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天津六人行

2016-1-21 00:00| 查看: 740|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对于在京孩子而言,天津实为短假必选地。虽然被一拨拨人告知,这个城市没有什么玩头,我们还是活蹦乱跳地去了,且玩得甚是开心。在此分享一些所行所感,希望对后来者有帮助。

出发

    京津间往返有多种选择,一般会选火车,刨开城际特快,其他票都便宜得咋舌,大致是从RMB6-22不等。

    北京站二楼有开京津专口,买票很是快捷。

    这次我们碰到将硬卧拆成三个硬座卖,有创意才够味,且这样确实很舒适。

    路上在看北方的田间房子。大多是朴素的黄墙,围个方方正正的框子,中间落一座二三层的素色瓦房,前后空出院落,很是敞落明快。若观念有差,请北方的孩子们纠正下。南方的乡舍大多是就是一座小楼而已,不带院子,紧贴着路面。现在大多贴白瓷或彩瓷装饰,固然更精致,但多少有几分拘谨。

    意大利风情街

    此街离天津火车站很近,2站地,步行亦可以到。

    推荐后者,天津的公交着实又挤又破且微贵,顿时觉得自己已被北京的公交系统宠坏。

    不要被这倒胃口的哗众取宠名所误导,此地确为有历史的意大利租界区。

    资料:天津意大利风情街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沿岸,又名新意街,是意大利本国以外在世界上唯一一处大型建筑群,是目前意大利在亚洲保存最大最完好的风貌建筑群落。全区1902(和北师一样老)年建成,为当时意大利在中国天津的租界区,也是中国唯一的意大利租界。风情区于2005年修缮完毕,自海河岸边绵延到胜利路。区域内共计意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楼137栋,包括历史上的剧场、学校、教堂、市政办公厅等,也包括近代历史上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新意街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梁启超饮冰室,冯国璋故居,曹禺故居,华世奎故居,第一工人文化宫(原回力球馆)和意大利兵营等风貌建筑。

    我把风情区粗分为酒吧区和历史区。

    前者确有欧洲小镇情致。从碎石广场延伸出的小街两旁遍布各色吧与餐厅。最喜屋前窗下的花栏里什锦鲜花盛开,彼时是冬末春初,北京还一片肃杀。

    街边有很多人扮卡通人物,璐和茹很是喜欢。还有通身涂成铜色真人雕塑,问他问题是会以眨眼方式回答。

    这里很热闹,行人,餐客,数对拍婚纱照的情侣。

    当然也有一些非主流的部分,很多屋子是废弃的或正在装修,可以进去大致看看,老宅探幽,多多少少会有些许意外发现。比如住在废宅里安家的民工,他们质朴的生活痕迹和百年前意小资及今日中小资的巴洛克式生活重叠。奇异的对比产生奇异的美。

    我们像空气一样在此处各处游走,很是自在。

    严格意义上这里的意式建筑不至于多好看,在当时可以算比较家常的吧,但对于见得不多的我们还是觉得很新鲜。有一个顶上种数棵棕榈的屋子,特意爬上去看,六人都觉得很可爱。

    历史区的游人显然要少得多,但这里绝对值得重点推荐。

    这里有很多名人故居,我们去了曹禺和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哦!)(因为只认识这两个。。。)。没有明确路标(这点天津做得确实比较失败,是不是钱都投资到酒吧街了),不是很好找,勤问路吧。

