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迹游 古城北京,铺陈了3000多年中华历史轨迹,充满着帝王大气,恢宏沉雄与雍容华贵兼备。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游牧民族入主如今北京建立元帝国,到明永乐年间国都北迁从南京移入北京,再到清王朝南下入关,从沈阳移都北京,留下了近几代王朝保存最完整的历史真迹,号称“天子之城”。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能堂而皇之地到这些曾经的极权者的专用地盘游览,自然是三生有幸。北京古迹游几乎是所有来京游客的首选,我亦不例外。 儿子告诉我们,参观故宫不能安排在周末,人太多。参观时间要一整天。所以我们到北京的第二天、周五,带上午餐,不到8点钟,就现身在天安门前,还好,游人还没到水泄不通的地步,抓紧时间抢个位置,先照个相。据说,游客找不到照相地点是天安门前的常态:人流如潮,你想留住空间只照自己,没门。记得儿媳曾问过我:“最能代表北京的建筑物是什么?我说是前门,她说是天安门,我想还是她有道理,至少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天起,她就成了北京的象征。甚至是新中国的象征,因为她成为了国徽的一部份。我们被夹在象我们一样充满兴奋和探密心理的游客中,在开放参观的那一时刻,象决堤的洪水一般,汹涌澎湃地漫越过金水桥向紫禁城泄流,开始了体味皇权、探密皇室生活的一天。
进了天安门,眼睛四处环视,脚下并未停留,知道重心在后,此处不可多停留。行至午门,看到午门高耸巍峨的“ ”型城楼,真正体验到皇家的威风与森严。午门是故宫的南门,也是正门,故宫游是从这里开始的。购买门票时也同时从小贩子手中购得一份故宫游指南,此次故宫游就用它做导游了。
策划好参观线路进入午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故宫游。过了午门内的金水桥,走中轴线路,依次参观外朝三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在内廷与外朝之间的空地稍息之后,进入内廷,依次参观了内廷后三殿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外朝三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大臣们到此为止。内廷是皇家居住的地方,可是禁地中的禁地,为人臣的是不能进去的。内廷三殿的后面便是御花园。再往北走,即是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南北长960米。一般导游带队的旅游走的便是这条线路,当我们走完一天后,才知道,这条线路所见不到整个故宫的1/4,故宫东西宽760米,故宫内大小建筑宫室9000多间,要了解故宫,只走外、内三殿,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走马观花匆匆走了一天,估计还有1/3的地方未涉及。故宫之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从御花园东侧门出去,便可到达内庭的左侧区域,这是一片按里弄分区域,由许多有独立门庭院落联成一体的皇家成员居住区组成,御花园西侧门的另一侧,也是皇家成员居住区组成,但建筑风格与东侧区域不同。东区外有一长长的通道,再买十元门票,便可进入参观珍宝馆,这里其实是乾隆皇帝退位后当太上皇时的居住区,气派非凡,并不比内庭三殿逊色。进门处首先映入眼睑的就是象征皇家权势的“九龙壁”。除了这些已点到的区域,东西侧还有大片区域我们未涉及,那些地方是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宫庭造办处等等所在地,有的地方在维修,有的地方改做其他用处或不开放,要参观完这些地方,恐怕还得大半天。
故宫占地近80万平方米,若大的地方,想要每个地方都要涉足到,9000多间建筑,想要每间都看一眼,加上无处不在的各种只有皇宫内才能见到的宫廷陈设物件,再想去仔细欣赏数量众多,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作为一个普通旅游者,完全是不可能的。
