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湘山寺
地址:桂林市全州县县城内西隅湘山之麓 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内西隅湘山之麓,素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楚南第一名刹”之雅称,系公元756年唐代高僧无量寿佛创建。宋朝四位皇帝先后五次加封,宋徽宗亲临膜拜;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住寺为僧二十一年,留有石刻花图;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崖刻“寿世慈荫”。寺中还有飞来石,洗钵泉、妙明塔、寿佛殿、圆通宝殿、放生池动物石雕群等景观。鼎盛时期寺内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湘山寺作为广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膜拜、游览,特别是三大佛教节日、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建于唐正德元年(公元756年)的湘山寺是广西最古老的寺,里面的妙明塔,是广西最古老的塔,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寺有“楚南第一名刹”之美誉,又号称“楚南第一禅林”,为江南四大古寺之一。该寺为湖南郴州资兴县全真大法师所建,有“兴唐显宋”之美称,宋朝先后有四位皇帝为该寺授敕五次,共牒五道,元辛亥年(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高丽国王曾派专使送来金轮相顶(发光的夜明珠)、八宝毗庐(如来佛像)、凤翅帽、金字《华严经》,金绣千佛袈裟、金钵盂等宝物。那夜明珠在妙明塔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1945年8月日寇败退全州时,才将其盗走,并放了一把大火将昔日金碧辉煌的湘山寺烧成一片废墟,以掩盖其罪行。 湘山寺内的摩崖石刻,是寺内尚存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之一,大多数石刻都集中在妙明塔旁的飞来石附近,原有100多幅,可惜由于保护乏力,近半因开山取石遭受损毁,现存石刻共有55幅。妙明塔旁最大一幅是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抚杨芳的《游湘山寺》诗:“宝刹名山两擅奇,相传无量涅槃时,禅参落日明初观,境托浮云接九疑。会见藏舟穷窈窕,谛观习坎咏涟漪;湘源风景图难尽,谁是王丞画里诗。”字遒劲洒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至今还被许多人拓去作习字范本。 寺内尚存惟一的一幅绘画石刻,是清代中国最著名的画家石涛的兰花图,该刻高0.8米,阔0.63米,刻于妙明塔飞来石旁。石涛,姓朱名若极,明靖江十三代王朱亨嘉之子。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04),明亡时年仅八岁。他随母亲逃往全州,隐姓埋名入湘山寺为僧,又号苦瓜和尚,他的山水人物和竹兰花木画笔调洒脱超逸,风骨清隽高雅,从而成为我国绘画史上异军突起别具一格的一派宗师。石涛与弘仁、梅清,成为黄山画派的三巨头。有人评论,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而石涛得黄山之灵。后人把弘仁、髡残和石涛,合称为“三高僧”,加上八大山人朱耷,成为“四大名僧”或“四大画僧”。石涛从十四岁开始画兰花,他一生画得最多的,也就是兰花。一直跟着他的宦官何涛,临老回桂林时带着石涛送给他的两幅兰花,来到全州县湘山寺,找来全州最好的工匠,将兰花刻于寺中,那兰花碧叶迎风招展,欲指行人,暗香隐隐,似从石壁逸出,一笔一画,巧夺天工。据了解,现存的石涛遗作中只有两幅石刻《兰花图》,一幅在扬州,另一幅就在全州湘山寺妙明塔旁的飞来石上了。 寺内惟一的外国使者在寺院中题词的一块诗刻,是安南国(今越南)朝驾使湛轩黄仲政的诗刻。安南国使石刻,至今仍较为清晰,是不可多得的一块碑文,也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内最令人感慨的诗刻,是国民革命军第54军第133师师长陈亲民题在飞来石旁写的《胜利铭》:“挥戈东指,猛虎驱羊,河山再见,日寇归降;笑口高涨,热泪如狂,空前胜利,国威大扬。弱肉强食,发奋图强,殷鉴不远,悲惧为良;建国上紧,祸戒萧墙,披沥相勉,同胞勿忘。”诗后附有:“全沦逾年,余帅一三三师为前驱,乘克复百寿,桂林破竹之势,于本年八月十七日光之。