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机场,司机申师傅已经在等着我们。头一件事儿,就是直奔距机场不远的公安边防支队办理边防证。之后入住宾馆(健康路的三运宾馆,标间100元/天)。 申师傅把我们先带到城边一家看起来不起眼的但绝对正宗的维族餐馆,点了薄皮牛肉包子、囊、拉面,我们对新疆的感受首先从这浓浓的味觉开始了。 先来到大名鼎鼎的香妃墓。这里是一处家族的墓葬,香妃只是家族内辈分较晚的一位女子,其墓偏在一旁。讲解员是位漂亮的维族姑娘,向我们介绍说,香妃墓是汉人对这里的称呼,它的维族名字叫“阿巴克霍加麻扎”。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巴克而得名,霍加是人们对他的尊称。阿巴克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夺得叶尔羌王朝的政权,更成为17世纪“依禅派”伊斯兰教的首领。因维族人没有固定的姓氏,儿子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原本的王族衰落了,他们的后人也无证可考寻。 香妃墓-阿巴克霍加麻扎 到市中心的路上,进了喀什大巴扎。没打算刚来就购物,只是草草转了一圈。 来到艾提尕尔清真寺,维族人正在做礼拜,暂谢绝参观,我们就走进旁边的街道。这条人字街聚集着维族人开的衣帽店、乐器店、餐饮店、木雕店,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到了做礼拜的时间,店主人们只在店门口拉一条细绳就走掉了,不由得感叹这里的民风淳朴。 礼拜结束,我们得以进入参观。寺院内白杨挺拔,绿荫满庭,这里的清净与外面的熙攘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堂内铺满了各色鲜艳的花地毯,教徒们就在这里完成与真主的神圣交流。 寺院广场两侧的街道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喀什限制使用摩托车,电动轻骑(当地汉人称为电驴)十分普遍,城市交通噪声不太大,繁华且不失安逸。 拥挤中一辆帕萨特的前轮压住了申师傅的脚,车若再往前2公分,一起事故就发生了。车子后退,师傅抽出脚, 走两步感觉没问题,大度地一挥手让帕萨特走了。倘若这种事情发生在内地某城市,那情景 可想而知,被压者大多会就地十八滚做痛苦状,不依不饶,不讹个几千块不罢手,整条街道顿时堵死。不愧是新疆,宽广的土地,养育了大度的人们。这一时刻,我对申师傅肃然起敬。 黄土崖-高台民居 来到高台民居,已是晚上9:45,落日的余晖把黄土崖染得格外金黄。售票的已经下班,我们得以免费参观。走进幽深的小巷,仿佛一下进入时空隧道。旧院墙、房子用土坯砌成,新翻修的房子虽是砖砌,仍就是黄土色,孩子们在巷子内跳皮筋,拍皮球,踢足球,欢笑声不时传来。若不是屋顶门外立着的电线杆在提醒,恍惚间就回到百年前。生活在这里注定不能完全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汽车开不到这里。人们守候着传统,守候着历史,守候着一份内心的平和。扣动一扇大门的门环,一位和蔼的维族大妈打开门把我们迎进院落。她们家是做帽子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各式维族帽子,男人的,女人的, 儿童的,并为我们戴好。 高台的东南端是一家陶土器具的作坊,黑暗的房间里,一个老人正在做坯。 在几小时前,在飞机内的航空杂志上刚刚读了一篇介绍喀什高陶土器制造的游记,从牌匾上看就是这一家!顿生一中探到宝的愉悦。女主人向我们展示家族的照片、全家福,以及各式器具。带着泥土芬芳的一个个古朴的杯盏都让人爱不释手,而且十分便宜。它们已经失去大部分的使用功能,只是一个纯工艺品了,不知道还能传承多久。考虑到携带不便,买了个小杯作为留念。 黄土崖上望喀什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