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波密出产的中药天麻质量高,治头痛、中风、高血压等疾病疗效显著,这我在广州早有所闻。当地人对自己家乡的品牌总是津津乐道、赞赏有加的,离开多东寺,波密县委书记许典辉就把我带到县城附近的天麻基地,一定要看看他们繁育种植天麻的成功之作。 典辉是来自广东揭阳的援藏干部,很有科技头脑,晓得根据波密的环境气候特征和资源条件,探索发展经济新路。这两年从广州等地引进资金,援建巴琼天麻种植示范园和野生天麻培育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 波密天麻本是野生的,适合在海拔2700米左右的山林里繁殖,地上茎呈杏红色,叶鳞片状,花色黄红,结出的果实里有上万颗细小种子;地下是块状茎,以此入药。以往全靠人工采挖,产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现在有种植基地,就可以大面积繁殖、发展了。科技人员从收购的野生天麻中,挑出质量好的作为种苗,培植于育种室;待其地上茎长至一米多高,便开花结果。采集得种子育成小苗,再到室外大田种植。这种人工培育和种植方法,使天麻有比较好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可以既保持质量,又增加产量。 育种室里摆放着一排排玻璃瓶,装的是适合天麻种子发芽生长的营养物。许典辉指着它们对我说,这是天麻的“育婴室”和“幼儿园”,育出的苗儿可壮了。看来他对天麻也采取拟人的办法进行管理,并寄予深切的期望。一到波密任职,他就运用广东沿海地区的开放观念和先进管理技术,建起当地设备一流的种植基地,既培养人才又培育天麻壮苗,眼光的确独到。“当然啰,温室里长不出大树,还要让小苗回归大自然,吸取天地之精华,方能具备药效。”他补充道。 靠山而建的育种室旁,是一畦畦天麻种植园地。疏松的土壤表层,铺洒着树皮等腐殖物质。天麻苗在其中生长,有的块茎像指头,有的则已经长至小孩拳头般大小。典辉和技术人员小心地扒开土壤,一个个指给我们看,脸上洋溢出成功的喜悦。我注视着天麻,也注视着这些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他们也与天麻一样,正沐浴着青藏高原的阳光和雨露,在东喜马拉雅山与念青唐古拉山结合的这块热土上茁壮成长。其实人也好、动植物也好,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享受其恩泽。人类生活需要向大自然索取,同时也要善待和回报大自然。掠夺性的索取,生物链就会遭到人为破坏,最终苦果还是人类自己承担。许典辉走出一条人工培育天麻的成功之路,可使波密野生天麻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让它们在山林里休养生息,又不耽误人类对这种药材的需要;而他们,也创业其中,为波密父老乡亲做些实在的事,留下一项项可以长期为波密经济发展造血的成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看到许典辉等援藏干部在林芝工作实效如此显著,我突然想起了汉朝班超在西域和唐代韩愈在潮州。班超可以算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援疆干部”了,两千年前,他受朝廷之命,背井离乡,带领30余名“援疆干部”,远赴西域(今新疆喀什),一干就是几十年,励精图治,把西域治理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深为各族群众所爱戴。期间朝廷数次下旨召其回京重用,百姓都跪求留驻,甚至以死表达对班超的敬意。班超最后顺应民意,一留再留,70多岁才告老还乡。班超走了,西域人民依然怀念他,把他和30多位随从做成雕塑,矗立在喀什的公园里,永远记住他为西域人民作出的贡献。韩愈两次被贬广东,既无消沉也不趁机捞上一把,而是以民为上,积极用世,特别是到潮州当剌史仅八个月时间,便兴办州学、兴修水利、驱逐鳄鱼、解放家奴。后人缅怀他的好处,为其修祠立碑,撰联曰“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赵朴初先生则赞其“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为官者做了多少好事善事,自己或许已忘记,老百姓却是记得的。广东援藏10年,先后派出4批共100多名干部,组织援藏资金10多亿元,为林芝各族同胞造福,在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中有口皆碑。这些援藏干部,也努力像班超、韩愈(当然不是被贬)一样,做出不凡业绩。援藏3年,也是人生一次丰富多彩的历练。可惜我没有这个机会,只能组织有关单位送点医药进藏,聊表心意。比起他们来,是微不足道的。 徜徉在波密的天麻基地,我看到了成果,也看到了希望。
共60篇内容,不可能一口气发完,更多篇章请到博客http://www.tiansang.net/blog/user1/5697/index.html上看,书名为《心中有路——向着墨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