    看名人故居的感触各人不同,对我来说,因为对这两者的感觉不深,来参观纯粹只是对彼时的建筑内部构造感到好奇。一般名人故居保持得较妥帖和原貌。

    去时前者在装修,后者的家精致但布局异常紧凑。很喜欢梁的那张超大如床原木书桌。以及屋后宽大的半圆形白石露台。

    从此处的全区沙盘上,我们看到了在其中瞎走时没注意的一些建筑,比如意大利兵营和袁世凯故居。

    历史区的建筑更加大气恢宏,大概因以前多做政府机关及名人名宅之用。

    意大利兵营式一座朱红色、门字构型的大型建筑。现在修缮得过于现代以至于都装了电梯。

    对兵营本来就没什么概念,因此看时没有很特别的感觉,不过那种肃然和宏大的气势还是有的。

古文化街

    在意大利区轻轻一晃就过来5个小时,出来时霞已经饿得嗷嗷待哺。

    然后,找饭吃。去传说中很有天津味的古文化街,一路问路而行,其实离意区不远,步行也就20分钟。

    还是建议步行前往,因为路上会路过一座玻璃桥,横跨在海河较窄处。桥通体由海蓝色的厚玻璃搭成,有几分别致。在桥下望桥,很美;在桥上望桥下,视野开阔。远眺,可以显著感觉到天津总体建筑两大风格,一是西洋古旧小建筑,二是现代新奇大建筑,相映成趣。

    我们对海河充满感情,因为学院有做这流域研究。海河上漂浮着不明悬浮装置,我们自然地猜想可能是为监测水样之用。

    古文化街是真正哗众取宠的商业垃圾。。。“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如今怎么开发成这个怪样,政府真的应该反思一下。完全不推荐,就一无限趋同的小商品聚集地。以元代天后宫为主体建筑,据说供奉妈祖。我没有看到半点海祭风俗的遗风。邀请大家到福建莆田的湄洲岛做客,妈祖的故乡。

    在古文化街这种地方能找到地道吃食才叫见鬼。又一番问路后,我们目标锁定食品街。

    古文化街门口碰到一大爷特逗,他劝我们步行过去,说年轻人腿脚好。我们解释已经下午2点还饿着肚子,实在走不动了,且有俩孩子连早饭都没吃。大爷开心地咧着满是皱纹的嘴,一拍大腿大声道:好嘛,这不减肥嘛!!活脱脱一侯宝林附体,唱歌一样抑扬顿挫,津腔津韵十足!!把我们乐得不行。很喜欢听天津人说话。食品街

    最终我们选择了一种此地较有特色的交通方式。这玩意儿看起来就像一摩托车后面拖着一只长方形红色大箱子,我们六个钻到箱子里,竟也刚刚好合适。车子突突突地向前走,不一会儿也到了。这种方式很划算,走了12分钟左右,花我们8块小银子,平均下来比坐公交还便宜,主要是挺有特色,推荐下。车停在狗不理门前。

    现在这种名小吃已经逐渐变成名贵小吃。一看这气场,我们便知道自己遇到了另一个全聚德,便老老实实地没有进店,在门口买了一笼外卖的包子。坐在外面的花圃沿上分而享之。

    8只包子,小笼包大小,RMB36。外皮白细,褶子精细得有些失实。个人觉得还是很好吃的,尤其里面浓浓的肉汁。镭觉得不如庆丰无论怎么说,来此地还是要尝尝的,以合适的方式。

    过了狗不理后,我们开始寻觅真正可以填饱肚子的地儿。

    在食品街口,就看见一家外观比较破落的大店子。印象里店中有点昏暗,一副在油烟中浸泡了长年累月的样子。但彼时是下午2点多,而店里——还是挤满了人。凭着对经典吃食的直接,我们当下决定在此处打尖。

    进店后发现根本就是隆福寺再现。依然有高高的柜台和不怎么样的环境,服务员依然大多是大爷和大妈(有些作回民打扮,我们带来一个狗不理的包子进去,被善言劝出,吃完才可进店,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带猪肉的食品入内),点餐也依然还是要先买餐票(比较有意思的是餐票是各色钱币)。

