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后记(十二)
无边落木萧萧下 九寨归来不看水(一) 11月20日中午结束了半天的重庆观光之旅,我踏上了去成都的火车,继续我的旅程。成都我有很多内容可写,天府之国的富庶值得我大书一笔。这次除了我在观光7号上逗留的时间以外,成都是我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我三进三出这座美丽的城市,前后盘桓了四五天,这在以往的旅游中都很少见,除了07年我的广州之旅外。不过我会在以后对成都做专题来阐述,还是先写九寨沟的游览吧。我相信关心我的朋友们也希望早些看到我在九寨沟拍的照片,我自己也有些迫不及待了。九寨沟之行我准备分乘三篇来写,因为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两次进沟,拍摄了一千多张照片,我想尽量多的向各位展示我的“成就”。另外下寨村村民的淳朴民风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种感受是那些住在星级酒店里的朋友无法体会的。第一篇我呈献给大家的是我从成都坐汽车到九寨沟的见闻以及次日在九寨沟拍摄的照片。 坐汽车从成都到九寨沟最好从茶店子汽车站出发,那里的班车较多,最晚发车的一般是中午12点,如果错过了这班,那就明日请早了。我不知道最早的几点开车,很早就赶到车站,其实早6点才开门买票,第一班发车时间是7点20分.尽管我排在前面,但我的座位并不理想,因为不少乘客买的是预售票。并非去九寨沟的都是游客,也有不少是来成都办事的九寨沟县的居民返回那里。 汽车沿着岷江行驶,虽然还看得到汶川地震的痕迹,但并没有专门的介绍也没有经过新老汶川县城,再加上汽车速度比较快,我的座位又不靠窗,无法拍摄那次天灾的后果。拍摄到的照片有些是在中途休息时拍摄的,有些就是隔着玻璃和靠窗坐旅客瞎拍的,所以或许还看得到玻璃的反光,而且有些照片我也无法说出它们拍摄的具体地点。 车子经过松潘藏族自治县。第一张是老县城的城门,后面两张是山顶的一个城楼,也叫不出名字来,是用超长焦拍摄再剪裁的,所以清晰度不够理想。 这是安徽援建的项目 路过的一座古塔,古朴大气,羊群安静地在草地上吃草 不知道是藏族还是汉族聚居的村落,因为当地汉人的住宅往往也建成藏族的式样。 有白塔的村落想来应该是藏村了。 这样的斜拉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雪山对于生活在江南的人来说,还是蛮稀罕的。 藏族人的房子五颜六色,看上去还是很赏心悦目的 这里的山势很奇特,如果搬到其他地方去也可以成为不错的景点 经过一个藏寨,司机下车办事临时停车 寨门上的装饰就像西藏的唐卡,五彩缤纷很好看 不是银杏却毫不逊色 我住在九寨沟新县城下寨村的一家农家乐里,具体情况我会在第三篇中详述。 第二天早上9点,等候开门的游客聚集在景区大门前。我办了二次进沟的手续,第二天还将再游九寨沟 九寨沟对外开放的目前只有三条沟,分别是树正沟,则查洼沟和日则沟,呈丫字形分布。因为天冷上面的一些景点已经封山,日则沟可以到达的最高点是箭竹海。观光车行驶到半山,天上飘下了雪花,似乎并不大,说不上鹅毛大雪,可以算鹅绒飘雪吧。 本来以为这点小雪也许在照片上看不出来,实际上在相机显示屏上也不明显,不想放到电脑上飘雪的效果一目了然,这也是旺季来玩的游客看不到的。 淡季出游也有很大的好处,第一是景区不拥挤,如果在旺季来九寨沟,光是等候观光车的时间就要好几小时;第二票价大幅下降,淡季价格只有旺季的一半;第三淡季很可能拍到旺季拍不到的景观。 我虽然也做了一些札记,但是因为各个海子之间的转换有时并不明显,所以如果要写游记,做札记一定要不厌其详。我不敢保证我的说明每一张都恰如其分。 箭竹海海拔2618米,面积170000平米。请看部分照片 飘雪的箭竹海还是蛮有特色的 这大约是箭竹海和熊猫海的过渡地带 这两张照片应该是熊猫海无疑 波光山影无限风光,但我吃不准这是熊猫海还是五花海的风景了 藏民靠出租服装和拍快照而发财,五花海的风景非常迷人。五花海被称为九寨沟最美丽的海子。含碳酸钙的池水,与含不同叶绿素的水生群落。在阳光作用下幻化出缤纷色彩,在水下沉木,植物的渲染下,水色更为奇特,故得名五花海。 再看几张五花海的照片 顺流而下就是珍珠滩了,如果天气晴朗逆光拍摄可以拍到阳光在水中的反照,犹如散落在水流中的粒粒珍珠 看似平缓的水流从崖壁上跌落就形成了宽度达到200米,高差达到40米的珍珠滩瀑布。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是九寨沟所有激流中水色最美水声最响的一段。实际上,我所知道的国内的瀑布中除了黄果树瀑布和德天大瀑布外似乎还没有比珍珠滩瀑布更加伟大的了。 碧绿池水衬托下的美树,纤尘不染的秀水,幽深宁静的峡谷,构成了九寨沟无与伦比的美景 还有那独特的红桦树,隆冬季节它们却褪去了外衣,全然不知道什么叫“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诺日朗瀑布也相当不错 大约在下午三点,我离开了九寨沟景区,对相机显示屏上显示的照片,我当时并不十分满意,我心目中的九寨沟应该更美。所幸次日是个大晴天,风光果然大不一样,上帝真的知道我的良苦用心。来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48338-do-blog-id-3530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