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去桑耶寺的扎囊渡口,很简陋,一小段五十米长短的倾斜的水泥路直通江边,一个石头砌的小铺子在路旁堤上,可以让等船的人放下行囊歇歇脚。 照片中的渡船空无一人,在拉萨,泽当直达桑耶的班车开通以后,绝大部分游客都走了旱路,偶尔,有个把像我这样的有闲的汉人才会来这儿。 客人还少,船主也没露面,高原夏季的清晨仍带丝丝寒意。转身躲进小铺,要了一热水瓶酥油茶,顺便邀了俩侯船人一起共饮,根据经验,这一来,时间会过得很快。 当时不知道,远处有两双眼睛注视着我,一双慈祥,一双明亮。前者属桑耶江白林院的堪布,后者属在拉萨八角街摆摊的卓玛姑娘。 次日,在江白林院,巧遇堪布,才了却这段因缘。在佛堂后面漆黑的回廊里,我打着手电,堪布开讲,卓玛翻译,陪伴我们的,是两侧墙上色彩缤纷的手绘佛教图画。三个多钟头里,连蒙带猜,还夹杂着卓玛大量的“这个词我翻不出来”,最后,大致明白了 堪布讲的是白哈尔的来历和法力。 他以这种看来奇怪的方式,为我加持,也许,他早已看透了我,一直在浪迹天涯。 再以后几天,卓玛一家,陪我转了布日神山,还去了青朴。 而这一切,竟是起源于扎囊渡口几杯与人共享的酥油茶。
这就是桑耶寺,亦称“邬策钦莫寺”,“大法轮寺”或“无想寺”,它的汉译,应是出乎意料之寺。 照片后方是邬孜大殿,桑耶寺的中心主殿,建筑面积达六千多平方米,坐西朝东,高三层。主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底层采用藏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内容丰富,艺术精美。这种藏、汉、印合璧的建筑格调在西藏建筑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又称“三样寺”。 最喜欢桑耶寺的,是它包容一切的胸怀,无论显密,不分教派,都可以住下来,一起聆听来自遥远时空的的回响,一起重温佛教初入雪域高原的模样。 那感觉于我,就像在超市看了各色各味的瓜子后,却在小巷深处的摊头上,抓了一把,无味,也许,带一点点盐。
按堪布的指点,来到这塔下,他说,在桑耶的日子里,你该每天去转几圈。 桑耶有红、白、绿、黑四座佛塔,我转的那座,是白塔,位于大殿的东南方向,又名大菩提塔,由星面夜叉守护。 塔的主神是多罗吒天王, 多罗吒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是佛教四大护法神之一。 白塔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 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一百零八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刻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二尺二寸二分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 堪布还告诉我,四座佛塔上均有来自印度的天眼。 佛家五眼中,天眼通达,想来他认出我偏执甚深. . . . . .
突然想到了这么一句,人生何处无桑耶,就用来作为这篇文不文,图不图的东西之标题吧。 题外话:桑耶(藏语)------出乎意料(汉译)。佛家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据说,肉眼拣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