走了一整天,脚底感到有些肿痛,头晕脑胀,细细评说根本不可能,也没那个水平,但总体印象是相当强烈的。外朝三殿,宇殿巍峨壮丽,气势磅礴,高高在上极尽皇权之势。内庭三殿,皇帝皇后寝宫,虽无外朝三殿气势磅礴,但富丽堂皇,在内庭中有唯我独尊之势。整个紫禁城红墙黄瓦汉白玉阑槛,门窗屏障金碧流辉,园苑奇花异卉,老松古柏,峰石高耸,内庭各院华丽深邃各具特色。整个故宫皇家气势尽显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赞叹之余,敬畏过后,却感到有些压抑,在这全国最大的院落内,有一种莫名的森严之下的被囚禁感,特别是后廷各院更明显。与外界的异彩缤纷相比,故宫内的静穆使人感到与世隔绝。这里面似乎什么都不缺,但缺少的是自由的空气,喜庆色彩笼罩下的是刀光剑影,空气中似乎还弥留着血腥味与泪水的辛酸味,珍妃井虽然被填埋了,但填埋不掉的是封建王朝的腐败味。紫禁城能看到的都是能工巧匠的精堪技术与不平凡创造,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是皇权势力。我在想,当年从这里被赶出去的末代皇帝傅仪以普通公民的身份重返这里时有何感想?他交待了《我的前半生》,却没有著书《我的后半生》进行比较,我们这些后人,是不可能有那种切身体会的。
北京行的第四天安排了两处地方:上午去天坛,下午去雍和宫。
到达天坛公园东门时,刚开门不久,我们可是穿越了整个老北京城过来的。地铁就象时空遂道,把大城市缩小成小城镇。 未到天坛公园之前,我知道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以为祈年殿、回音壁、天坛是扎堆在一起的,没想到是那么广阔的一片区域,真感叹皇家的气派与权势之大。天坛公园分为内外两园,进内园需先经外园,我不明底细,只买了外园票,经过外园感到没甚好看,径直往里走,在一斜坡门前被挡,告知必需买联票,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天子祭天的圣地,我算是第二处朝拜;第一处是泰山顶上,买了一大束香合十礼拜,这第二处只是观看。天坛中心的天心石游人扎堆,休想站上去沾一下帝王气息,回音壁被一圈保护围栏挡住,也听不到什么回音,看到那游人如织的场景,感到有些遗憾。
出了内园,外园处处喧哗,说、拉、弹、唱、舞,原来这里是市民相聚活动的地方,不少外国人用手中的相机拍照不停,情景倒也相当吸引人。北京市民的文艺功底似乎比上海市民强,这也许是北京的文化氛围更浓的缘故吧。
离开天坛公园,乘地铁返程到了雍和宫。出了雍和宫地铁站,刚踩上雍和宫大街,映入眼帘的都是贩售法器、香烛等供奉菩萨用品的商店,其中不少是藏教用品。我见过不少寺庙前的街景,象这样梵呗颂音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特别一路走向雍和宫正门时,看到外国人比国人还多的情景,实在是对此堪称一绝的佛门圣地称奇。
我到过不少庙宇,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旅游业被戏言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对庙宇已无多大兴趣。但此次到北京,却把雍和宫列为必到之列,其原因雍和宫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它的前身是清圣祖康熙第四子胤祯的官邸,1723年胤祯继位为雍正皇帝后,按满清规矩,天子住过的地方称“龙潜禁地“,除了改为庙宇外,不能有别的用途。清廷为了通过宗教笼络信奉喇嘛教的藏族和蒙古族,把这座原名为雍亲王府的府邸改为黄教上院,并更名为雍和宫。在雍正皇帝驾崩在此停灵后,将宫中原绿色瓦顶全改成黄琉璃瓦,升格为皇宫殿宇的同一级,并正式改为藏庙。我对藏传佛教知之不多,有一种探奇心理,所以雍和宫就成了我的北京古迹游的必到之处。
如今的雍和宫红墙黄瓦,气派非凡。与国内三大宫殿式建筑群之一的山东曲阜孔庙相比,孔庙的文化气息远远大于宗教气息,碑林是孔庙内的最大看点。雍和宫却“皇气”十足,空气中充满热络虔诚的宗教气息。我不信教,没有象进入孔庙那样对孔圣人那种虔诚敬仰的心理,在这里,我有的却是一种敬畏心理。
雍和宫基本保留了亲王府的原貌,格局为五进大殿式建筑,与一般寺庙相比,显得比较拥挤。第五进为万福阁,大殿正中供奉一尊高26米,由整根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像,为稀世奇珍。第四进是法轮殿,殿正中供奉一尊三丈多的黄教宗喀巴的铜像。这一殿我看了最久,因为藏传佛教的萨满祭祀用品、风格特征是雍和宫内最吸引我眼球的东西。雍和宫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用过的东西在这里都有展示,但藏传的东西是我最想看的东西。