    我们早已饿得饥不择食,一等到座位,六人便立即头也不回地直奔食物而去。

    五分钟后,大圆桌上堆满了大盘小盘。

    好吧,这篇文章纯写实,文字上没什么感觉,也就这样了。把记得的逐个描述好了。。。

    锅巴菜,之前查过是天津小吃的经典。

    资料:锅巴菜以事先摊好的大张煎饼,切成柳叶条,放在卤锅(一直不断火)内稍加搅拌,连卤盛碗。再加腐乳汁、芝麻酱、香菜、辣子糊,五味俱全。锅巴菜,在天津叫"gabacai"和天津的漕运有关,历史悠久。早年船中饮食品种少,锅巴菜号称“素中荤”,素卤、素料,回民小吃居多。食品街的“满天红”最佳。额,老老实实说,不太习惯这味道,当时吃出啤酒味,现在回想可能是腐乳汁的缘故。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把脆的东西泡得半软不硬。也有孩子爱吃的,记得姐就很喜欢。确是有特色的菜,透着旧时船工和码头那种粗旷的味道。

    蒸食中要了虾仁烧卖和牛肉蒸饺,都还不错,比较喜欢那边牛肉做得很醇的味道,想来是适当减少了调味的重度而突出了本味。半月形的牛肉煎包亦算得上浓香鲜美。甜食中很多与护国寺和隆福寺一致,比较特色的好像是一个类似牛角包型的点心,果仁馅儿吧?对于我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三人都说是小时候某种东西的味道,也许是很值得一部分人缅怀的童年食物。

    最最推荐的,是我为了花掉最后一块钱餐票而随意买的一只豆沙甜包。

    长得和世界上所有豆沙包一致的样子,呆头呆脑的没有任何引人之处,埋没在一堆活色生香的食物中确实非常灰暗。此时我们六人都撑得云里雾里,为了表示对它的尊重及遵守我们寝室一向不浪费的基本准则,外带对环境保护的支持态度,我还是勉强咬了它一口。

    玫瑰!开满唇齿。馅匀而细,在红豆甜得温润的味调下,玫瑰不再像前日提的桂香村等较精致的点心中香得张扬。它很朴实,更像那些野生的小玫瑰,未必饱满盛大,但是开得漫山遍野的感觉。香得收敛但却有某种绵长。不夸张的说,真的是春天的味道。清明的天津,实际上亦是有三分春意的。

    玫瑰和红豆是我至爱。而这两样在我看来娇媚至极的鲜红什物,就这样默默隐藏在一个白土包子的外表下。实在很难想象,一个便宜且普通得扔在师大食堂都无人注意的包子会下这么大的功夫来做?一度以为是错觉,又咬了一口,并劝说大家都来验证一下。求证于窗口的大妈,得知这馅儿,是用玫瑰花瓣舂成浆再掺进蜜(还是糖,不记得了)做的。

    微小的细节吧,却可看出老店对食物的态度,确实令人起敬。

    可能因为过了些时日,且加入了个人感情,我对豆包的描述未必精确。那日的欣喜,很大程度怕是因这无心插柳的偶遇,也许大家日后有心刻意寻找时,未必会有我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些质地天然的食物,是都市人完满接触自然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它们让我们果腹,并感受味觉的大美,食物消化的过程便是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对待所遇见的美好食物,我常常心存感激。

    最终,六人都吃得横七竖八地出来,人均RMB10。没有买到天津最精辟的煎饼果子,因为,这个时候,有15人左右在店门口排队,且我们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

    资料: 煎饼馃子和锅巴菜是天津所独有的,别的城市都很少有的。据说煎饼果子和锅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东传来的经天津人改进成这个样子的。 煎饼的主料是绿豆,小米,虾米(皮米)及香料,水,磨成浆。煎饼要用平锅现摊现卖,每张煎好(可加摊一个鸡蛋)裹一油条成卷,煎锅涂油少许,再煎片刻,稍焦,抹面酱,撒葱花,折起称为一套。(由此大家可知,煎饼果子如今已全国流行,我在福建和北京都吃过,但卷油条的好像只在天津有见)

    最后自然要隆重介绍下我所敬重的这家老店。它叫“满天红”,位于食品街入口,因为人一直挺多,应该是很显眼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应该很是好找。它在天津,确实相当于隆福寺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