兴狂所感,跋此以铭。”陈亲民是四川南充人,后曾任国民革命军副军长。1945年7月14日,作为国民革命军第54军主力的第133师,曾将在全州咸水乡五脊岭的日寇第11军第88旅击退,8月12日,又与日寇在脚山铺到全州城一带,展开了国民革命军与日寇在广西战场的最后一仗,虽给日寇以痛击,国军也遭到重创。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军官兵皆朝东方下跪大哭,并焚其所有不能带走物质。日寇入侵全州期间,烧毁民房1.82万间,抢夺耕牛55500多头,杀死平民20400余人,杀伤60084人。投降时,竟将抢劫而来的所有粮食烧得一粒不剩,全州光复后,以至全县因饥因病死亡达2.24万人,田园荒芜,十室九空,遭殃地区人耕代替了牛耕。8月17日,陈亲民率国军第133师光复全州后,见此凄凉情景,感慨万分,特意来到刚被烧毁的湘山寺里,在飞来石旁写下此诗。 寺内最气势磅礴的一幅石刻,要数清康熙皇帝于公元1715年(清康熙54年)御笔亲题“寿世慈荫”的巨幅石刻。它位于湘山寺西部仁寿峰距峰顶不远处之笋布台台崖上,字幅宽八米四,高二米二,字径一米六,笔力雄浑苍劲,不仅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还成了湘山寺里的一大旅游景点,令前来观光的游客留恋忘返。 在康熙钦赐御笔崖刻处俯瞰全州县城 在妙明塔后面岩洞旁的石壁上,有一幅较长的石刻《念奴娇•湘山怀古》:“振衣律觇,洗长空,初过一天新雨。万壑千峰争耸秀,犹有微云吞吐。扑地闾阎,横江城郭,总是闲尘土。寺前松桧,让渠曾见今古。 漫说衡岳巡游,郁林开拓,身后还谁主。泪竹斑斑空洒血,玉辇而今何处?水底灵均,江边刺史,蔓草埋荒宇。举觞浮白,竟须烂醉休语。”词中写景状物,用典抒情,大起大落,不愧高手。这首词是知州顾璘所写。顾璘来全州后,做了一件对全州人很有好处的大事,那就是复兴柳山书院。柳山书院,为被文学史书上称为是“宋初古文运动中最早的一个人”的全州太守柳开所建,柳开(947~1000),字仲涂,河北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他于宋开宝六年(973)成进士,端拱元年(988)任全州太守。在这里他做了两件广为后人所称道的事,一是招抚瑶民,二是办书院。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面,也是全州史书被称为“开化全州第一人”,至今仍被全州人民念念不忘。顾璘祖籍江苏苏州(原吴县),后迁至南京(原上元)。他来全州前任开封知府,因正直廉洁,得罪炙手可热的太监,被锦衣卫下狱,但又拿不出他的罪证,谪至全州为官。顾璘在文学上有才气,他与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加上后来的朱应登,并称“四大家”,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在明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自己是个难得的人才,也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顾璘将全州柳山书院修复后,在随后的科举考试中,全州人才辈出。广西科举史上有两个人中探花(皇帝举行的考试获第三名),有一位就是年仅十九岁的全州少年舒宠志(他于明嘉靖三十七年中举,四十一年中进士,万历十四年中探花),后来全州科举史上还出了一门父子、兄弟三进士(蒋林与儿子蒋良骐、蒋良翊)、祖孙解元(谢明英也孙子谢济世、谢庭琛先后获乡试解元)的千古佳话。明清时期广西的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全州中举人数,名列广西第二,清代广西乡试开科100次,全州人有13人中解元(即乡试的第一名),而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广西第一次乡试,录取了40个举人,全州达21人,全广西的大半。全州之所以在广西科举史上取得如此不错的成绩,可以说,柳开、顾璘这样的官员,是做出了不朽贡献的。 《念奴娇·湘山怀古》 另外,妙明塔内也有宋、元、明、清碑刻24幅。妙明塔门口那三个“妙明塔”之字,则是寺内最为年轻的石刻,为原区政协常委、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已故的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纯道教授所题,可谓溢彩流金,耀眼夺目。 湘山寺内的石刻还有很多,其它如黄同材的“寿山”、唐祖的“此石何能飞,飞来竟何补;地裂复天崩,胡为恋此土。”均有欣赏和研究价值,就不一一道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