出了雍和宫,对面就是著名的国子监街。国子监街是京城中一条精彩的古文化街。历经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在这条不宽的似街非街的胡同里,“左庙右学”,设在国子监东部的是孔子庙。至圣先师孔庙我不太想进去,我去过他的老家,已经向老圣人的他合十跪拜过。到国子监门口却有一种冲动想进去看看,妻无此兴趣,我徘徊了一阵子,也就放弃了。由于这一区域是明清年代的胡同区,是清王朝八旗中的上三旗中的正白旗人集中居住区,有心想看几家大四合院,终因奔波已近一天,上了年纪的人的确也感到累了。于是就近找了对面有大影壁的一家四合院探头探脑一下,找了一家门口有上下马石的四合院踏入几步驻足观看了一下,终因有“私闯民宅”的担心没有深入,但也算是过了好奇瘾。在国子监胡同的入口处,仔细观看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的下马石碑,体味一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传统治学思想。代表汉文化的儒家文化,对于崇尚武功“弓箭”文化的北方马背民族,虽入主中原,征服并统治着整个中华疆域,最终却被汉文化征服。小小的下马碑容纳的是大境界。带着许许多多的联想,我拖着脚步,又一次从古代返回现代,钻进地铁站,结束了这一天的古迹游。
去长城,十三陵,是到北京后的第五天。儿子儿媳考虑到这两处不是市区内景点,早就替我们联系好了旅行社,确定好了日期,所以虽然在其他旅游点,特别是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地收到象雪片一样多的推介招览宣传广告,我们也只能在指定日期准备去指定地点乘车。只是多了一个心眼,不想南辕北辙,电话联系可否顺道路边候车。得知可以,便按预约时间在预约地点北京科技馆前候车,没想一等却等待了将近两小时。
一部丰田小面包车,乘坐的都是来自上海的游客。加上一位一路喋喋不休又有些卖弄的却引不起游客多大兴致的导游小姐,使得路途有些乏味。车行至居庸关,看到陡峭山岭上的长城时,一车人似乎才苏醒过来。当车行至离八达岭长城几公里远时,看到拥挤在一起的各种大型旅行社车辆无法前进,游客只能下车步行时,还是庆幸自己没有被小广告招缆上,虽然怀里还揣着他们赠送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宣传资料。
我们选择了乘缆车,一方面是想争取多一些时间在长城上游览,另一方面自知年岁不饶人。及至长城门关前,被导游告知:游览时间半小时。见无人回应,改口曰:一小时。这才鱼贯地穿过小门,登上登长城的台阶。
登上长城,拾阶而上,这时才体验到长城并不太好爬,一个字:陡。有台阶的地方还好,没台阶的地方,站都站不稳。这使我想到路过居庸关时,看到的长城比八达岭长城陡多了,明白了那里是年轻人才能去的地方。爬不多远,在尽头暸望台前回首,只见长城依山势延伸,绵延不见尽头,墙体又高又宽。我原以为长城是从头到尾一条彩带似的,实际上还有不少分叉。我们只是走到分叉的一端。这里人头攒动,影响观景,于是,拾阶而下,从另一方向,走一段滑一段,走到稍平的地方,依墙远眺,只见长城上游人如蚁群,长城犹如蚁路,感叹如今国人生活确已有了质的提高。
亲眼看到长城的雄伟壮势,想到东起山海关,西至嘉裕关,万里长城不知跨越多少高山峻岭,深感先人修筑长城的艰辛与困苦。自秦至明,也不知有多少“孟姜女哭长城”的人间悲苦在这万里边防线上演绎。我没有到了长城的“好汉”感受,却产生了怯感,在这人间的“第八奇迹”前,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自秦始皇征服各战国,建立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联接各战国边界墙,开始修筑长城,至明朝修筑我们今天在八达岭所见的明长城,上下将近两千年,长城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封建社会史。长城是汉人王朝抵御外族侵扰的防线,在那冷兵器骡马时代,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历史上的马背先民,却突破了这一防线,建立了元、清两个王朝。赵匡胤从将军“黄袍加身”,朱元璋“草民造反”登上皇位,深知武力的作用,因为惧武而重用文官,限制武将。他们的子孙演变为重奸臣宦官,军事力量较弱,是元、清先祖战胜宋、明王朝的重要原因。但民心却是真正的政权根基,民心不稳则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权亦不稳,所谓“众志成城”的“城”的作用,比长城的“城”的作用要远大的多。如今的战争已进入空天时代,长城的军事作用亦已全部收录到历史记载中了。