    资料(来自大众):“特地道”的“清真风味”食店,开了“好多”年,光顾的人群“从本地到外地游客”,可谓“络绎不绝”。早点品种“超齐全”,“全到你不知道吃什么好”,锅巴菜、豆腐脑、面茶、炸糕、小豆粥,道道“味美价廉”。不过店铺依然保持着“国营”的感觉,“一水儿”的服务员大妈,让人仿佛回到过去的时光。五大道

    吃饱喝足后,我们朝下一站进发。我对天津的印象,是租界及工业。而要在天津看旧租界的东西,天津人一定首推五大道。

    资料: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五大道位于原先的英租界内。它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小洋楼,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使这里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先来述个整体印象。我们到五大道时已近傍晚,原以为在清明假期会人潮涌动的区域,此时异常寂静,街道上看不见几个人影。但这也许正是欧国神韵,稀人产生的宁静感。

    五大道的整体比较协调。记得有数座新盖的居民楼多是蓝灰色外墙,五六层高的仿欧式单元楼;即使连居民区外露的空调,都安上了颇有古典风韵的铁栏以削弱对比度。这样用心良苦的细节令人欣慰。

    我们穿行了五大道的每一条街道,几乎到达了所有部分。当然也不免遗漏,一来是五大道确实有点大,二来是我们一行人的认路能力都堪忧,尽管拿着天津地图并开着GPS,依然对自己的坐标和方向感到无比茫然。。。

    客观上说,五大道上的建筑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首先是尽管我们一开始对几乎每一个跳进眼帘、稍有特色的房子都开心不已,然后认真地阅读建筑上的说明,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意识到此处的建筑有不可避免的雷同性和相对单调性。是,我们是建筑学白痴,但在一群外行者看来,一群洋楼中没有特别出挑和特色的屋舍,是不是也能说明那些所谓5国建筑荟萃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呢?事实也确实差不多如此,五大道大多是以英式建筑为主的,他国建筑算是凤毛麟角吧。

    其次,也是最为恼火的,

    但我恐怕还得去那里一趟,刚查资料时发现,还是有几座有名堂的建筑被遗漏,不知当时是没有看见亦或是没有对公众开放。

    贴大段文字以公示后人。若去五大道想真正看点东西,还是先踩着重点为好,像我们一样无目的地闲逛恐怕没有太多感触。

    资料:马场道: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22年,建筑为平面“工”字形,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工商学院建于1925年,主楼三层带地下室,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

    睦南道:

    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1930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李曾任天津殖业银行经理。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

    大理道:

    大理道3号、5号的蔡成勋旧居。3号是主楼,外观法国罗曼式,内装修使用中式木雕。5号为中式四合院家庙,垂花门及门窗隔扇,砖、木、石雕,无一不精。是中西合璧的公馆。

    重庆道:

    重庆道55号庆王府。为清朝庆亲王载振的公馆,主楼平面由二层楼的四合院构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装修,顶层为祖先堂。庭院东部为中式花园,有假山、石洞和六角凉亭。也是中西合璧的公馆。

    敲门事件。

    五大道依旧有很多历史房子被各色机构占用,尽管门牌上写着历史文物,却不对外开放。看看都难,铁门把一切堵死。

    路过一处打理得很好的庭院,墙内花枝疏朗,门外亦挂着文物牌。以为是一处对外开放的点,向东交民巷里的天主教堂,只当有稀疏访客来时才可开门。这样想,便和5人说,进去看看后,然后按了门铃。

    大家沉默一秒,然后一齐说,这好像是私人住宅诶。。。梗在门口,发现其他5只都很自觉地向后退了一步,都一脸好笑又无奈的表情。。。晕,怎么不早点说。按都按了,抽身走人更不礼貌。

    从门缝里瞥到一位瘦小的白发奶奶来开门。我们弱弱地说,我们从外面看到院子和房子很好看,不知道能不能进来看看。奶奶说,可以啊,就把我们全从小小的门让进了院子。

    其实那里的样子已经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是个红顶小房子,很质朴,却因窗台上有枝蔓合适的缠绕而显得有几分俏丽。院子里有长得很好的老梨树和其他果树,还有粗硕的花枝。不是花果季,却看得出长势健康。

