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翻越海拔5088米布达拉山。它是是曲松和加查的行政分界,也是地理分界。由于受大地质板块的挤压,此处地貌破碎,路况极差。幸亏雨季还没有到来,翻越布达拉的山路还能通行。在雨季,过布达拉山无异于一次历险。来自印度洋的暖温气流,沿雅江河道深入,由于受布达拉山脉阻隔,在山的东西两侧形成不同地貌。在山的西边是干涸的腹心地带,而山东面则是润如江南。盘山公路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沿山口向两侧山脚徐徐展开。 进山以后的路面变的泥泞不堪,路面上到处可以看到卡车通过后留下的深深的车辙。在转弯的时候,车在泥泞的路面上开始有一些侧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开始下雪了,四周的山体很快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而盘山而上的沙石路则变成了黑色,更加的泥泞。 两个小时之后,来到了山口。山口风的风很大,雪刚刚停,寒风拂面。山口经幡飞舞,哈达飘飘,才从云缝里出头的太阳照射在对面的雪山上,映衬着有一点深蓝色的天空。雪山与人的距离仿佛是近在咫尺,但又触摸不到。而雪后呈深蓝色的天空在西藏难得一见。经历跋涉,欣赏如画美景,令人想起布达拉山的传说。当年,莲花生大师派乌鸦往琼果杰寺送经书,乌鸦叨书飞到布丹拉山时非常疲劳,于是张开嘴休息,经书便散落一地,变成岩石形似翻开或迭放的经书。人们为了记住这一传说并称其为布喳拉山,后人称布达拉山。 银行家和我几乎同时惊呼,此景只应天上有!在我们拍照的同时,从加查方向开来两辆满载老外的丰田车,那些人几乎是从车里一拥而出,尖声惊叫着,奔向山口的经幡。有几个小伙子不顾齐腰深的积雪,奋力向前,仿佛要立即拥抱对面的雪山。 下山的路比上来的路要陡,在几十公里之内,从海拔5000米一直降到3000米左右。加查县是山南地区12个县中海拔最低的县城,也是气候最好的县城。比如,能产苹果、西瓜,在西藏就不多见的。加查曾是吐蕃时期活动频繁的一处要地。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把一块盐放在一个洞里,从此洞里就流出了盐水。在下山的路上,绿油油的青稞,黄色的油菜,闪亮的小溪立即跃入了视野,而此时山那边还是寸草不生。 加查县城很小,几乎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从5月开始是一个挖掘和收购虫草的季节。小小的加查县城人流陡面增多。街面上活动的人群大都与此有关。只见一堆堆收购虫草的回民,手拿小小的铜戥围着卖虫草的藏民,谈斤论价。虫草生长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区。冬虫夏草是蝙蝠蛾科的幼虫被虫草菌属的真菌感染后形成的。在幼虫感染生病的初期,幼虫表现行动迟缓,随后则出现惊恐不安,到处乱爬,最后钻入距地表3~5厘米深的草丛根部,头朝土表,不久便死亡。真菌菌丝以幼虫体内组织为食,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虽死,但其体壳仍然完好,冬季发现时仍象一条虫子。 寒冬过后,到第2年春暖花开之际,虫体内的真菌迅速发育,到5、6月份,从幼虫头部长出1根真菌的子座,长2~5厘米,顶端膨大,子囊孢子充满了囊壳。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壳中散发出来,再去感染其它幼虫。因此,被感染的幼虫在地表下是完整的幼虫尸体,地表上长出一根草样的真菌,虫草之名由此而来。 挖虫草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首先是高海拔高寒地区,同时,由于虫草只是在地表上露出黑色的小尖头,要爬在地面上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还要有一定的经验。亲临其境,才真正体会到市值1万多元一斤的虫草实在物有所值。 由于虫草获利便捷且厚,当地百姓对土地感情不深。居民的收入和当地财政收入相当部分都依赖于虫草。晚上和一个当地人武部的干部聊天,说起挖虫草。他说原来打算让当地的部队上山挖些虫草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因为部队里都是精壮的小伙子,又有大把的时间,只要肯出力气,就应该不愁收入。但是几个月过去,几百号人每天挖的还不如十几个当地的老乡多。当兵的当然不吝惜力气,但是多为劳而无功,当地人挖几十下就可以找到一根。原来是干着一行的都有一些从不外传的技巧和经验,可以很快发现目标。而军人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到这些经验的。于是这个计划只好做罢。 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挖虫草的人和他们的帐蓬。随着虫草的价格攀升,挖虫草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背后,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首先是虫草挖掘的无秩状态破坏了资源;其次大量人员进山破坏了当地的草场和生态环境。不过在这里买虫草价格是内地的三分只一左右,而且绝对没有假货。 县城里的所有设施基本上都是为了虫草而存在的。街道两旁的餐厅和录像厅里挤满了挖虫草的民工,有四川的、甘肃的、宁夏的。来收购虫草的老板们则住满了县城的招待所。要不是因为银行家在这里搭上了一个甘肃老乡的关系,老板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给我们,我们很可能要在车里过夜了。县城里有一家农业银行的分理处,全部交易所需的现金全部通过这家进行处理,留宿我们的老板说,最多一天的现金消耗是200多万。要押送这么大量的现金需要动用当地的驻军进行保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