下了长城,用过午餐,便驱车到达定陵。参观定陵地宫是我北京行心中的重点。上海临行前,儿媳问我:“老爸,北京你最想看什么?”我说:“定陵”,她“哦”了一下,一脸惊讶。我明白她对我的想法感到很奇怪。其实我对自己的脱口回答也很奇怪:为什么?静下心来似乎有了答案:人生观。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与自然界的其动物并无多少区别。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是有思想,思想不同于思维,有大脑的动物都会思维,人不同,带有观念的思维是思想,人有,其它动物不具备。我想通过亲眼目睹地宫去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人生死亡观念。古埃及法老的最后归宿地金字塔,我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各种媒体上看过不少,而中国帝王的最后归宿地的内幕,我 却知之不多,定陵是唯一发掘地宫并开放的大型帝王陵墓,因为唯一,所以最想亲眼目睹,也想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刻地感悟人生,进一步净化自己的观念。
车在定陵博物馆前的广场停下,下车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细看,却无字。想起武则天陵墓前的无字碑,心想是否有同等含义?被告知:非也,先祖遗风。进了大门,踩过一片建筑物遗址,来到一空门前,导游告诫:通过此门进入者,回来后亦需通过此门出去,且需大喊:“我回来了!”没问为什么,不想惹麻烦,也有些心虚,大家选择了绕行。上坡行至半山脊,在导游的引领下,沿台阶盘旋而下进入地宫。地宫离地面27米,5个高大宽敞的殿堂全部是石结构,拱券式顶,没有一根梁柱,富丽堂皇,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三个殿是空殿,一个殿摆放着祭祀用器,一个青花瓷大缸特别引人注目,据说是装灯油用的。后殿放置三口红色大棺椁,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棺椁,据说是复制品。随葬品据说有3000多件,全部存放在定陵博物馆内,才明白为何有些是空殿。因游人太多,探头探脑未能详尽看,且导游一溜烟已先到墓道出口大门处大声催走,只得悻悻离开。走到墓道大门处,立刻被两扇高大厚重的石门扇吸引住,门扇为整石,细看外侧厚内侧较薄,便于关闭,一条形石门档,一端斜插地面坑内,另一端顶在两扇门中间,当门关闭,闭档下落顶死石门,真为修造者的聪明才智折服叫绝。出了地宫即登上明楼,明楼为全石材所建,内亦竖一碑,坚固耐火,定陵地面建筑大部份已不存在,只有明楼还完好。导游没带我们参观博物馆内展出的地宫随葬珍宝,带我们返回停车场地,结束了定陵参观游。出了大门,竟犹未尽,问导游可否到陵区其它地方看看,回答:无此安排。只得上车返回,到北京科技馆时,才下午3点多钟。随团旅游,看似省事,但被偷工减料,质量大都不理想。
若问:有何感悟?答曰:纵然贵为天子,幻想死后仍享奢华,虽金玉裹身,厚椁深藏,如今却尸骨无存。陵园、地宫、珍宝尽归后人,已又何所有?且人无来生,逝去终究化为尘土一把,何必为此耗材耗物耗资源。更悲埃及法老,虽存尸身成木乃伊,却赤身裸体供后人观看研究。人本自然界生物,回归自然平衡生态概无例外。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亦无法自己带去。善待生存期的自己,也善待别人的生存权生命权,大众化的享用,无悔无憾地离去,可以矣!能创造点东西留给后人,有人心中还记住你,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