    有兴致地说话。战后从贵州搬到这里。。。住了几十年。。。原来是某处使馆的房子。。。有一个电影在这里取景,里面有濮存昕。。。

    这些说有着适当的温度,不冷淡亦不过热情,就像邻人间,很舒服,在已经泛红的阳光里。

    真切地看全了当年房子及院子真实的样子,很开心。

    五大道清冷的印象,暖化在这样的意外事件里。

    中学

    马场道上,我们看到一座类似塔楼城堡的高筑物,走进一开才知道,竟是中学的教舍,沿用了当年的老建筑。惊羡。

    南开大学

    相比只有各色包子的北师,早餐很丰富。。。各种中点及西点

    夜桃树很灿烂。

    极喜欢有大大落地窗自习室的第二主楼

    只是借宿,逗留得短暂,没有看全亦更多印象。

    住宿值得推荐,校里的旅馆,干净便宜且安全。

    杨柳青

    去杨柳青,最初完全是因为这个名字,太好听。

    有名的是年画和石家大院。

    杨柳青的年画据说全国出名,但南方不兴这玩意儿,所以我全然不知。但是看那红绿金黑的极艳色彩和上面胖娃胖鱼的传统图案,有着质朴而温暖的欢喜,像一个有着健康红脸颊,喜欢热闹的农村姑娘。

    资料: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杨柳青说自己是千年古镇,我就稀罕了它一下。回头发现福州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狠狠恨自己不熟知家乡,必定要回去痛补。

    石家大院还不错,但总体出来也只是个富庶的民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道表现莲花时序的雕花木门和关于砖雕的展示及系统介绍。砖雕的寓意很有听头,那是中国北方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亮点,此前不为我所知。此地开心,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和大家在一起,以各种鬼魅的姿势拍各种照片,各种玩闹,因此觉得好玩。

    资料:是一处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石家大院

    筑群,始建于1875年。它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占地72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无论是通体歌剧、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现已开辟为杨柳青博物馆的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名闻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有造诣颇深的神品书画师钱慧安、高桐轩等人的精品;和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天津砖雕陈列,集中了130余件上乘之作。砖雕俗称“刻砖”,是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成就很高。此外泥人张彩塑、民间剪纸、杨柳青风筝、民间花会道具以及民俗陈列,充分体现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的石院复原陈列。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内的石府戏楼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

    我们先跟着导游走了一遍,又自己回头再重新走了一遍。大家普遍喜欢他家那戏楼。石家作为一个小型博物馆倒是很好的,有很多的砖雕,年画,箱灯,古时消防设置乃至当今天津腐败案的介绍都系统而详尽,且有实例,很长见识。

    出来是发现当地没有特色小吃(隆重推荐下气糕,但吃不饱),随意去了周边一家锅贴店,却是误打误撞出的一家好店,锅贴很好吃。

    走前,在市中心的偶遇

    回火车站买票时,发现天津没有京津窗口,假期最后一日,排队人极多,郁。

    原以为可以马上走,只买到离现在还有5小时的票,看来以后得提前买。

    出站,大家说,做什么来打发时间呢?外面的风好大,吹得脸疼。于是集体决定去麦当劳闲坐,我坐不住,说出去走走,三小时回。

    还是第一次有这种经历,独自一人在没有着落的陌生城市。很小心地先在火车站周围的居民区转着,目之所及的范围,像蚂蚁伸出试探的触角。看好几辆空空的煎饼果子车,用手机拍下居民楼外纠葛的电线。

    走过海河上造型奇异的桥,突然发现前几日从远方看到的那些新奇的大楼都在身边一一出现。向行人问询它们的名字。金融中心,电力公司大楼,都是有着冷静的名字且目标明确锐利的大楼。

