品予以祭祀,祈求逢凶化吉,安康长寿。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他们都是神仙中的散仙,“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重建的文圣殿,为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建筑面积19.2平方米。春秋时代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塑像,立在殿内中央。孔子有3000弟子是,其中极有心学造诣者,社被推崇为72贤。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孔子塑像两旁,是其得意弟子子贡和颜回的塑像。靠山墙左右,分别为建筑工匠祖师鲁班、正一龙虎玄坛真君___财神及其徒儿与财童塑像。殿堂内所供俸塑像,形态各异,神情逼真。

钟鼓楼,是游客观赏洞内的最后一景。因洞口南侧无法建筑,只好钟鼓二楼合一。万元寺钟为铁铜合铸,直经99公分,高1.15米,重400公斤。钟上刻有九条龙,栩栩如生,声韵优美,浑厚有力。敲击鼓面,雄建沉浑,如雷贯耳。

十九、舍利塔

舍利塔在龙窑寺北侧山凹,始建于唐代,于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全砖实心。基座为八角形,塔身四面刻有访本垂莲柱和斗拱,塔刹为八角攒尖顶。塔内珍存着龙窑寺唐代圣僧无宗和尚的舍利子。刻塔是全县唯一的一座舍利塔。塔前砌有地下砖墓,可惜被人盗窃一空。

该塔前还立有一块清代石碑,碑上文字依稀可辩。此处面对寒背松涛,山脚下萦系龙泉月牙塘碧水,朝拥旭日,暮枕泉声,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舍利塔和石碑的奇存,是考证与研究龙窑寺的有力见证之一。

二十、三仙洞

离舍利塔,沿曲径龙泉山脚下走千余米,展现在游客面前的首先是两棵造型树。一为孔雀松,状如孔雀开屏,美丽迷人;二为迎客松,树冠劲挺,如臂伸展,拥抱八方宾朋,在这两棵造型树的迎接下,再走一小段支出的小径,便到三仙洞。

三仙洞座落在跳涧蛙下方,紧依十龙溪畔的龙泉山脚下,为三个毗邻的天然溶洞。三洞处在不同的等高线上,从南到北,洞内依次供俸着赵公明三姐妹,即碧霄、云霄和琼霄泥塑像。三仙洞属于道教范畴的“娘娘洞”,娘娘是我国人民心目中的风俗神。三位娘娘,神像脸庞俏丽、眉目大方、顶戴金风、口噙珠滴,旁以金钿花朵为饰,身穿大绣衣,外加霞帔、长裙、褙子、酷似明代皇后之服饰。据《封神演义》说,三姐妹都被封神,各司天职,认真负责。碧霄掌管男女性别,云霄执理追名像貌美丑,琼霄洞察人章真假与祸福。传说3000年前周宣王兵败千亩川,三姐妹尊玉皇大帝之命,藏身于三洞协助万年龟神打败敌方首领千锷鱼精。将周宣王救驾到十龙洞,从此三个溶洞便称为三仙洞。当地百姓告诉我们:赵家三姐妹神通广大,人品极好,十分灵验,有求必应。每年农历五月十二的十龙神庙会,这里香客如云,络绎不绝。游客如有什么心思,不仿一试。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左权县龙窑寺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30695-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