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很难看到还有这么简陋的客栈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下乡工作时,曾住过粤北一个乡政府的招待所,房内只有两张木架子床,洗澡、上厕所要跑老远。结果辗转反侧迷糊了一晚,天不亮爬起来,下台阶没有灯,还把脚脖子给扭了。因此脑海里对客栈记忆尤深。 扎墨公路113K(公里)的雅江客栈,与那个乡招待所相差无几。说是客栈,也就一排木头房子隔出客房,当路的门面是小商店;客房后有院落,住客共用的水龙头漏着水,茅厕也是男女共用,谁进去谁关门。倒是院子里种了一畦生机盎然的黄瓜,让早上从80K乘车摇晃了4个小时才到这里歇脚的我们欢呼雀跃。 113K地名叫林多,是门巴人聚居的小村。林多,顾名思义即树林众多。的确,这里满目青山,亚热带原始森林密布,沿途所见,都是两三人合抱的大树,有的自然倒下后躺着,树身覆盖了厚厚一层青苔。阔叶林中,不时夹杂着芭蕉树那宽大叶子和鲜艳夺目的芭蕉花。路旁常见一种叫不出名字的、浅蓝色的小花,组成簇簇漏斗状的花团,美丽而热烈地盛放。雅江客栈虽然简陋,座落在这样秀美的环境中,也显得十分静谧安祥。 墨脱县委副书记许晓珠安排送医送药进墨脱爱心团队在113K小憩,吃馒头喝点水补充体力,以便坚持走完剩下到县城东波镇的29公里路。东喜马拉雅的深山密林没有手机信号,在里面转悠了半天,既不知道外界的事,林芝地区和墨脱县的领导也找不着我们。113K通卫星电话,可以把我们的方位告知县里,报个平安,并请他们作好迎接准备。 尽管大家一路上战洪水、排塌方、过险桥、斗蚂蟥,还被路面的坑坑洼洼摇晃得像散了骨架子一样,却受客栈主人特有的门巴族热情所感染,依然情绪高涨。尤其是当主人捧出一篮刚摘的黄瓜,招呼客人品尝时,惊讶、惊喜伴着开玩笑式争夺战,马上驱走了身上疲倦,使原本寂静的113K洋溢着久违的欢笑声。 人一旦饥饿起来,再普通粗糙的食物也感觉特别鲜美,而且过了很久还会回味无穷。潮菜有一道“护国菜”,用地瓜叶做成,传说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被元军追杀逃到粤东,躲藏在老百姓家,饥饿难忍,老百姓家穷无好食物,主人急中生智,到田里摘来地瓜叶磨碎煮成羹,供皇帝享用。皇帝吃后大加赞赏,誉之为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今天我们在扎墨路上吃的馒头和黄瓜,并不比地瓜叶高级到哪里去,却似乎要比城里的鱼刺燕窝还好吃得多。 我一边咬着黄瓜,一边细细观察雅江客栈周围环境。这个村落比作为墨脱物资转运站的80K小,通常只供过往客人或背夫歇脚。山里物资奇缺,小商店货架摆的全是鞋子雨衣手电工具等生产生活用品,电视、电脑难露芳容。店外的路上,毛驴、马、猪随意溜达;一帮小孩子在我们的丰田吉普车旁看着摸着,显得十分兴奋,大概是难以常常见到的缘故。走着走着便觉得热了起来,虽然身处青藏高原,这里的气候却与嘎瓦龙雪山那边大相径庭,就好象回到了南方的夏季,身上粘呼呼尽是汗水。我把迷彩服上衣脱了搭拉在肩上,转身一看,村旁竟然还有几小块水稻田,绿油油的秧苗在午后阳光里显出勃勃生机。看来墨脱真个是西藏江南,是青藏高原上唯一能种水稻的地方。倘若不是天路难行、山高壑深,这里没准会成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呢! 水稻能生长,黄瓜等蔬果更不在话下。折回头再看雅江客栈那畦黄瓜,藤蔓粗壮有劲,叶子青翠欲滴,结出的瓜也比常见的要大,吃起来脆嫩爽甜。店主人见我挺在意他的劳动果实,兴奋地介绍说:“其实这黄瓜不用怎么操心,多施农家肥而已。你爱吃就多吃几根吧。”怪不得藏经上形容墨脱是天堂,到处都是粮食、牛羊;怪不得门巴人愿意从门瑜地区往这里迁徙,是肥沃的土壤和温暖的气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适宜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只可惜雪山挡道,塌方毁路,导致物流不畅,外人也望而却步,好端端的天堂之去处,成了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一个不容易为大家所了解的穷乡僻野。 我便为墨脱而伤心,而感叹。更理解许晓珠为什么对修通扎墨公路如此上心,纵使千难万险也在所不惜,一遍又一遍地奔走于墨脱、林芝、拉萨和北京,争取国家交通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立项拨款,使修路工程早日上马。晓珠说,我们这次进墨脱前,已有交通部的技术人员来勘察过。这个消息令大家精神为之一振。 墨脱的第一希望,在路!哪一天,当汽车喇叭欢快地唱响在扎墨公路的时候,113K、雅江客栈也就旧貌变新颜,不再穷困、不再寂寞了。 共60篇内容,不可能一口气发完,成集子的篇章可以到博客http://tiansang.bluezone.cn/blog/user1/5697/index.html上看,书名为《心中有路——向着墨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