    过桥后,只是普通的居民区,似乎比河彼岸的更有年代些。街边有很多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日用小店,毛笔样式的楷体写的招牌,什么什么肉菜铺,供销社等等,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印痕,比北京那些老街更浓烈几分。但是很喜欢,在微红的暖色夕阳里,生活在此处的各色人们,手中提着各种什物沿街不疾不徐地走着;或踏一辆座位前有横杆和大黑框的老式自行车,白棉背心的身影划着悠扬的弧线消逝在街角。那样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和浓得化不开的生活气。我拖着脚慢慢走着,看一眼酒红的太阳,微微眯起眼睛;时间还早,没有的目标没有时限,只是为了存在而行走,或是为了行走而存在,以免在此处的空气里丧失了人形。真的很自适。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那栋房子。

    它在周围平平板板的居民区里,悄无声息,当我的眼睛转过街角,它的身影便像一只灵巧的猫一样跳将出来,一下子扑在我眼前。那是一座红色为主基调的四层洋楼,却比我们在五大道常看的那些要精致几分。墙上有彩瓷拼搭成的块状图案,色彩斑斓活泼,好看异常。线条柔畅的法式窗阁上缠着绿枝与枯枝共同纠葛的藤蔓。时间和傍晚光线将它磨得静却美好。

    我挪不动步子了,凑到它跟前去看。

    它亦是残颓的,处处有剥落的痕迹,被很平常地对待着。窗口晾着寻常人家的衣服,破损的玻璃处钉着参差的木板。走进可听有油锅炒菜的声音。举着手机,围着它从各个角度拍了多时,越看越喜欢,在无人知晓的市区生活区遇见它,觉得实在难得。转一整圈回来,从半掩的铁门里向院子里探。院子里各色杂物横斜,却挡不住某种细腻雅致的感觉。两道相对的原色弧形水泥暗梯从院里伸向楼房,曲线优雅,扶手处漫不经心地扔着几只泥花盆,插着疑因干渴而萎靡的植株。

    有了五大道的经验,我直接敲门,问,有人吗?可以进来吗?

    没人回答,我推门进了,沿弧梯往上走了几步,仰天看见紧闭的半圆弧型大门,安静地下来。走到听到锅铲声的小门前,里面有人,我往里问,请问这里是原来租界的老房子吗?一个寻常的大叔推开门,说,是啊,这里是法租界,这个好像是原来使馆的房子。

    你们住了很久了吗?

    好多年了。

    与五大道所遇相似的淡然却柔缓的态度,疑是天津人的风格。

    哦了一声,说了谢谢,退出去。

    这是什么状况?法租界?在居民区里?没有任何标示,没有任何游客模样的人?

    所谓租界,也许是很小的一块吧。过街又问了一位路人,答确是法区,且一大片的。据说再过去还有德国等的地盘。

    站在街对岸一个僻静的一隅回看那座房子。里面还留着旧年的水晶大灯和色彩跳跃的大块拼瓷舞池地面么?夜宴盛极,大摆裙与黑礼帽,白手套与黑手杖,碰杯声与外交辞,远去了多少年?熏香和油烟,谁才是它的真实内质?我不想提炼出什么,只是暗暗想着新旧洋中两种生活重叠在这样一个房子里,有一种说不上的美。

    然后各色法式民居样的洋楼的出现就一发不可收了,不宽的街道两旁很整齐地摆列着,各有好看之处吧,却还是觉得先前那座做好看。

    继续往下走,过一条大石板铺就的西洋味十足的小街,矮矮的红绿灯有几分卡通色彩。

    然后,看到高大得容不在镜头里的石铸大堂状建筑,原英国(OR法国?忘了)银行今工商银行,数十根高而粗壮的古希腊式水泥大柱直直地撑起巨三角楼顶。

    看到橙暖色鲜明的法国工部局大门,已被辟为某机关单位只是没有门禁。黑铁铸的粗硕铁门栏上有权威性的雕花。走进门看见残留的大壁炉和乳白的大理石盘梯,再走进院去,去看内面的房子以及反观主建筑,主建筑背面那数道室外架空旋梯有着十分独特的味道,悬置和不安的美。院里停着公式化的公用车,有数人三三两两地站着,应该是准备因公出门,没有人特别留意我。

