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关古道的石板路坡度平缓,条石凿痕却并不细密,一路上行虽说不上“如履平地”,却也并不至于“气喘如牛”。想来古人足蹬草鞋或布屐,拙朴如斯,正与山石形状般配。 徒步泰顺古道,最好的季节是秋天,届时漫山枫叶红遍,色泽的丰富与层次感远胜夏季。可是夏天独自徒步古道,却也有另一胜境,那就是同样多样且富有层次感的各种鸟鸣虫嘶,与山涧溪流的宏大涛声互为映衬,构成多声部的原始音响王国。 通常海拔每上升七八百米,气温就会相应下降约5摄氏度左右,天关山海拔标示为1269米,与泰顺县城罗阳古道入口垂直落差约700米,在大约1小时内完成上坡,再在同样时间里走完下坡道,行者对气温反差的感知应会很明显。走得累了,择林荫浓密处反身放下行囊,就着大概同样晒得黝黑的山石小坐,不一会儿就觉得凉风习习,“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的意境不由悄然跃上心头。 大煞风景的是,刚与对我自信地说“白天不会有蛇”的向导分手后不久,便在白天的古道上撞见一条黑不溜秋的粗壮大蛇,正大摇大摆地“过马路”,让人身处林木茂密的林中仙境时,尚且止不住地心有余悸,自言自语开玩笑地壮胆说,若当年水浒英雄临此“午睡”情节再现,也就只差“母大虫来也”的一声尖叫了。 古道蜿蜒而上,随山形逶迤自然折转,渐渐地旅人会仿佛自觉置身一幅山水画卷之中。山间宏大声响或如手机幻听声般地有节奏地鸣响,好象手指在琴键上灵巧弹出的小经过句,或如现代木材加工厂里庞大锯木机械发出的响亮噪音,甚至如飞机起飞的巨大轰鸣。奇特的是,一旦我走过某株参天古木前,巨大的蝉鸣声会瞬时“噤声”片刻,刹那后又回复轰鸣如常。 近山巅处兀自矗立着三几株硕大的柳杉,立定约两人合抱大小的树下仰望天光,只见碗口粗的虬曲枝枒间射出夺目光芒,稀疏如摊开手掌般的杉叶间透出无数光斑来。古道环保设施良好,道旁不时可见圆形水泥垃圾桶。只是此前的旅人无意间丢弃于岔路口的一枚拉罐片,却对我起到了路标的作用,可见凡事不可一概而论。 古道坡势渐缓,山光更见透亮,足端的大块条石也不知不觉间演化成风化的碎石“弹格路”,我明白这是到了海拔最高处的山顶。地处浙南、毗邻福建的泰顺,也同样可见大片竹海、折断的硕大竹干以及地面褐色的竹叶腐植土。古道在山巅流线型地逡巡,极目远处山色迷离,一片青黛,山形线条舒展,透过浓厚云层洒向山坡的光团,仿佛一束追光,斜斜地在青山向阳坡面上打出高光的粉绿来,象新娘披上了长长的曳地婚纱,漫山遍野都弥漫着讴歌。 古道边不时可见倾圯的土屋瓦砾,还至少有两处遭遇微型“碇步”,也就是在横贯古道的小溪流上,节奏明快地间隔置放块石,以资“摆渡”之用,据说这是最原始的桥梁。其中一处溪流已干涸,其后的另一处则溪水潺潺,水流映着蓝色天光,在周围一片浓绿中点出天窗般的透亮来,格外悦目。 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这里坡势依然平缓的下山坡道却也并不为难旅人。不过待我独自徒步两小时多,真空地屏蔽了所有外部世界,单独地和大山、绿树、鲜氧在一起呆够后,猛然撞见一位当地樵夫,搁着两捆新斫薪柴,无声地在道边休憩时,还是禁不住惊喜交加,仿佛重回了人间世界。 愈接近天关山北侧山脚的岭北乡,山林愈见空旷寂静,与樵夫的对话也显得格外响亮。天关古道已经在我的身后了,很意外地发现,这段户外徒步之旅,带给我的战胜自然的豪情更少些,而更多的是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古道条石的浑然天成,象一幅宣纸质地般天然皱褶的山水长卷,在我眼前和身后,徐徐舒展又缓缓收笼。 难忘古道,这片我挚爱的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