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水一江 于 2015-12-19 11:55 编辑
小唐古拉和安多 骑行第十五天:唐古拉道班——安多 7月20日多云、阵雨、中级逆风 “天下第一道班”,有着38名职工,守护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附近的青藏公路。
这里的条件非常的艰苦: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一年之中有120天刮8级以上大风。道班职工自发建立了临时救助站点,为遇到困难的路人提供帮助。
在救助站的墙上,我们看到,满是天南海北旅人的留言:“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温暖”。 在和他们不多的接触里,我们看到的是普通人在这雪域之巅,张扬着的生命的力量和对奉献精神的诠释。他们在这生命的禁区里,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天下第一道班”管住不管吃,房间里晚上有炉子可以取暖。七月的天气烧炉子,这在我们内地想都不会想的。我想着那个在不冻泉遇到的穿短裤的年轻人,不知道他这一路怎么走过来,这里一路有钱都买不到衣服的。
我们的晚饭和早餐都是在道班门口的一个小店的帐篷里吃的。这是一个道班家属开的小店,里面只有泡面和零食。焦作的队伍说:“也学你们啦,8点以后走。”我说:“这可是我们总结的,我们从没耽误过时间,在原计划里,还提前了好几天呢。”
焦作的8人队伍是从格尔木出发的,比我们早二天出发,天天早起,现在和我们一道了。队伍里已经有好几个搭车的了,其中一个年龄50多岁的骑友,在昆仑山隧道处被狗追了一下,虽然没有咬着却摔了一跤,回到格尔木检查后搭车在那曲等着大部队呢。看来大队伍带起来还是困难的多。
我们当天的目的地是:80公里的安多县。 早晨,多云的天气,风依然地刮着,虽然没有昨天的大,但在出门后就是小上坡的道路上,还是明显的影响着我们的骑行速度。 焦作的8人队伍开始上路的时候骑的很整齐,分二队在路边骑着,前面是队伍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他背着一个小音响在路上放着。那进行曲般的音乐,合着他们脚踏的节奏前进着。我在后面看着那一上一下脚的起落,笑着想:“这怎么那么象日本鬼子进村的味道呢?”
可走着走着,他们的队伍渐渐不成行了。长途骑行中,队伍要保持一致是非常的难的事,逆风中骑着上坡的路还要保持队形就更难了。 他们的队伍骑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了,其中他们的队长金狐狸和一个大学生落在后面。那个大学生看自己越落越远,虽然每十公里休息一次,他还是跟不上,非常的着急,他们的队长金狐狸在后面陪着他。走在后面的我告诉他:“越是逆风越不能着急,他们走他们的,你走你的。”但他还是对队长嘟囔着,埋怨前面的人骑的太快,说要搭车。队长试着说服他。但路途中,他还是搭车去了200公里外的那曲。 我想起了溪语对我说过的:“骑行拉萨,往往拼的不是体力,而是毅力!” 唐古拉山口下来我们就进入西藏了,安多县就是进藏后的第一个县城。路上从拉萨过来的车友告诉我们:那是一个没有自来水的县城。 沿途道路二边的旷里,我们感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山和草地的颜色越来越绿了;草地上的牛羊越来越多了;沿途的村庄也开始多了起来。
那一个个村庄,我们从路边竖立的牌子上,可以看到都是内地的一些省市援建的;路上的车子也发生的变化,开始看到来往的客车了。 从格尔木一路过来,翦戾看到我只要看到有火车经过,总要招招手,很奇怪。我笑着告诉他:“这是我和一个杭州美女的约定,我认识的那几个驴友也许就在车上呢!”
我想:那些在火车上的旅客们,看着骑车招手的我,不就是一道风景吗!
我们在逆风里爬着那27公里的缓缓长坡,当爬上5170米的“头二九山”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这是一个又叫“小唐古拉”的山口。 刚到山口,一片乌云压了过来,我们在大风里穿着雨衣蹲在地上。可我们看到掉在地上的不是雨点,而是蚕豆大小的冰雹。这样的道路和长坡,我们庆幸着昨天没有冒失的前行。
高原的风雨来的快,去的也快。下山的道路是起伏的,也是盘旋的,这让爬坡辛苦后的我们,多了些快感!
|