    依旧没有游客,其实连路人都很少,时常路面所见的只有我一个人。偶尔看见一队扛着工具的民工路过,会好奇地看看我。

    再往下走,就记得街边多是租界期的老房子,偶有普通的居民区安插其中,倒也不觉得破风景,大家都一副相安无事的样子。

    记得走进一个破落但看似租界残余物的居民小区,对两个正在修自行车的人说,请问这也是原来法国的老房子吗?他们停下来,有点警觉地问我做什么,是不是考察什么的;说,是来玩的学生;便松开了眉眼,说哦,好好。确是原来的房子,很久了。它比我最初见的那座房子更为被平民,俨然就是普通单元楼的样子,亦是被分割成小间小间,规则地排布住着人家。但那些样式特殊的楼门和窗户,还有那很有味道的通道门卡,使它暴露。空气里也有一种说不上的感觉,也许叫矜持的空气?再落魄和平庸的时候都放不下的东西。依旧很喜欢,倒不至于有多好看,只是那瞬间巨大反差和对比产生的感觉,再次让我的皮肤有收紧的趋向。

    再后来,远远看见一道灰栅栏后面有一大排红色二层房子,极为方正且有条有理,有点学生宿舍楼的味道,有某种分割性且能住很多人,只是有很开阔且外露的走廊,看上去更为通透和大气。慢慢走近,逼近海河边的另一座旋回着的大桥(顺便搞懂了另一个一直觉得诡异的斜体建筑原是拉索桥的顶部和拉索),真的一个人都没有了,只是桥上间或会有车驶过。门牌上写着:法国兵营。终于知道之前为什么会无端感觉到肃然,竟是一种早年残存下的气场。那里面亦是没有人的,微微往里探了几步,遇见一只猫。天色更晚了,周围有些过于安静,风十分的大。不是胆大的人,皮肤和心同时又略微的收紧。

    找回路回去,又看了一遍工部局,银行,换路后还看到另一个更高却有些矩阵化的老式银行,似乎是英行。大门洞开着,很粗的黑栏门开到一边,一条大石道比直通到地下。金库,站在门口的老人微笑地回我。想看看。不行的,呵呵。

    回去的路上,跟着两位牵自行车的阿姨在路边一家小店里买了煎饼果子。其实想在推车里买的,可惜那个点都没有了。没有卖卷油条的了,店里说。于是要了那种在北京和各地都可以见得到的,但味道确是更好,据说是绿豆粉做的皮,里面的料子也新鲜或爽脆些。也许是心理因素也说不定。

    咬着饼子往火车站回走,风越来越大,天完全黑了,吃着东西才觉得稍稍暖和一些。走到海河的另一座桥上,蓦然发现两岸的灯都已经亮了,河滨的夜景灯光是我所未见过的繁密和璀璨。树灯借势了长势很好的树,莹白的灯色如同叶子茂盛;另有欧式楼房、酒吧及各色建筑密集的灯火。还有辉煌的游轮和市广场的大机械钟。真是非常好看,福州江滨所不及。

    在桥上略站了一会儿,看着灯光流淌的河水微微回想这四个多小时的经历,不知应该具体怎样归结,只知这段经历确实神奇,而自己很开心,很尽兴,很过瘾,亦觉得有机缘。它像一道闪电,瞬时打亮我即将熄灭的旅途。

    旅行中超乎计划之外的经历总是令人愉快,自然出现的东西去自然地经历它就是,所以还是少订计划为好,随心所欲。

    仅仅因为这个地方就会怀念天津很久,推荐给所有去天津的朋友。我觉得此处是看天津租界建筑的精华,比五大道好。

等车

    再接下来就是火车晚点的种种无奈了,在人潮汹涌的火车站玩大冒险,用各种最丢人现眼的惩罚,什么大声正经朗诵,抱住柱子高喊人名,在检票口摸高同时嘴里念念有词,找一个年轻男子并喊之叔叔。。。。累且冷,亦不确切回京后有无返校的地铁。但还是很快乐的,没心没肺的那种。因为和大家在一起。

    结束吧,终于结束了。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天津六人行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102561-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